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四 ◎兵部五:《禮記》曰: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賜斧鉞,然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四 ◎兵部五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七十四 ◎兵部五

○命將

《禮記》曰: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賜斧鉞,然後專殺。

《史記·留侯世家》曰:黥布反,上欲使太子往擊之。

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

太子將兵,事危矣。

"乃說建成侯曰:"君何不急請呂後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

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無異使羊將狼也。

"

又《馮唐》曰:上古王者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寡人制之;閫以外,將軍制之。

"

又《淮一陰一侯傳》曰:信數與蕭何曰:"信雖為將,信必不留。

"漢王曰:"以為大將。

"何曰:"幸甚。

"

《漢書》曰:蕭何追韓信,還,漢王曰:"以為大將。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宜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

"王許之。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

至拜,乃韓信也。

一軍皆驚。

《後漢書·陳龜傳》曰:臣聞三辰不軌,擢士為相;蠻夷不恭,拔卒為將。

摯虞《新禮》曰:漢魏故事,遣將出征,符節郎授鉞於朝堂。

新禮遣將,御臨軒,尚書授節鉞,古兵書"跪而推轂"之義也。

崔豹《古今輿服注》曰:得賜黃鉞,則斬持節將。

《淮南子》曰: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將,詔之曰:"社稷之命在將軍耳。

今國有難,請子將而應之。

"將軍受命,乃令祝史太卜齋宿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受鼓旗。

君入廟門,西面而立。

將入廟門,北面而立。

主親操鉞持頭,授將軍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

"又復操斧持頭授將軍柄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將以授斧鉞,答曰:"國不可從外治也,軍不可從中御也。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臣既以受制於前矣,鼓旗斧鉞之威,臣無還,願君亦無垂一言之命於臣也。

君若不許,臣不敢將。

君若許之,臣辭而行。

"乃剪爪,(前長鬋爪,送終之禮,去其手足爪也。

)設明衣,(明衣,喪衣也。

在於暗冥,故言明。

)鑿凶門而出。

(凶門,北出門也。

將軍之出,以喪禮樂之,以必死也。

)乘將軍車,載旌旗斧鉞,其臨敵決戰,不顧必死,無有二心。

是故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利合於主,上將之道也。

如此,則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

氣厲青雲,疾如馳騖。

是故兵未一交一 接,而敵人恐懼。

若戰勝敵奔,賞吏遷官;顧反於國,放旗以入,乃縞素辟捨,請罪於君。

君曰:"赦之。

"大勝三年反捨,(大勝敵者,還三年,乃反故捨。

)中勝二年,下勝期年。

兵之所加者,必無道之國也。

故能戰勝而不報,取地而不反。

民不疾疫,將不夭死,五穀豐昌,風雨時節。

戰勝於外,福生於內,是故名必成而後無餘害矣。

任彥升《奏彈曹景宗》曰:昔漢光武命將,坐知千里;魏武置法,案以從事。

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曰:朝為仇虜,夕為上將。

馮衍《與田邑書》曰:今以一節之任,建三軍之威,豈特一寵一 其八尺之竹、犛牛之尾也!

○易將

《史記》曰:秦師伐趙,王使廉頗御之。

頗固壁不戰,趙王惑秦之間,以趙奢之子代頗,趙師大敗。

《後漢書》曰:光武遣馮異代一鄧一 禹,車駕送之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劍。

(具,謂以寶玉裝飾之。

《東觀漢記》作玉具劍。

)

《晉書》曰:石苞為淮北監軍,王琛所奏與吳人一交一 通。

先時望氣者雲"東南有大兵起。

"及琛表至,帝甚疑之。

會荊州刺史一胡一 烈表吳人欲大出為寇,苞亦聞吳師將入至,乃築壘遏之以自固。

帝聞之,謂羊祜曰:"吳人每來,常東西相應,豈石苞果有不順乎?"祜深明之,而帝猶疑焉。

命苞子喬為尚書郎,上召之,經日不至。

帝謂為必叛,欲討而隱其事,遂下詔以苞不料賊勢,築壘遏水,勞擾百姓,策免其官。

遣太尉義一陽一王望率其大軍征之,以備非常。

又敕鎮東將軍琅邪王胄自下邳會壽春。

苞用掾孫鑠計,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

帝聞之,意解。

及苞詣闕,以公還第。

苞自恥受任無效而無怨色。

又曰:鎮南將軍杜元凱都督荊州諸軍事,襲吳西陵督張政,(西陵,今夷陵郡。

)大破之。

政,吳之名將,據要害之地,恥無備取敗,不以實聞於孫皓。

元凱欲間吳邊將,乃請還其所獲之眾於皓。

皓果召政,遣武昌監劉憲代之。

故晉軍將至,使將帥移易,成傾蕩之勢,竟殄滅焉。

《北史》曰:後週末,隋文帝作相,尉遲迥據相州舉兵。

隋文遣鄖公韋孝寬(鄖,音雲。

)為東道元帥,師次沁水,水漲,兵未得渡。

吏李詢上密啟云:"大將梁士彥、宇文欣、崔弘度等並受尉遲迥餉金,軍中一騷一騷一,人情大異。

"文帝以為憂,欲代此三人。

李德林獨進計云:"公與諸將並是國家貴臣,未相伏馭,今以挾令之威得使之耳,安知後所遣者能盡腹心,前遣之人獨致乖異?又取金之事虛實難明,即令換易,彼將懼罪恐逃逸,便須禁固,然則鄖公以下必有驚疑之意。

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

樂毅所以辭燕,趙奢之子以之敗趙。

如愚所見,但遣公一腹心,明於智略、為諸將舊來所信伏者,速至軍所觀其情偽,縱有異意,必不敢動。

"文帝大悟,即令高熲馳驛往軍所,為諸將節度,竟成大功。

《戰國策》曰:昌國君樂毅為燕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惟莒、即墨二城未下。

而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樂毅奔趙。

○老將

《史記》曰:秦始皇問李信曰:"吾欲攻荊,用幾何人而足?"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

"始皇問王翦,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斷壯勇,其言是也。

"王翦因謝疾,歸老於穎一陽一。

李信攻鄢、郢,破之。

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

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得頓捨,大破李信軍。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穎一陽一謝翦曰:"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將軍獨忍棄寡人乎?"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惟大王更擇賢將。

"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聽將軍計耳。

"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始皇自送灞上。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翦曰:"為大王將,有功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始皇大笑。

或曰:"將軍乞貸亦已甚矣。

"翦曰:"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耶?"翦果代信擊荊。

大破荊軍,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漢書》曰:西羌反時,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逾於老臣耳。

"上遣焉,問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

兵難隃度,(隃,遙也,三輔言也。

)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臣,勿以為憂。

"上笑曰:"諾。

"充國日饗軍士,皆欲為用。

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捕得生口,言羌豪相責曰:"汝無反,今天子遣趙將軍來,年八九十矣,善為兵。

今欲一斗而死,可得耶。

又曰:元狩四年,大將軍大擊匈一奴一,李廣數自請行。

上以為老,不許;良久乃許之。

大將軍一陰一受上旨,以為李廣數奇,(不偶也。

)無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時公孫敖亡道。

徙廣,廣或失道。

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失道狀。

長史急責廣之莫府上簿。

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

"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一奴一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廣部行回遠,又迷失道,豈非天哉!終不能復對刀筆吏。

"遂引刀自剄。

而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皆為垂泣。

《東觀漢記》曰:馬援,字文淵。

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復請行。

時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

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

"帝令試之。

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

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

《宋書》曰:沈慶之討竟陵王誕。

慶之至城下,誕登樓謂曰:"沈公君白首之年,何為來?"慶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勞少壯,故使僕來耳?"

《梁書》曰:王神念少善騎射,及老不衰,嘗於武帝前手執二刀盾,左右一交一 度,馳馬往來,冠絕群伍。

《後魏書》曰:中山王英之征義一陽一,傅永為寧朔將軍、統軍,當長圍遏其南門。

蕭衍將馬仙玭連營稍進,規解城圍。

永謂英曰:"凶豎馳突,意在決戰。

雅山形要,宜早據之。

"英沉吟未決,永曰:"機者如神,難遇易失,今日不去,明朝必為賊有,雖悔無及。

"英乃分兵,夜築城於山上,遣統軍張懷等列陣於山下以防之。

至曉,仙玭果至,懷等戰敗,築城者悉皆奔退,仙玭乘勝直趨長圍,義一陽一城人復出挑戰。

永乃分兵付長史賈思祖,令守營壘,自將馬步千人南逆仙玭。

轘甲揮戈,單騎先入,惟有軍主蔡三虎副之,餘人無有及者。

突陣橫過,賊射永,洞其左股,永撥箭復入,洞大破之,斬仙玭子。

仙玭燒營席捲而遁。

英於陣謂永曰:"公傷矣,且還營。

"永曰:"昔漢祖捫足,不欲人知。

下官雖微,國家一帥,奈何使虜有傷將之名!"遂與諸軍追之,極夜而反,時年七十餘矣。

三軍莫不壯之。

又曰:畢眾敬爵為東平公,善自奉養,必致他方遠味。

年已七十,鬢髮皓白,而氣力未衰,據鞍馳騁,有若少壯。

篤於姻親,深有國士之風。

太和中,高祖賓禮舊老,眾敬與鹹一陽一公高允引至方山,雖文武奢儉,好尚不同,然與允甚相愛敬,接膝談款,有若平生。

後以篤老乞還桑梓,朝廷許之。

眾敬臨還,獻真珠璫四具、銀裝劍一口、刺虎矛一枚。

《後周書》曰:梁台不過識千餘字,口占書啟,詞意可觀。

年過六十,猶能被甲跨馬,足不躡蹬。

馳射弋獵,矢不虛發。

《隋書》曰:開皇初,突厥寇邊,燕、薊多被其患。

總管李崇為虜所殺,周瑤拜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

搖修鄣塞,謹斥堠,邊民以安。

後六載,徙為壽州。

初,自以年老,乞骸骨,上召之。

既引見,上勞之曰:"公積行累仁,歷仕三代,克終富貴,保茲遐壽,良足善也。

"賜坐褥,歸於第。

歲餘,終於家。

又曰:賀若誼為涇州刺史。

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誼素有威名,拜靈州刺史,進位柱國。

誼時年老,而筋力不衰,猶能重鎧上馬,為北夷所憚。

數載,上表乞骸骨,優詔許之。

誼家富於財,於郊外構一別廬,多植果木。

每邀賓客,列女樂,游集其間。

卒於家。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