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 ◎兵部一:《世本》曰:蚩尤作兵。(宋襄注曰:蚩尤,神農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 ◎兵部一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七十 ◎兵部一

○敘兵上

《世本》曰:蚩尤作兵。

(宋襄注曰:蚩尤,神農臣也。

)

《春秋元命苞》曰:蚩尤,虎卷威文立兵。

(宋均注曰:卷,手也,手文威字也。

)

《書》曰:鴻範八政,八曰師。

《大戴禮》曰:魯哀公問孔子曰:"蚩尤作兵與?"孔子曰:"蚩尤,庶人之貪者也。

反利無義,以喪厥身,何兵之能作與?民皆生也。

"

《左傳》曰: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又曰: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又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又曰:師克在和,不在眾。

《穀梁傳》曰: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死。

《國語》曰: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

"(注曰:玩,黷。

震,懼也。

)

《家語》曰:哀公問曰:"寡人欲吾國小則能守,大則能攻,其道若何?"孔子曰:"使君朝廷有禮,上下和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也。

將誰攻焉?苟違此道,民叛如歸,皆君之仇,將誰守焉?"公曰:"善哉。

"於是廢澤梁之禁,馳關市之稅,以惠百姓。

《史記》曰:范蠡云:"兵者,凶器;戰者,逆德。

"

《漢書》曰: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矣。

後世爍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

下及湯武受命,次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

自春秋出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

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六家。

又《刑法志》曰:自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定水災。

唐虞之際,至治之極,猶流共工,放歡兜,竄三苗,殛鯀,然後天下服。

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

天下既定,戢藏干戈,教以文德,而猶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制軍賦焉。

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出軍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故稱萬乘之主。

戎馬車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蒐,夏拔捨以苗,秋治兵以獮,冬大閱以狩,皆以農隙以講武事焉。

連師比年簡車,卒正三年簡徒,群牧五載大簡車徒,此先王為國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又曰:以仁義綏民者,無敵於天下也。

至於齊桓、晉文之兵,可謂入其域而節制矣。

然猶未本仁義之大統也。

故魏、秦之武,銳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當湯、武之仁義。

故曰: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

又曰:夫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

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

三代之盛,至於刑措兵寢者,以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所極功也。

又曰:魏相曰:"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謂之應兵;爭忿小故不勝憤怒者謂之忿兵;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謂之驕兵。

又曰:晁錯上書云:"丈五之溝,塹車之水,(塹音子廉反。

)陵阜崎嶇,積石相接,此步兵之地,車騎五不當一。

平原廣澤,漫衍相屬,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候視相及,川谷分限,此弓一弩一之地,刀楯三不當一。

草木蒙蘢,枝葉蔚茂,此矛鋋之地,長戟三不當一。

穹崇險隘,阻厄相視,此刀楯之地,弓一弩一二不當一。

《老子》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又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又曰:是以君子居則貴左,故吉事尚左,喪事居右。

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

戰勝,以喪禮處之也。

又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又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又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

《六韜》曰:用兵之道,使如疾雷,令民不及掩耳,卒電不暇瞑目。

《古司馬兵法》曰:古者,以義理之謂之正,(治民、用兵、止亂、討暴,必以義也。

)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仁也。

(分不均、求不勝謂之不獲意。

權,錘也,平輕重而為之功。

以死易生,以危為寧,反覆往來而以詐成,故曰不出於仁也。

)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

(以殺止殺,可以生也。

)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

(除民亂以去君害。

)以戰去戰,雖戰可恃也。

故仁見親,義見悅,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

(將有五材,民親悅恃方而信之。

)故內得愛焉,所以守也。

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利加於人則守固,威加於敵人則戰勝也。

)

又曰: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

(春夏興師為違時。

春興師虜五穀,夏興師傷人民。

故役不逾時,寒暑不易服,饑疫不行,所以愛民也。

)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人也。

(敵有喪、饑、疫不加兵,愛彼民如己民。

)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彼民也。

(大寒甚暑,吏士懈倦。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又曰:天下既平,天子大凱。

春蒐秋獮,諸侯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又曰: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捨,是以明其禮也。

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痛,是以明其仁也。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

又能捨服,是以明其勇也。

知始知終,是以明其智也。

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者,古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仁、義、勇、智、信,民之本,隨時而施,為民綱紀,古之所傳政道也。

)

又曰: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

(正者,正官名也。

名正則可治之。

)立國辨職,(立國治民,分守境界,各任其職也。

)以爵分祿。

(以爵位尊卑,職其祿秩也。

)諸侯悅懷,海外來服,(服從已也。

)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又曰: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

夏後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

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睹不善之害也。

(賞功不移晷,罰惡不列,所以勸善懲惡欲疾速者也。

)

又曰:夏後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

(設軍不陣,敵服,故不用五兵。

)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

(陣而不戰。

)周,力也。

盡用兵之刃矣。

(周不及虞夏之教,討暴征亂戰後勝。

)夏賞於朝,貴善也(以德化也。

)。

殷戮於市,威不善也。

(以刑禁也。

)周賞於朝,戮於市,勸君子,懼小人也。

(以賞進,以罰禁。

)三王章其德,一也。

(三王皆道德,文武隨而施之,其致一也。

)

又曰:凡戰,寬而觀其慮,(寬者,先以單弱示不能,以示敵變化,慮其利害得失所在也。

)進退以觀其固,(遣輕兵至敵所在,視察進退固備虛危處所也。

)危而觀其懼,(詐沒危事,以知敵恐怖得失之勢也。

)靜而觀其怠,(敵靜而不動,相視吏士知懈擔)動而觀其疑,(輕兵挑戰,相視敵人,知其疑否也。

)襲而觀其治。

(欲襲敵,先視其守備外內,什伍、器械,虛實治亂所在也。

)

又曰:凡戰,以輕行,輕危;(輕兵高林疾足,能追奔逐,比翼助進退,當須步曲什伍為卒,節度行止。

輕兵,無輕重,故危之。

)以重行,重無功。

(重兵持堅固守,什伍不得進退,不得能利,故無功也。

)故戰相為輕重。

(重兵主持堅固守,輕兵主追兵取利,相為用也。

)

又曰:民有勇心,惟敵之視;(士卒勇銳,進退前後,離合左右,見勝利之形,惟敵所在,輒得其便也。

)民有畏心,惟北之視。

(士卒恐懼,各有嫌疑不求便利,懷其北心,當安穩教導,開示勝形,以服一習一 之。

)兩心一交一 支,兩利若一;(兩軍相當,兵相支持,各求便利共事,一勝之勢在兩軍間有道者得之也。

)兩為之職,惟權之視。

(謂知已知彼,稱輕重,量多少,度進退,知彼已虛實之所在也。

)

又曰:軍旅以舒為主,舒則人力足,雖一交一 兵致刃,徒人不趨,車不馳也。

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

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無過誡命。

(軍族政為堅固也,進退疾徐,從金鼓之一聲 也。

)

又曰:軍庸不入國,國庸不入軍。

軍庸入國則民德廢,國庸入軍則民德弱。

(軍國異庸,強弱殊任,故不相入,入則亂也。

)故在國言文而語一溫一 ,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

(此申敘國庸之宜。

)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軾,城上不趨,危事不齒。

(此申致軍庸之宜抗者,不待問也。

意者有慮於事而為,不須令遂必也。

果勝也,介者不拜,車不軾,騎不下,所以遠屈而亂行也,上趨為驚眾也。

)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可生,罰無可殺也。

(民有一善處一事,故能盡民之善,無損德,民能堪其事,故賞罰無所施。

)

又曰:凡從奔勿息,敵或止於路,則慮之。

(追敵奔北無休懈,則敵於路旁設伏,當觀察反覆慮之,自警戒也。

)凡近敵都,必有進路,退必有反慮。

(深入敵地,必知進退便利道徑,通塞利害所在,避實從虛也。

)

又曰:凡戰,先則弊,後則懾。

(兵先舉則勞,後起則士心不定而恐懼。

)選良次兵,是謂益民之強;(選良者,擇取勁勇有材者為前,當什伍相以接之死地及見勝則心專強之。

)棄任節食,是謂開民之意,自古之政也。

(任者,畜積器物焚儲畜服御之具。

節餘糧戰之曰不餘食,示必死戰也。

開塞生意以專民心,此五帝三王用兵之道也。

)

《曹公孫子兵法序》曰:操聞上古弧矢之利,《論語》"足食足兵",《尚書》八政曰"師",《易》曰:"師貞",《傳》云:"王赫斯怒",黃帝、湯武鹹用干戈為民也。

用武者滅,用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

聖賢之於兵也,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吾觀兵書戰策,孫武深矣。

孫子者,齊人也,名武。

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滅齊、晉。

後百餘歲,有孫臏,是武之後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

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謂下五事,彼我之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人與上同意,(謂導以教令也。

)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人不畏危。

(危,疑也。

言上有仁化於下,則能致命也。

)天者,一陰一陽一寒暑時制。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

(言以九也,形勢不同,因時制度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

(將宜五德備也。

)法者,曲幟制官道主用。

(部曲幡幟、金鼓之制。

官者道者糧路主用,軍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又曰:兵者,詭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言已實能用師,外示無法。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欲進而治去道,若韓信之襲安邑,陳舟監晉而度於夏一陽一是也。

)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敵持實,須備之。

)強而避之,(避其所長。

)怒而撓之,(待其衰解。

)卑而驕之,引而勞之(以利勞之。

)親而離之,佚而勞之,(以利勞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擊其懈怠空虛也。

)此兵之勝,不可豫傳。

(傳,洩也。

)

又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夫興兵深入長驅,敵舉國來服為上;次,兵擊破得之為次。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軍四千人。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上一千人,下五百人。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百人至五人也。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

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

(夫不戰而敵自屈服,上;兵代謀,敵始有謀,代之易也。

)

又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以十敵一則圍之,是為智,等而兵利釣而客勁操,所以倍兵圍下邳而生擒呂布也。

)倍則分之,(以二敵一,二則為當一,術為奇。

)敵則能戰,(已為士眾等差者,猶設奇伏以勝之也。

)少則能逃,(高壁壘勿與敵戰也。

)不若則能避之,(引兵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小不能當大也。

)

又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部曲為分,什伍為數也。

)斗眾如斗少,形名是也。

(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先出合戰為當,後出為奇也。

)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虛實是也。

(以實擊虛也。

)

又曰: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見羸形也。

)與之,敵必取之。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以利害動敵也。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專在權也。

)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以勢者權變明也。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員則行。

(任勢自然。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萬仞之山者,勢也。

又曰:凡先據戰地而待敵者佚,(有餘力地。

)後據戰地而趍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誘之以利。

)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出兵所必趣,攻兵所必救。

)故敵佚能勞之,(以利煩之。

)飽能饑之,(絕其糧道。

)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也。

(使敵必。

)

又曰: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就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勢盛必衰,形露必敗,能因敵變化勝之,若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

(兵無常勢,盈縮隨敵也。

)

又曰: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一交一 ;(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一交一 也。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高而崇者為山,樹木所聚者為林,坑堆者為險,一高一下為阻,水草漸洳為沮,泉水所歸不流者為澤也。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兵一分一合,此敵為變。

)故兵疾如風,(擊虛空也。

)徐如林,(不見利也。

)侵掠如火,(疾如火也。

)不動如山,(守山。

)難知如一陰一,(似天一陰一不見外宿也。

)動如雷霆。

又曰: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謁也。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

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正正高齊,堂堂者大。

)

又曰: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倍丘勿迎,丘阪勿迎,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懷歸故能死戰,不可擊也。

)圍師勿鬥,(司馬法曰:兵三面,開其一面,示生路也。

若敵專陸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周也。

)此用兵之法也。

又曰:故善用兵,譬如帥然;帥然者,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又曰:踐墨循敵,以決戰事。

(行踐規矩無常者也。

)是故始如處一女 ,敵人開一戶;後如脫兔,敵不及矩。

(處一女 示弱,兔,往也。

)

《吳子》曰:鼓鞞金鐸所以威耳,旄麾旗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

三者不立,雖有國,必敗於敵。

故曰心威於形,不可不戰。

《管子》曰:夫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論工、(造軍器)製器、(兵器)選士、政教、(軍中號令。

)服一習一 、(謂使一習一 武藝。

)偏知天下、(謂遍知其地形隘易,主將二拙,士卒勇怯。

)明於機數。

此八者皆須,故兵未出境而無敵;八者悉備,然後能正天下。

又曰:凡民之所以守戰而死而不德其上者,(或守或戰,雖復至死,不敢持之,以德於上則有數存於其間,以至此地。

)曰古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一變。

)田宅富厚足也,(二變。

)不然則州一黨一 與宗族足懷樂也,(三變。

)不然則上之教訓、一習一 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得之也,(君之恩厚皆在於人無所他往,故得人致死。

四變。

)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五變。

)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六變。

)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賞明而足勸也,(七變。

)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八變。

)不然則有深於上也。

(功厚則祿多,故亦自為戰而不得於君。

九變。

)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利,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幸以勝,此兵之三闇也。

《尉僚子》曰:凡兵者,羊腸亦勝,鋸齒亦勝。

兵重者如山林,輕者如燔如炮,如漏如潰,如堵垣壓人也,雲霓覆人也。

又曰:故兵止如堵牆,動如風雨,車不結轍,士不旋踵。

此本戰之道也,所以養民也。

又曰:城所以守戰,戰所以守城也。

故務耕者其民不饑,務守者其民不危,務戰者其地不圍。

三者,先王之本務也,而兵最急。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