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一 ◎人事部二十二:《莊子》曰:西施、毛嬙,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一 ◎人事部二十二

太平御覽

卷三百八十一 ◎人事部二十二

○美婦人下

《莊子》曰:西施、毛嬙,人之所美也。

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尹文子》曰:齊有黃公者,好謙卑。

有二女皆國色,常謙辭毀之,以為醜惡。

醜惡之名遠布,年過而一國無敢聘者。

衛有鰥夫失時冒娶之,果國色。

《闞子》曰:西施自窺於井,不恃其美,猶佐湯沐;堯舜自窺於世,不恃其賢,猶須才德。

況中庸而距諫!嫫母自窺於井,以為媚於西施;桀紂自窺於世,以為賢於堯舜。

《韓子》曰:魏王遺楚王美一女 ,王甚悅之。

《慎子》曰: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以皮褐則見者皆走,易以玄錫則行者皆止。

《淮南子》曰:曼顏皓齒,形姱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美者,西施、一陽一文也。

(許慎注曰:一陽一文,楚好女也。

)

又曰:蔡之幼一女,衛之稚質,纂組奇彩,抑黑質,揚赤文,(纂組,織紀也,如今之綬也,沒黑見赤其工也。

)湯禹之知不能逮也。

(言不能及二國女之行也。

)

《神仙傳》曰:介象字玄則,會稽人。

入山求仙,見谷上有石,皆紫色,如雞子,像取二枚,見一美人,被五彩。

象向之叩頭,乞長生,女曰:"汝急送手中物,還著故處。

汝未應取此。

"象乃送石還,女授丹方一首。

《穆天子傳》曰:赤烏之人獻二女於天子,女聰、女列。

赤烏氏,美人之地也。

劉向《列仙傳》曰:蕭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一簫,能致孔雀白鶴。

穆公女弄玉好之,公以妻焉,一朝隨鳳飛去。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乘紫雲之輦,履玄瓊之舄,下輦上殿,呼帝共坐,命侍女許飛瓊鼓雲和之簧。

《續列女傳》曰:曹節弟破石為越騎校尉。

越騎營伍伯妻有美色,破石從求之,伍伯不敢違。

妻執意不肯行,遂自一殺。

《襄一陽一耆舊記》曰:楚襄王游雲夢,望朝雲之餘,上有雲氣,宋玉曰:"昔先王游高唐,怠而晝寢,夢一婦人,曖乎若雲,皦乎若星,將行未至,如浮如傾,對曰:我帝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喪,封乎巫山之台,一精一魂為草,實為靈芝。

"

《西京雜記》曰:卓文君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如脂。

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一流 ,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

長卿作《美人賦》以自刺。

王子年《拾遺記》曰: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

靈芸年十七,容貌絕世。

時明帝選良家子入宮,靈芸別父母,歔欷累日,淚下沾衣。

至升車就路之時,玉唾壺承淚,壺即如紅色。

及至京師,壺中之淚凝如血矣。

又曰:蜀先主甘後,沛人,生微賤,裡中相者云:"此後後貴,位極宮掖。

"及後長,體貌特異。

年十八,玉質柔肥,態媚容冶。

先主置後白綃帳中,戶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河南獻玉人高三尺,乃取玉人置後側,常稱:"玉人之所貴,比德君子,況為人形,而不可說乎!"後與玉人潔白齊色,觀者殆相亂惑。

嬖者非惟嫉於後,亦妒在玉人。

後欲毀之,乃誡上曰:"昔子罕不以玉為寶,《春秋》美之。

今吳、魏未滅,安以妖玩經懷,勿復進也?"上乃徹玉人,眾嬖皆退。

當時以甘後為神知婦人。

又曰:吳王潘夫人父坐法,夫人輸入織室,容態少儔,一江一 東絕色。

同幽者百餘人,謂夫人曰"神女",敬而遠之。

有司陳於吳主,使圖其容。

夫人憂戚不食,減瘦改形。

工人寫之以進吳主,主見喜,以虎魄如意撫案嗟曰:"此神女也!愁貌尚能感人,況在歡樂!"乃納於後宮。

又曰:孫亮作綠琉璃屏風,每於月下清夜舒之。

常愛一寵一 四姬,皆振古絕色:一名朝姝,二名儷居,三名潔華,四名洛寶。

又曰:周成王時有因祗國,去王都九萬里,獻女工一人,善於工巧,體貌輕潔,被纖羅雜繡之衣,長袖修裾。

風至,則結其襟帶,恐飄搖不能自止。

善織,以五色絲引而結之,則成文錦。

《吳會分地記》曰:土城者:勾踐時索美一女 ,欲以獻吳,於羅山得西施、鄭旦,作土城貯之,使近道一習一 見人,令賢傅母教之三年。

段龜龍《涼州記》曰:隱王美人張氏,色艷,出家為道。

乃自投門樓,雙股頻折,口誦經,顏色自若,俄而死。

《鄴中記》曰:廣陵公陳逵妹,才色甚美M袖長七尺,石虎以為夫人。

《三國典略》曰:崔孝芬取貧家子賈氏以為養女,有姿色。

騰納之,請以邑號。

又曰:齊武成曾有疾,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

徐之才云:"此至靈所致",即進湯服一劑,便覺稍遠;又服,還變成五色物。

數劑疾平。

《帝王世紀》曰:紂以鬼侯為三公,鬼侯有女美,而進之於紂,紂悅之。

妲己乃泣而譖之,紂怒鬼侯女,遂殺之,而醢鬼侯。

何集《續帝王世紀》曰:張天錫疾篤。

閻、薛二姬並有國色,天錫謂曰:"吾死之後,汝二人豈可更為他妻?"皆曰:"尊若不諱,請效死尊前,誓無他志。

"二人自一殺。

天錫有瘳,追悼二姬,葬以夫人禮。

《說苑》曰:齊王起九重之台,募國中有畫者,賜之錢,狂卒敬君居常饑寒,妻端正。

敬君工畫,貪賜畫台,去家日久,思念其妻,像向之嬉笑。

旁人瞻見之,以白王,王即設酒與敬君相樂,謂敬君曰:"國中獻女無好者,以錢百萬,謂妻可乎?不者,殺汝。

"敬臼甸慞惶聽許。

《世語》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女被發垢面,立紹妻後,文帝問之,答曰:"是熙妻",顧攪發,以袖拭面,姿貌絕倫。

遂納之。

《世說》曰:漢玄帝宮人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焉,其中皆行貨賂。

王昭君,姿容甚麗,志不可苟求。

工遂毀為甚醜,終身不召。

後匈一奴一來和,求美一女 於帝,以昭君充行,既召見而歎之。

又曰: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主始不知,既聞,與數十婢拔白刃襲之。

(一溫一 尚明帝女南康長公主。

)正值梳頭M袖籍地,膚色玉耀,不為動容。

徐曰:"國破家亡,以至今日,若能見殺,乃其本懷。

"主慚而退。

《俗說》曰:宋禕是石崇妓綠珠弟子,有色,善吹笛,後在晉明帝處。

帝疹患篤,群臣進諫:請出宋禕,帝曰:"卿諸人誰欲得之?"阮遙集時為吏部尚書,對曰:"願以賜臣。

"即與之。

《典說》曰:司隸馮方女,國色也,避地揚州,袁術登城見而遂納焉。

諸婦害其一寵一 ,紿言將軍以貴人有志節,但見時示憂色,必長見敬重。

馮氏如其言,術益哀之。

諸婦因絞懸之廁,言自一殺。

術誠以為不得志而死,乃厚葬之。

《方言》曰:娥、,(音盈。

)好也。

秦曰娥(言娥娥也。

)宋謂之(言也。

)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自關而東,河淆之間謂之媌,(今關西人亦呼好為媌,吾一交一 切。

)或謂之姣,(言皎潔也,音一交一 。

)趙魏燕岱之間曰姝,(音妹,亦四方通語耳。

)或曰妦。

(言妦容也,音蜂。

)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故都曰懺。

(秦舊都,今扶風雍縣也。

晉舊都,今太原晉一陽一縣也。

其俗通呼好為懺,五干切。

)

又曰:釥、(錯眇切。

)嫽(洛夭切。

)好也。

青徐海岱之間曰釥,或謂嫽。

(今通呼小皎潔喜好者為嫽眇。

)好,凡通語也。

朦龐(鴟)豐也。

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或謂之龐。

豐,其通語也。

娃(烏佳切。

)惰(諾過切。

)窕(途了切。

)艷,美也。

吳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惰,宋衛晉鄭之間曰艷,陳楚周南之間曰窕。

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美色或謂之好,或謂之窕。

故吳有館娃之宮,秦有柒(音七)娥之台。

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美狀為窕,美色為艷,美心為窈。

奕、偞,容也。

自關而西凡美容謂之奕,或謂之媟。

(弈弈、媟媟,皆輕麗之貌也。

)

《竹書紀年》曰:桀伐岷山,獻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

桀受女,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楚辭》曰:姱容修態緪洞房,娥眉慢睃目騰光。

又曰:粉白黛黑施芳澤。

又曰:美人既醉朱顏酡。

又曰:室中之觀多珍怪,蘭膏燭明華容備。

《山海經》曰:丹山西即巫山也,帝女居焉。

宋玉所謂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

其間首尾一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崔豹《古今注》曰:魏文帝宮人有莫瓊樹、薛夜來、陳回衣、陳巧笑。

瓊樹始制蟬鬢,望之縹緲如蟬翼,故號曰"蟬鬢"。

桓譚《新論》曰:或曰陳平為高帝解平城圍,隱而不傅,子能知乎?曰:"陳平說閼氏,言漢有美一女 ,其容貌天下無有,今急馳使歸迎,欲進單于,單于見必愛之,則閼氏言之單于而得免也。

《六韜》曰:紂囚文王羑里。

散宜生受命而行宛懷、條塗之山。

山有玉女三人,宜生得之,因費仲而獻之於紂,以免文王。

何承天《纂文》云:孚瑜,美色也。

服虔《通俗文》云:容麗曰媌(莫豹切。

)形美曰惰(湯火切。

)容媚曰婠(烏活切。

)南楚以好為娃(烏佳切。

)肥骨柔弱曰婐(烏果切。

)娜(一奴一果切。

)頰妍美曰嫵媚,容茂曰。

(羊灼切。

)

《越絕書》曰:越王勾踐得采薪二女西施、鄭旦,以獻吳王。

崔駰《七依》曰:閭娵之孕既麗且閒,紫唇素齒,雪白玉輝,回眸百萬,一笑千金。

孔子傾於阿谷,浮屠忘其桑門,彭祖飛而溶集,王喬忽而墮雲。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皆古神女名也。

)絕殊離俗,妖冶閒都,靚妝刻飾。

又《美人賦》曰:臣之東鄰有一女子,玄發豐艷,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景曜光起。

離宮閒館,寂寞重虛;門閣晝掩,曖若仙居。

芳香郁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床 ;奇葩逸麗,素質艷光。

辭不具載。

蔡邕《協初賦》曰:其在近也,若神龍彩鱗翼將舉。

其既遠也,若披雲掃漢見織女。

陳思王《洛神賦》曰:其形也,翩若驚鴻,蜿若游龍。

榮輝秋菊,華茂春松。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一陽一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

醲纖得中,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辭不具載。

曹植《扇賦》曰:情駘蕩而外得,心悅豫而內安。

增吳民之姣好,發西子之玉顏。

阮籍《清思賦》曰:靨白玉以為面,披丹霞以為衣。

襲九英之曜一精一,佩瑤光以發輝。

袁弘《夜酣賦》曰:開金扇,坐瓊筵。

衛姬進,鄭女前。

形窈窕以纖弱,艷妖冶而清妍。

似春蘭之齊秀,像明月之雙懸。

宋玉《神女賦》曰:楚襄王游於雲夢之浦,使宋玉賦高唐之事。

王夢神女,其狀甚麗,王異之。

明日以白玉,玉曰:"其夢若何?"王曰:"見一婦人,狀甚奇異,撫心定氣,復有所夢。

其始來也,耀乎。

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其少進也,皎乎若明月舒其光。

穠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耀殿堂。

忽兮改容,蜿若游龍乘雲翔。

"王曰:"此盛矣,試為寡人賦之。

"玉曰:"夫何神人一妖麗兮,含一陰一陽一之渥飾。

被華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奮翼。

其象無雙,其極毛嬙。

"

又《登徒子賦》曰:夫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

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裡。

臣裡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太白,施朱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又《高唐賦》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

"辭曰:"妾在巫山之一陽一,高唐之岨,朝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一陽一台之下。

"王曰:"朝雲始出狀若何?"玉對曰:"其始出也,對兮若松榯;其少進也,晰兮若姣姬揚袂。

障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駕駟馬,建羽旌。

湫兮如風,淒兮如雨。

風止雨霽,雲無處所。

"

王粲《神女賦》曰:發似玄鑒,鬢類刻成。

質素純皓,粉黛不加。

朱顏熙曜,曄若春華。

口譬含丹,目若瀾波。

美姿巧笑,靨輔奇牙。

傅毅《舞賦》曰:鄭女出進,二八飾侍。

眉連娟以增繞,目流睇而橫波。

劉楨《魯都賦》曰:眾媛侍側,鱗附盈房。

娥眉青眸,顏若濡霜。

含丹吮素,巧笑妍詳。

掖耀日之珍笄,珥明月之珠璫。

圭衣紛裶,振佩鳴璜。

應瑒《神女賦》曰:騰玄眸而俄青一陽一,離朱唇而耀雙輔。

紅顏曄而和妍,時調聲以笑語。

張衡《舞賦》曰:裾若飛煙,袖如回雪。

窣若霆震,瞥若電滅。

於是粉黛施兮玉質燦,朱簪挺兮緇發亂。

謝靈運《一江一 妃賦》曰:小腰微骨,朱顏皓齒。

綿視騰采,靡膚膩理。

天台二娥,宮庭雙媛。

青褂晨接。

紫衣形見,或飄翰凌煙,或潛泳浮海。

萬里俄頃,寸一陰一未改。

辭不具載。

魏文帝《與繁欽書》曰:今之妙舞,莫巧於絳樹,清歌那激於宋臘。

《古詩》曰: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又曰: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衣裳,當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願為雙飛燕,啣泥巢君屋。

梁簡文帝《晚景出行詩》曰:細樹含殘影,春閨散晚香。

輕花鬢邊墮,微汗粉中光。

梁徐悱妻詩曰:東家挺奇麗,南國擅容暉。

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

晉阮籍詩曰:妖冶閒都子,英曜何芬葩。

玄鬢髮朱顏,睇盼有光華。

又曰:西方有佳人,皎若白素光。

被服織羅衣,左右佩雙璜。

又詩曰:抖晰游一江一 濱,逍遙順風翔。

一交一 甫懷玉珮,婉孌有芬芳。

左思《嬌女詩》曰:吾家有嬌女,嬌女皦白晰。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髻發覆廣額,雙耳似連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類掃跡。

(五言。

)

傅玄歌曰:有女懷芬芳,媞媞步東廂。

蛾眉雙翠羽,明硇蔻清光。

丹唇翳皓齒,秀顏若圭璋。

巧笑露靨輔,眾媚不可詳。

令儀希世出,無乃古毛嬙。

首戴金步搖,耳系明月璫。

李延年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豈不言傾城國,佳人難再得!

陸機《艷歌行》曰:美目揚玉澤,蛾眉象翠翰。

古樂府《陌上桑行》曰: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言名羅敷。

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繩,桂枝為籠鉤。

頭上發墮髻,耳中明月珠。

鮑昭《堂上行》曰:臚暉朱顏酡,紛紛織女梭。

滿堂皆美一女 ,目我對湘娥。

箏笛更彈吹,高唱好相和。

曹植《美一女 篇》曰:美一女 妖且閒,採桑歧路間。

桑條芬苒苒,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頭上金雀釵,腰佩翠琅玕。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