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五 ◎兵部六:《論語》曰:子曰:\"孟之反不伐。\"孔注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五 ◎兵部六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七十五 ◎兵部六

○良將上

《論語》曰:子曰:"孟之反不伐。

"孔注曰:"魯大夫孟之側也,與齊戰,軍大敗。

不伐者,不自伐其功也。

"

《孝經左契》曰:將軍順虎銜珠,大夫正海出魚。

《抱朴子》曰:良將剛則法天,可望而不可干;柔則像淵,可觀而不可入。

去如收電,可見而不可得;留如山嶽,可瞻而不可量。

《唐子》曰:良將如泉如山,不知其歡戚也。

《史記》曰: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

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將起,起取齊女為妻,而疑之。

起遂殺妻,明不為齊也。

魯卒以為將,大破齊,後之魏。

又曰:陳勝之反秦,使王離擊趙王及張耳巨鹿城,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

"

又曰:魏文侯問:"吳起何如人?"李克曰:"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漢書》曰:杜業曰:"竊見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誠國家雄俊之寶臣也,宜征博左右,以鎮天下。

此人在朝,則陛下可高臥矣。

"

又《谷永傳》曰:平阿侯譚位特進,領城門兵。

永聞,與譚書曰:"君侯躬周、召之德,執管、晏之操,敬賢下士,樂善不倦,宜在上將久矣。

屬聞以特進領城門兵,(屬,之欲切。

)愚竊不為君侯喜,宜深辭職,自陳淺薄不足以固城門守,收太伯之讓,保謙謙之路,闔門高枕為智者。

"譚得書大感,遂辭讓不受領城門職。

又曰: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上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一奴一不滅,無以家為。

"

又曰: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一奴一號曰:"漢飛將軍。

"廣歷七郡太守,前後三十餘年,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卒共之。

家無餘財,不言生產事。

又曰:李廣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其燕太子丹者也。

廣以良家子從軍擊一胡一 ,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又曰:劇孟,洛一陽一人也。

以任俠顯。

吳楚反時,條侯為大尉,乘傳東,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劇孟,吾知其無能為也。

"天下一騷一動,大將得之若一敵國。

又曰:沛公入鹹一陽一,諸將皆爭赴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得圖書故也。

《後漢書·景丹傳》曰:帝曰:"景將軍,北州大將是其人也。

"

又《馬武傳·論》曰:中興二十八將,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

然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智能之士也。

又《賈復傳》曰:世祖大驚曰:"我所以不令賈復別將者,為其輕敵也;不然,失吾名將。

"

又曰:馮異大破赤眉於崤,璽書曰:"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者也。

"

又曰:耿秉能說《司馬兵法》,尤好將帥之略。

又曰:馮異字公孫。

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

(《東觀漢記》曰:《續漢書》云:異敕吏士,非一交一 戰受敵,常行諸營之後,相逢引車避之,由是無爭道變斗者也。

)進止皆有表識,(言其進退有常處。

)軍中號為"整齊"。

每所止捨,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光武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

(隸,屬也。

袁山松書曰:先時諸將同營,吏卒多犯法。

)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又《一鄧一 禹傳》云:赤眉遂入長安。

是時三輔連覆敗,赤眉所過殘滅賊,百姓不知所歸。

聞禹乘勝克而師行有紀,(綱紀也,言有條貫而不殘暴。

)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降者以千數,眾號百萬。

禹所止輒停車住節,(住或作柱。

)以勞來之,父老童稚垂發戴白,(垂發,童幼也。

戴白,父老也。

)滿其車下,莫不感悅,於是名震關西。

帝嘉之,數賜書褒美。

又曰:竇融以兄弟並受爵位,久專方面,懼不自安,數上書求代。

詔報曰:"吾與將軍如左右手耳,(韓信亡,蕭何自追人,人曰:"丞相何亡。

"高祖聞之,如失左右手。

見前書。

)數執謙退,何不曉人意?勉循士人,莫擅離部曲。

又曰:諸將每論功自伐,賈復未嘗有言。

帝輒曰:"賈君之功,我自知之。

"

又曰:陳蕃、楊秉,處稱賢宰;皇甫、張遐,出號名將。

又曰:馮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也。

長沙蠻寇益一陽一,荊南皆沒。

於是拜緄為車騎將軍。

軍長沙,進擊武陵蠻夷,荊州平定,詔賜錢一億,固讓不受。

振旅還京師,推功於從事中郎。

《東觀漢記》曰:上自征隗囂至漆,諸侯多以王師之重,不宜遠入險阻。

計未決,會召馬援,因說隗囂將帥土崩之勢、兵進必破之狀於上前聚米為山,指畫形勢。

器眾大潰。

又曰:吳漢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故能常任職,以功名終。

又曰:吳漢常屬吏士治兵事,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曰:"方修攻具。

"上曰:"吳公隱若一敵國矣。

"

《魏志》曰:諸葛亮斜谷出軍至武功,司馬宣王御之。

亮挑戰,宣王不出。

亮遺之婦人巾幗,宣王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遣辛毗仗節立於軍門以制之。

會亮病卒,歸,宣王不敢追之而退。

百姓為之語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宣王曰:"吾便料死故也。

"宣王案幸亮營壘處,曰:"天下奇才也。

"

又曰:李典,字曼成。

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

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又《任城王傳》曰:太祖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至彰,曰:"好為將。

"

又曰:劉曄謂太祖曰:"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

蜀人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

"

又曰:賈逵,字梁道,河東人。

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一習一 異之,曰:"汝大必為將率。

"口授兵法數萬言。

《蜀志》曰:一鄧一 芝為大將二十餘年,賞罰明,善恤卒伍。

身之衣食資仰於官,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餘財。

又曰:關羽,字雲長。

亡命奔涿郡。

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晉書》曰:應詹遷南平太守。

鎮南將軍山簡復假詹督五郡軍事。

會蜀賊杜疇作亂,金寶溢目,詹一無所取,惟收圖書,莫不歎之。

又曰:周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智勇過人,為中興名將,性謙虛,未嘗論功伐。

或問訪曰:"人有小善,鮮不自稱。

卿功勳如此,初無一言,何也?"訪曰:"朝廷威靈,將士用命,訪何功之有!"

又曰:蘇峻平論功,顧眾推功於蔡謨,謨以眾唱謀,非己之力,俱表相讓,論者美之。

又曰:苻堅眾號百萬,次於淝水,謝玄入問計,謝安無懼色,方與玄圍棋,游涉至夜乃還。

指受將帥各當其任。

玄等破堅,驛書至,安對客圍棋,看書便攝放床 上,了無喜色。

客問,徐答"小兒輩破賊。

"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也。

又曰:帝謂紀瞻曰:"卿雖疾病,為朕臥護六軍,所益多矣。

"

又《羊祜傳》曰:吳人寇弋一陽一、一江一 夏,略戶口,詔遣侍臣移書詰祜不追討之意,並欲移州復舊之宜。

祜曰:"一江一 夏去襄一陽一八百里,皆知賊去亦已經日矣。

步軍方往,安能救之哉!勞師以免責,恐非事宜也。

昔魏武帝置都督,皆與州相近,以兵勢好合惡離。

疆埸之間,一彼一此,慎守而已,古之善教也。

若輒徙州,賊出無常,亦未知州之所宜據者。

"使者不能詰。

又曰:羊祜入朝,武帝遣中書令張華問其籌策。

祜曰:"今主上有禪代之美,而功德未著。

吳人虐政已甚,可不戰而克。

混一六一合 ,以興文教,則主齊堯、舜,臣同稷、契,為百代之盛。

若孫皓不幸而殘,吳人更立令主,雖百萬之眾,長一江一 未可而越也,將為患乎?"華深贊成其計。

祜謂華曰:"成吾志者,子也。

"帝欲使祜臥護諸將,祜曰:"取吳不必須臣自行,但既平之後,勞聖慮耳。

功名之際,臣所不敢居。

事當有所付受,願審擇其人。

"疾漸篤,乃舉杜預自代,尋卒。

又曰:毛穆之鎮廣陵,遷右將軍、宣城內史、假節,鎮姑熟。

穆之以為戍在近畿,無復軍驚,不宜加節,上疏辭讓,許之。

又曰:朱伺,字仲文,安陸人。

少為吳牙門將陶丹給使。

吳平,徙一江一 夏。

伺有武勇,訥口,不知書,為郡將督,見鄉里士大夫,揖稱名而已。

及為將,遂以謙恭稱。

又曰:一鄧一 遐,字應遠。

勇力絕人,氣蓋當時,人方之樊噲。

桓一溫一 以為參軍,數從一溫一 征伐。

歷冠軍將軍,數郡太守,號為名將。

襄一陽一城北沔有蛟,常為人害,遐拔劍入水,蛟繞其足,遐揮劍截蛟數段而出。

又曰:劉牢之面紫赤色,須目驚人,而沉毅多計畫。

干寶《晉紀》曰:文淑,字次騫,小名鴦,有武力籌策。

楊休、一胡一 烈為虜所害,武帝西憂,遣淑出征,所向摧靡,秦涼遂平,名震天下。

為東夷校尉,姿器膂力,萬人之雄。

《慕容盛載紀》曰:尚書左僕射領中軍熙從征句驪、契丹,皆勇冠諸將。

又曰:皇甫真,字楚季。

弱冠以高才隨慕容評攻鄴都,珍貨充溢,真一無所取,惟存恤人物、收圖籍而已。

《二石偽事》曰:郭權降石虎,虎問權曰:"卿若得吾者,當殺不?"權曰:"若登時得至尊,必殺不疑也。

"虎曰:"卿健將也。

"因與共言事。

崔鴻《前燕錄》曰:張蛙本姓弓,上一黨一 人也。

膂力過人,能曳牛走。

堅甚一寵一 之,常侍左右,終為名將。

所在有殊功,世稱一鄧一 羌、張蠔皆萬人敵也。

《宋書》曰:姚泓屯軍長城下,王鎮惡撫慰士卒,乃以身先士眾,騰躍爭先,泓眾一時奔潰。

泓妻子歸高祖降將,至京,鎮惡於灞上奉迎,高祖勞之曰:"成吾霸業者,真卿也。

"鎮惡再拜。

謝曰:"此明公之威,諸將之力,鎮惡何功之有焉!"笑曰:"卿欲學馮異耶!"

又曰:桓玄云:"劉毅勇冠三軍,當今實為無敵。

"

又曰:劉順幢主樊僧愛勇冠三軍,軍中皆懼。

《齊書》曰:曹景宗,建武四年隨太尉陳顯達北圍馬圈,以奇兵二千破魏,援中山王英四萬人。

及克馬圈,顯達論功,以景宗為後,景宗退無怨言。

又曰:垣崇祖初見高帝,便自比韓信、白起,鹹不信,惟上獨許之。

及破魏軍啟至,上謂朝臣曰:"崇祖恆自擬韓、白,今真其人也。

"進為都督。

《梁書》曰:馮道根每征伐,終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監功之多少,吾將何事。

"武帝常指道根示尚書令沈約,美其口不論勳,約曰:"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

"

《梁後略》曰:陸納分其眾,輕舸掩襲巴陵,晨至城下,驃騎始命諸將會議。

乃出自壘門,坐一胡一 床 以望之。

賊乘水來攻,矢下如雨,人情一騷一擾,莫不震懼。

而驃騎方食甘蔗,曾無遽色。

又曰:齊遣其將竇泰趨潼關。

太祖將襲秦,眾鹹難之,太祖問策於宇文深,深對曰:"竇氏,歡之驍將也,每仗之以為禦侮。

"

《北齊書》曰:劉豐,本出河間樂城。

豐有雄姿壯氣,果毅絕人;有口辯,好說兵事。

又曰:辛術,字懷哲,隴西狄道人也。

清儉寡慾。

及平楚定淮南,凡諸貨物一毫不犯,惟收典籍,多是晉、宋、齊、梁時佳本,鳩集萬有餘卷。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