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八 ◎職官部六十六:崔鴻《十六國春秋·北涼錄》曰:張譚,字元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八 ◎職官部六十六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六十八 ◎職官部六十六

○良令長下

崔鴻《十六國春秋·北涼錄》曰:張譚,字元慶,武威姑臧人也。

為和寧令,政以德化為本,不務威刑。

民有過者,讀《孝經》及《忠臣孝子傳》訓導之,百姓愛之如父母,號曰"慈君"。

又《後趙錄》曰:王謨,字思賢。

甕鼻,言不清暢,尪短無威儀。

將拜曲一陽一令,石勒疑之,問長史張賓,賓曰:"請試可。

"勒從之。

政教嚴明,百城尤最。

出為都部從事,守宰去官者十五人。

又《後趙錄》曰:申錄,字道時,為廣昌令。

白烏巢其庭樹,甘露降其廳事,後為三公。

《隋書》曰:郎茂除衛國令。

時有系囚二百,茂親自究審數日,擇免者百餘人。

歷年辭訟,不詣州剩魏州刺史元暉謂曰:"長史言衛國人不敢申訴者,畏明府耳。

"茂曰:"人猶水也,法令為堤防。

堤防不固,必致奔突,苟無決溢,使君何患哉?"暉無以應。

《後周書》曰:辛昂行成都令。

昂到縣便與諸生祭文翁學堂,因共歡宴。

謂諸生曰:"子孝臣忠,師嚴友信,立身之要,如斯而已。

若不事斯語,何以成名?宜自勉,克成令譽。

"昂言切理至,諸生等深感悟,歸而告其父老曰:"宰君教誡如此,不可違之。

"於是井邑肅然,鹹從其化。

《陳書》曰:褚玠。

山一陰一縣多豪猾,前後令皆以贓汙免,高宗患之,謂中書舍人蔡景歷曰:"稽一陰一大邑,久無良宰,卿文士之內,試思其人。

"景歷進曰:"褚玠廉儉有幹用,未審堪其選不?"高宗曰:"甚善,卿言與朕意同。

"乃除山一陰一令。

《隋書》曰:魏德深遷貴鄉長。

為政清淨,不嚴而治。

會興遼東之役,徵稅百端,使人往來,責成郡縣。

於時王綱弛紊,吏多贓賄,所在征斂,下不堪命。

惟德深一縣,有無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給,百姓不擾,稱為大治。

尋轉館陶長,貴鄉吏人聞之,皆噓欷流涕,語不成聲。

及將赴任,傾城送之,號泣之一聲 ,道路不絕。

既至館陶,闔境老幼皆如見其父母。

有猾人員外郎趙君實,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一交一 結,前後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縣,君實屏處於室,未嘗輒敢出門。

逃竄之徒,歸來如市。

貴鄉父老冒涉險難,詣闕請留德深,有詔許之。

館陶父老復詣郡相訟,以貴鄉文書為詐。

郡不能決。

會持節使者韋霽、杜整等至,兩縣詣使訟之,乃斷從貴鄉。

貴鄉吏人歌呼滿道,互相稱慶。

館陶眾庶合境悲哭,因而居住者數百家。

《隋書》曰:蘇威薦房恭懿,授新豐令,政為三輔之最。

上聞而嘉之,賜物四百段。

恭懿以所得賜,分給窮乏。

未幾,復賜米三百石,恭懿。

又以賑貧人,上聞而止之。

時雍州諸縣令,每朔朝謁,上見恭懿必呼至榻前,訪以理人之術。

又曰:房彥謙遷長葛令,甚有惠化,百姓號為慈父。

仁壽中,上令持節使者巡行州縣,察長吏能不,以彥謙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馬。

吏民號哭相謂曰:"房明府今去,吾屬何用生為!"其後百姓思之,立碑頌德。

又曰:劉曠,不知何許人也。

性謹厚,每以誠恕應物。

開皇初,為平鄉令,單騎之官。

人有爭訟者,輒丁寧曉以義理,不加繩劾,自各引咎而去。

所得奉祿,賑施窮乏。

百姓感其德化,更相篤勵,曰:"有君如此,何得為非!"

《唐書》曰:李大亮授土門令。

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遂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

躬捕寇盜,所擊輒平。

時太宗在藩,巡撫北境,聞而嗟歎,下書勞之。

又曰:賈敦頤弟敦實,貞觀中為饒一陽一令,政化清靜,老幼懷之。

時敦頤復授瀛州刺史,舊制,大功以上不復連官,朝廷以其兄弟在職,俱有能名,遂不遷替。

又曰:高宗以尚乘奉御權懷恩為萬年令,賞能也。

時有奉乘安畢羅善於調馬,上頗狎之,懷恩因奏事,遇畢羅在帝左右言戲無禮,懷恩既退,執而杖之。

上知而嗟賞,謂侍臣曰:"懷恩乃能不避強禦,真良吏也。

"即日遷擢。

又曰:景雲中,長安縣令李朝隱加太中大夫。

朝隱之宰京縣也,政刑畢舉,權豪懾憚。

有內侍伯非禮干忤,朝隱叱擊於獄,上喜焉,故有此命。

又曰:路嗣恭,京兆三原人,始名劍客,歷仕郡縣,有能名,後授神烏令,考績上上,而為天下最。

玄宗以其能嗣魯恭,賜改其名。

又曰:韋景駿,開元中為肥鄉令。

縣人有母子相訟者,景駿謂之曰:"吾少孤,每見人養親,自痛終天無分,汝幸在一溫一 清之地,何得如此?錫類不行,令之罪也。

"因垂泣嗚咽,仍榷孝經》與之,令一習一 讀。

於是母子感悟,各請改悔,遂稱慈孝。

累轉趙州長史,路由肥鄉,人吏驚喜,競來犒餞,留連經日。

有童稚數人,年甫十餘歲,亦在其中。

景駿謂曰:"計吾去此時,汝輩未生,既無舊恩,何慇勤之甚也?"鹹對曰:"比聞長宿傳說,縣中廨宇、學堂、館舍、堤橋,並是明公遺跡。

將謂古人,不意親得瞻睹,不覺欣戀倍於常也。

"其為人所思如此。

又曰:馮伉遷尚書膳部員外郎。

李抱真卒,充吊贈使,抱真男遺伉帛數百匹,不納。

又專送至京,伉因表奏,固請不受。

屬醴泉缺縣令,宰臣進人名,上意不可,謂宰臣曰:"前使澤潞不受財帛者,此人必有清政,可以授之。

"遂改醴泉縣令。

患百姓多昏猾,為著《諭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義,勸學務農,每鄉給一卷,俾其傳一習一 。

又曰: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也。

為魯山令。

先是墮車傷足,不任趨拜,汝郡守以客禮待之。

部人為盜,吏捕之系獄,會縣界有猛獸為暴,盜自陳曰:"願格殺猛獸以自贖。

"德秀許之,胥吏曰:"盜詭計苟免,擅放官囚,無乃累乎?"德秀曰:"吾不欲負約,累則吾坐必請不及諸君。

"即破械出之。

翌日,格猛獸而還。

誠信化人,大率此類。

又曰:王敬則為暨一陽一令。

時軍荒後,縣有一部劫逃入山中,頗為人患。

敬則遣人致意劫帥,使出首,當申論郭下廟神,甚酷烈,百姓信之;敬則引神為誓,必不相負。

劫帥既出,敬則於廟中設酒會,於座收縛,曰:"吾啟神,若負誓,還神十牛。

今不得違誓。

"即殺十牛解神,並斬諸劫,百姓悅之。

《晉史》曰:壽張令趙賡考滿之外,量留二年,以飛蝗避境故也。

《廣州先賢傳》曰:黃豪,字子微,一交一 趾人。

除外黃令。

豪約已儉節,粗布蔬食,所得俸秩,悉賜貧吏,一縣稱平。

《益部耆舊傳》曰:羅衡,字仲伯。

為萬年令,誅鋤奸一黨一 ,縣界肅然。

民夜不閉門,系牛馬於道旁曰:"以屬羅公。

"

又曰:趙珜,字孫明。

少好遊俠,行部帶劍。

過亭長,亭長譴之,乃歎曰:"無大志,故為豎吏所輕耳。

"於是解劍掛壁曰:"珜不乘輜車、佩紱,不復帶劍。

"因之京師,詣大學受業治《春秋》,變行厲操,名德遂稱,除野王令。

乃解劍帶之官,治官清約,以身率下,煙火不舉,常食乾糒。

又曰:閻憲,字孟度。

為綿竹令,治以禮讓為首,寬猛相濟。

其聽察甚明,簡選吏職,甚得其人。

男子杜成,夜於路得遺裝一囊,開視有錦二十五匹,迄明,詣吏,曰:"縣有明君,不能慚心故也。

"

又曰:楊球,字仲宣。

為茂陵令,寬和多惠,以至誠接下,為民所愛。

比縣連歲蝗災,曲折不入茂陵。

《長沙耆舊傳》曰:祝良,字邵卿。

為洛一陽一令,貴戚斂手,桴鼓稀鳴。

時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暴身階庭,告誠引罪,紫雲沓起,甘雨乃降。

《陳留風俗傳》曰:昭帝時蒙人焦貢為小黃令,路不拾遺,囹圄空虛。

詔遷貢,百姓揮涕守闕,求索還貢。

天子聽,增貢之秩千石。

貢之風化猶存,其民好學多貧,此其風也。

《海內先賢傳》曰:公沙穆遷弘農令,界有蝗蟲食禾稼,百姓惶懼。

穆設壇謝曰:"百姓有過,咎在典掌,罪穆之由,請以身禱。

"玄雲四集,雨下{雨滂}霈,自日中至晡,不知蝗蟲所在,百姓稱曰"神明"。

《魯國先賢傳》曰:孔翊為洛一陽一令,置水於前庭,得私書皆投其中,一無所發,彈理貴戚,無所迴避。

《汝南先賢傳》曰:黃浮,字隱公,一陽一安人。

年二十,在於民伍,曾為墟裡所差,次當給亭。

於是感激學書,慨然長歎曰:"黃浮非鄉里所知。

"因隨人到京師求學,歲餘除昌慮長、濮一陽一令。

同歲子為都市掾,犯罪當死,一郡盡為之請。

浮曰:"周公誅二弟,石碏討其子,今雖同歲子,浮所不能赦也。

"治政清明,號為神君。

又曰:陳曄,邵陵人也。

體尚篤烈,學通古今,除巫令。

民張遺腹子,年十五,為父報仇。

吏捕得之,曄愍曰:"嗟乎,今殺遺腹之孤,絕人繼嗣,民是不仁也。

法復仇之子,是不義也。

不仁不義,焉可以為君長哉!"遂解印綬逃亡,遇赦乃出。

鍾玩《良吏傳》曰:高玩,字伯珍,蜀郡人也。

除曲一陽一令。

及徵還,送者不使出界,布被縕裘,猶去時之服,朝野歸其清。

又曰:司馬俊,字元異。

補洛一陽一令,豪右挫氣,京都號曰臥虎。

又曰:陳登,字元龍,廣漢人也。

為東一陽一長,視民如子。

《崔氏家傳》曰:崔瑗為汲令,乃為開溝造稻田,薄鹵之地更為沃壤,民賴其利。

長老歌之曰:"天降神明君,錫我慈仁父。

臨民布德澤,恩惠施以序。

穿溝廣溉灌,決渠作甘雨。

"

《殷氏傳》曰:殷裒為滎一陽一令。

先多一婬一雨,百姓饑饉。

君乃穿渠入河,三十餘里,疏導原隰,用致豐年,民賴其利,號"殷溝"而頌之。

《鍾離意別傳》曰:意遷東平瑕丘令。

男子倪直勇悍有力,便弓一弩一,飛射走獸,百不脫一,桀悖好犯長吏。

意到官,召署捕賊掾,敕謂之云:"令昔嘗破三軍之眾,不用尺兵;嘗縛暴虎,不用尺繩,但以良詐為之耳。

掾之氣勢安若?"宜慎之。

因復召直子涉署門下,將游徼私出入寺門,無所關白。

收涉鞭之,直走之寺門,吹氣大言,言無上下。

意氣敕直,能為子屈者,自縛誡令,不則鞭殺其子。

直果自縛。

意告曰:"令前告汝,嘗縛暴虎,不用尺繩。

汝自視何如,虎自縛耶?"敕獄械直父子,結連其頭,對榜(博壯切。

)欲死。

掾吏陳諫乃貸之,由是相率為善。

所謂上德之政,鷹化為鳩,暴虎成狸,此之謂也。

《荀氏家傳》曰:荀貌除太原榆次令,為政以德,人懷之。

時有鳳凰集其境內,晉武帝下詔褒美。

太始三年卒,吏人如喪親戚,為之樹碑。

其序曰:"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樂之如時雨。

"

《典略》曰:韓攸,字仲潢,穎川人。

為嬴長,時民大饑,而太守未至。

攸因發倉賑之。

吏白,言太守垂至,軍糧重事,可須來到。

攸言:"民命懸急,令以擅出穀受罪,合眼入地,不以為恨也。

"後竟不坐。

吏民蒙濟者數千人。

《會稽典錄》曰:徐弘,字聖通,為汝一陰一令。

縣俗剛強,大姓兼併。

弘到官,誅剪奸桀,豪右斂手,商旅路宿,道不拾遺。

童歌之曰:"徐聖通,政無雙,平刑罰,奸宄空。

"

《華一陽一國志》曰:王長文,字德浚元康初試守一江一 源令。

縣收得盜馬賊及發塚賊長文引見誘慰。

時適臘晦,皆遣歸家,獄先有系囚亦遣之。

謂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長吏之過也。

蠟節慶祚歸就,汝上下善相歡樂,過節來還,當為汝思他理。

"郡吏惶懼,爭請不許。

尋有赦令,無不感恩。

又曰:景毅,字文堅,梓潼人。

為高陵令,立文學以禮讓化民,遷侍御史,吏民守闕請之,三年不絕。

《搜神記》曰:徐栩,字敬卿,吳由拳人。

少為獄吏,執法詳平,為小黃令。

時屬縣大蝗,野無生草,至小黃界,飛過不集。

《山公啟事》曰:一溫一 令許奇等並見稱名,雖在職,各日淺,宜顯報大郡以勸天下,詔曰:"案其資歷,悉自足為郡守,各以在職日淺則宜盡其政績,不宜速他轉也。

"

《博物誌》曰:太公望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

文王夢見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婦人言曰:"我東海太山神女,嫁為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

"文王夢覺,明日召太公,三日果有疾風暴雨,去者皆西來也。

《說苑》曰:晏子治東阿,三年,景公召而數之曰:"吾以子為可,而使子治東阿,今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將加大誅乎?"晏子曰:"臣請改道易行而治東阿,三年不治,臣請死之。

"景公許之。

於是明年上計,景公迎而賀之曰:"善矣,子之治東阿也。

"晏子對曰:"前臣之治東阿,屬托不行,貨賂不至,陂池之魚,以利貧民。

當此之時,民無饑者,而君反以罪。

今臣之治東阿也,屬託行,貨賂至,事左右,陂池之魚入權家,民之貧饑者過半,君反迎而賀臣,臣願乞骸骨。

"景公乃下席而謝曰:"子強復治之東阿者,子之東阿也,寡人無復與焉。

"

《新序》曰:昔子奇,年十八,齊君使之治阿。

既行矣,悔之,使使追曰:"未至阿及之,還之;已至,勿還也。

"使者及之而不還。

君問其故,對曰:"臣見使與共載者,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之決,必能治阿矣,是以不還。

"

又曰:魯君使宓子賤為單父宰,子賤辭去,因請借善書者二人,書其憲法教品,魯君與之。

至單父,使書,子賤從旁引其肘,書丑,則怒之,欲好則引之。

書者患之,請辭而去,歸以告魯君。

魯君曰:"子賤苦吾擾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

"乃命有司無得擅征發單父,單父大治。

故孔子曰:"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美其德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