《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 ◎人事部二十一:《唐書》曰:張知謇,蒲州河東人,徙家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 ◎人事部二十一

太平御覽

卷三百八十 ◎人事部二十一

○美丈夫下

《唐書》曰:張知謇,蒲州河東人,徙家於歧。

少與兄知立、知晦、弟知然勵志讀書,皆明經擢第,儀質瑰偉,眉目疏朗,曉立理文而清介自守,故公卿爭進之。

又曰:崔湜,美姿儀,有才名,弟液、滌及從兄蒞並有文翰,居清要。

每宴私之際,自比東晉王導、謝安之家。

謂人曰:"吾之門及出身,歷官未嘗不為第一,丈夫當先據要路以制人,豈能默默受制於人。

"液尤善五言,湜歎曰:"海子,我家之神龜也。

"海子,即液小名,官至殿中侍御史。

又曰:盧承慶美風儀,博學有才幹。

貞觀初,為秦州都督府戶曹參軍,因奏河西軍事,太宗奇其明辯,擢拜考功員外郎,遷民部侍郎。

太宗嘗問歷代戶口數,承慶敘夏商後迄於周隋,皆有依據。

上嗟賞之,令兼檢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選事。

《莊子》曰:盜跖謂孔子曰:"長大美好,人見而悅者,此吾父母遺德,丘雖不吾譽,吾不自知耶!"

《傅玄子》曰:蒯躬字叔孝,性方嚴,有容儀,人望而畏之。

有過其門者,皆整衣改容。

《郭子》曰: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貌,常同行,人謂之連璧。

又曰:謝哲字穎豫,陳郡人也。

美風儀,舉止蘊藉,而襟情豁然,為士君子所重。

《郭林宗別傳》曰:林宗游洛一陽一,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於是名震京師。

復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

林宗惟與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晉《謝安別傳》曰:王珣以疾辭職,歲餘卒,桓玄與會稽王導子書曰:"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一流 之美,公私所寄,忽爾喪失,歎悼之深,豈但風一流 相悼而已。

"

《荀氏家傳》曰:荀悅字仲豫。

儉之子。

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春秋》。

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讀,一覽多能誦記,性靜,美姿容。

又曰:荀羨字令則,七歲隨父在石頭。

蘇峻愛其姿神,數喚之。

年十五,擬國婚之選,不欲連姻帝室,乃遁長沙。

監司追尋,不得已,遂尚潯一陽一公主。

風氣英秀,明鬚眉,俯仰眄睞,容止可則。

皇甫謚《逸士傳》曰:或問許子將:"荀靖與荀爽孰賢?"子將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

"

《何晏別傳》曰:何晏,南一陽一人,大將軍進之孫。

遇害,魏武納晏母,晏小,養於魏宮,至七八歲,惠心天悟,形貌絕美。

武帝欲以為子,每扶將遊觀,令與諸子長幼相次。

晏微覺之,坐則專席,止則獨立,或問其故,答曰:"禮,異姓不相貫。

"

《管輅別傳》曰:諸葛原與管輅別,戒以二事,言:"卿樂酒,量一溫一 克,然不可保,寧當節之。

即卿有水鑒之才,所見者妙,仰觀如神,禍如膏火,不可不慎也。

《吳地記》曰:陸閎字子春,暢子也。

姿容如玉,威儀秀異。

光武升台而見,偉之,笑曰:"南方故多佳人。

"

《三國典略》曰:李繪儀貌端偉,神情朗浚舅河間邢晏每與之言,歎其高遠,稱之曰:"若披煙霧,如對珠玉,宅相之奇,良在此甥。

"文襄嗣業晉代,山東諸郡其特降書徵者,惟繪、清河太守辛術二人而已。

又曰:梁楊白花,字長茂,武都仇池人,大眼之子也。

少有勇力,容貌瑰偉。

又曰:山公目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

又曰:嵇叔夜之為人,其醉也隗峨,如玉山之將頹。

又曰:衛玠從豫章下,人久聞其姿,觀者如堵,玠先有羸疾,發遂死,時人謂看殺衛玠。

又曰:人歎王恭形茂者,濯濯如春月柳。

又曰:王右軍見杜洪理,歎曰:"膚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也。

"

又曰:裴叔則有俊彩容儀,脫冠、粗服、亂頭皆好。

有人見之,曰:"裴叔則如玉山行,光映照人也。

"

又曰:時人目李宣國如玉山之將摧。

又曰:衛伯玉為尚書令,見樂廣與朝中名士談義,奇之曰:"自昔諸子弟造之曰:此人水鑒也,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

"

又曰:撫軍問孫興公:"劉真長何如?"曰:"橇膨令淑。

""王仲祖何如?"曰:"一溫一 潤怡和。

"

又曰:范豫章謂王荊州(范寧王悅。

)曰:"卿風一流 俊望,真後來之秀。

"王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

"(王氏譜曰:坦之娶一陽一范。

註:女寧姊,姊生悅。

)

又曰: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之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也。

楊松玠《談藪》曰:張緒字思曼,少而閑雅,風一流 吐納,觀者忘疲。

永明主見靈和殿前,柳條嫩弱,披靡可愛,嗟賞曰:"此楊列掮流可愛,似張緒少年。

"

宋玉《風賦》曰:楚襄王時,宋玉休歸,唐勒讒之於王。

王謂玉曰:"體貌容冶,口多微辭,不亦薄乎?"玉謂王曰:"身體容冶,受之二親;口多微辭,聞之聖人。

"

陳沈炯《長安少年行》曰:長安美少年,驄馬鐵連錢。

陳王裝瑙勒,晉帝鑄金鞭,步搖如飛燕,劍鍔似舒蓮。

去來新市北,遨遊大道邊。

○美婦人上

《周易》曰:冶容誨一婬一。

《毛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又曰: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姝,美色也。

)

又曰: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又曰:彼美孟姜,詢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

(舜英,不槿也。

)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又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

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惟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秦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眄兮。

又曰: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又曰:有女如玉。

又曰:有女如雲。

又曰:孌彼諸姬。

(孌,好貌。

)

《左傳》曰:叔向欲娶申公巫臣氏,其母曰:"吾聞甚美必有甚惡,而天鐘美於是,將必是以有敗也。

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

樂正後夔娶之,生伯封,(古諸侯,發美曰鬒。

)實有豕心。

夔舜典樂夫有尤物,(尤,異也。

)足以移人。

苟非德義,必有禍。

"

又曰: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色美曰艷。

)

又曰:衛侯自城上見巳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鬄。

又曰:鄭有徐吾犯之妹甚美,公孫楚與公孫黑爭聘之。

《公羊傳》曰:驪姬者,國色也。

(其顏色,一國之眩)

又曰:邾婁顏夫人者,嫗盈女,國色也。

《爾雅》曰:美一女 為媛。

《國語》曰:恭王游於涇上,密康公從,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於王。

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燦。

今以美物歸汝,而何德以堪之。

"康公弗獻,一年,王滅密。

(賈逵注曰:燦,美也。

)

《戰國策》曰:晉文公得南威,三日不朝,遂推南威而遠之,曰:"後代必有以色亡國者。

"

又曰:一陰一姬與一江一 姬爭為後,司馬喜為一陰一姬,乃謂趙王曰:"臣聞趙,佳麗之所出也。

今至境,入都邑,殊無美者,臣未嘗見人如中山一陰一姬者。

其眉目准額權衡偃月,乃帝王之後,非諸侯姬也。

"趙王大悅,欲請之,司馬喜歸謂中山君曰:"趙王非賢主也,乃欲請一陰一姬。

王宜立以為後,以絕趙王之意。

"中山君遂立為後。

又曰:張儀之楚,見楚王曰:"彼周、鄭之女,粉白黛黑,立於衢閭之間,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王曰:"楚,僻陋之國,寡人未見中國之女如此之美!"乃資以珠玉使行。

後鄭袖聞之,大恐。

令人謂張子曰:"聞君將之晉,有千金斤,請供芻秣。

"張子請王觴之。

王召鄭袖而觴之。

張子再拜曰:"儀有死罪。

儀行天地遍矣,未嘗見人如此之美也!而儀言得美人,是欺王也。

"王曰:"吾固知天下無若是兩人矣。

"

《史記》曰:紂囚西伯,而閎夭之徒以有莘氏美一女 獻紂,紂大悅,乃放西伯。

又曰:漢武帝時,尹夫人與邢夫人同時幸,武帝有詔不得相見。

尹夫人自請武帝,願見邢夫人,帝令他夫人飾,從者數十人來前。

尹夫人見之,曰:"非邢夫人。

"帝曰:"何以知之?"對曰:"觀其體貌形狀,不足以當人主。

"有詔邢夫人。

邢夫人故衣獨身來,尹夫人望見,曰:"真是矣。

"於是乃低頭而泣,自痛其不如也。

諺曰:"美一女 入室,惡女之仇。

"

《漢書》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律,善歌舞,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不可得。

"上歎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一陽一主因言延年有女弟。

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

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憐愍焉。

圖畫其形於甘泉宮。

華嶠《後漢書》曰:梁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

《東觀漢記》曰:趙喜與友人韓仲伯欲出武關,仲伯以其婦有色,恐有強暴者,而已受其害,欲棄之。

喜責怒仲伯,以泥塗其婦面,載以鹿車,身自推,每逢賊,輒為求哀。

言其病,遂脫。

又曰:初,光武聞一陰一麗華美,心悅,歎曰:"娶妻當得一陰一麗華。

"後為皇后。

《漢武故事》曰:又起明光宮,發燕趙美一女 二千人以充之,率取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年滿四十者出嫁。

凡諸宮美人可七八千,帝從行郡國,載之後車,與上同輦者十六人,員數恆使滿,皆自然美麗,不使粉白黛黑,侍衣軒者亦如之。

《魏略》曰:初,袁紹子熙納甄後,熙出奔幽州,後留侍姑。

及鄴破,紹妻及後坐堂皇上。

紹妻自摶。

文帝語:"袁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姑乃捧後令仰,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歎之。

太祖為迎也。

《吳志》曰:周瑜從孫策攻皖城,得喬公兩女,國色也。

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

又曰:孫權步夫人以美麗得幸,一寵一 冠後庭。

王隱《晉書》曰:阮籍鄰家處一女 有才色,籍不與親,生不相知。

未嫁而死,籍往哭,盡哀乃去。

《晉一陽一春秋》曰:荀燦字奉倩,常曰:"婦人者,才知不足論,自宜以色為主。

"璽騎將軍曹洪女,有美色,燦於是聘焉,容服帷帳甚麗,專房宴寢。

歷數年後,婦偶病亡。

未殯,傅嘏往唁,燦不哭,神傷曰:"佳人難再得。

"痛悼不已,歲餘亦亡。

一鄧一 粲《晉記》曰:杜韜至長沙,掠前始興太守尹虞二女,皆國色也。

將妻之,曰:"我父二千石,終不為賊作婦。

"遂自一殺焉。

又曰:謝鯤鄰家有美一女 ,鯤挑之,女織梭投之,折其兩齒。

干寶《晉紀》曰:石崇有妓曰綠珠,美如玉,善舞。

孫秀使人求焉,崇方登涼觀,臨清水,婦人侍側。

使者以告崇,崇盡出婦妾數十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而披羅縠,使者曰:"君侯服御麗矣,然本受命,旨索綠珠。

"崇勃然曰:"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

"使者曰:"願加三思。

"崇曰:"不然。

"使者還以告,故秀勸趙王倫殺之。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錄》曰:劉聰使大鴻臚李恆聘太保劉商女,謂恆曰:"此女輩皆姿色超世,且太保於朕,實自不同。

"恆曰:"太保裔自有周,與聖源實別。

"聰大悅,賜金六十斤。

又曰:崔鴻《後趙·石虎》:鄭後名櫻桃,晉冗從僕射鄭世達家妓也。

在中猥妓中,虎數歎其貌於太妃,太妃給之。

又曰:前秦初,苻堅滅燕,慕容沖妹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

車頻《秦書》曰:苻堅時,新羅獻美一女 ,國在百濟國東。

《三十國春秋》曰:後涼呂超殺其君纂,後楊氏國色,超將妻焉。

謂其父桓曰:"後若自一殺,禍必及宗。

"桓以此言告後,後曰:"大人本賣女與氐羌,以圖富貴,一之以甚,其可再乎?"桓不能強,乃自一殺。

《唐書》曰:喬知之尤稱俊才,所作篇詠,時人多諷誦之,則天時累除右補闕,遷左司郎中。

知之有侍婢,曰窈窕娘,美麗善歌舞,為武承嗣所奪。

知之怨惜,因作《綠珠篇》以送與婢。

婢感憤自一殺。

承嗣大怒,因諷酷吏羅織,知之下獄死。

《南史·恩幸傳》曰:阮佃夫見廬一江一 何恢有妓張耀華美。

為廣州刺史,將發,要佃夫飲,設樂,見張氏悅之,頻求此人。

恢曰:"不可。

"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邪!"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