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十一:【原文】以功名為心,貪1軍旅之寄,此自將帥一習一 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十一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十一

將帥貪功

【原文】

以功名為心,貪1軍旅之寄,此自將帥一習一 氣,雖古來賢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斂者也。

廉頗既老,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2,以示可用,致困郭開之口,終不得召。

漢武帝大擊匈一奴一,李廣數自請行3,上以為老,不許。

良久乃許之,卒有東道失軍之罪。

宣帝是,先零羌反,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4,使丙吉問誰可將,曰:「亡逾於老臣者矣5。」

即馳至金城,圖上方略,雖全師制勝,而禍及其子印。

光武時,五溪蠻夷畔,馬援請行,帝愍6其老,未許。

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

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盼7,以示可用。

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用為將,果有壺頭之厄。

李靖為相,以足疾就第,會吐谷渾寇邊8,即往見房喬曰:「吾雖老,尚堪一行。」

既平其國,而高甑生誣罔9之事,幾於不免十。

太宗將伐遼,召入謂曰:「高麗未服,公亦有意乎?」對曰:「今疾雖衰,陛下誠不棄,病且瘳矣。」

帝憫其老,不許。

郭子儀年八十餘,猶為關內副元帥、朔方河中節度,不求退身,竟為德宗冊罷。

此諸公皆人傑也,猶不免此,況其下者乎!

【註釋】

1貪:喜好,熱心。

2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每頓飯吃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鎧甲翻身上馬。

3數自請行:許多次自動請求出征。

4上老之:聖上認為他年老。

5亡逾於老臣者矣:沒有能夠勝過老臣我的了。

亡,通「無」。

逾,超過,勝過。

6愍:通「憫」,憐憫,體恤。

7據鞍顧盼:坐在馬鞍上左右顧盼。

8會吐谷渾寇邊:正好碰見吐谷渾進犯邊疆。

9誣罔:誣蔑欺瞞。

十幾於不免:差點不能倖免。

瘳:病癒,康復。

冊罷:下令罷免。

其下者:比他們(文中所言廉頗等人)才能低下的人。

【譯文】

把功名放在心上,熱心於寄身軍隊之中,這自然是將帥的一習一 氣,即使是古代以來賢明的卿大夫,也沒有能夠知道退止和自我收斂的。

廉頗老了以後,還每頓吃一斗米、十斤肉,披鎧甲上戰馬來表示還可以被任用,致使郭開無法說他老了,最終卻仍不能被召用。

漢武帝大舉進擊匈一奴一,李廣屢次請求參戰,皇上認為他老了,不同意,李廣請求了很久才同意,最後卻有迷失方向貽誤軍機的罪過。

漢宣帝時,先零羌反叛,趙充國70多歲了,皇上認為他太老了,讓丙吉問他誰可以當將領,趙充國說:「沒有誰能勝過我了。」

於是奔馳到金城,劃出北方的疆界,雖然保全了軍隊取得了勝利,但卻使他的兒子趙印遭到災禍。

漢光武帝時,五溪的少數民族反叛,馬援請求出征,光武帝憫恤他年老,沒有同意。

馬援請求說:「我還能夠披甲跨馬。」

光武帝讓他試一試,馬援跨上馬鞍左顧右盼來表示可被任用。

光武帝笑道:「這個老者真是勇健啊!」於是用他為將,果然在壺頭山遭到厄運。

李靖當過宰相,因為腳有毛病辭職,遇上吐谷渾進犯邊疆,就去見房喬說:「我雖然老了,但還能出征一次。」

平定了吐谷渾國,卻有遭到高甑生誣陷欺騙的事,幾乎不能倖免。

唐太宗打算攻打遼東,召他進來對他說:「高麗還不臣服,您也有出征的意思嗎?」他回答說:「現在我有病雖然衰弱,但陛下真的不嫌棄我的話,我的病就快好了。」

皇帝憐憫他年齡老了,沒有同意。

郭子儀80多歲,還當著關內副元帥和朔方、河中節度使,沒想到辭職退居,最後被唐德宗下令罷免。

這些人都是人中英傑,還不能免於貪功求名,何況比他們低下的人呢?

漢二帝治盜

【原文】

漢武帝末年,盜賊滋1起,大群至數千人,小群以百數。

上使使者衣繡衣2,持節虎符3,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4至萬餘級,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5,覺而弗捕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弗敢發,恐不能得,坐6課累府,府亦使不言。

故盜賊浸多,上下相為匿,以避文法7焉。

光武時,群盜處處並起。

遣使者下郡國,聽郡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

吏雖逗留迴避故縱者,皆勿問,聽從禽討為效。

其牧守令長坐界內有盜賊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為負,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

於是更相追捕,賊並解散。

此二事均為治盜,而武帝之嚴,不若光武之寬,其效可睹也。

【註釋】

1滋:生長,滋生,加多。

2衣繡衣:穿上錦繡衣服。

3持節虎符:拿著符節作憑證。

持節,拿著旄節。

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憑證。

虎符,古時帝王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一分為二,其中一半一交一 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

4或:有的。

5起:出現。

發:揭發,上報。

6坐:定罪。

7文法:法令條文。

【譯文】

漢武帝末年,盜賊越來越多,大的盜匪群多達數千人,小的也有幾百人。

皇上派使者穿上繡衣,拿著符節憑證,派軍隊進行攻擊,斬首大的匪群有的達一萬多首級。

於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規定:「成群的盜匪出現沒有發覺,發覺了而沒有捕獲到按規定的標準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到下級官吏主持這件事的人都判死刑。」

這以後下級官吏害怕被殺,即使有盜賊也不敢上報,唯恐不能捕獲,違犯規定連累郡府,郡府也讓他們不要上報。

因此盜賊漸漸增多,上上下下卻相互隱瞞,好躲避法令條文的制裁。

漢光武帝時,成群的盜賊到處興起。

漢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聽任盜賊們自己相互糾紛揭發,五個人共同斬殺一人的,免除他們的罪行。

官吏們即使停留拖延、迴避不前、故意放縱盜賊的,都不加追問,只以捉獲討伐的成效論處。

那些郡守、縣令犯了管轄區域內有盜賊而不收容捕捉的罪過的,及因為害怕、軟弱丟棄城池和職守的人,都不看做過失,只根據捕獲盜賊的多少來評定優劣,只有包庇隱藏的人才判罪。

於是互相追捕,盜賊們都解體逃散。

這兩件事都是治理盜賊的,而漢武帝的嚴厲不如漢光武帝的寬緩,它們的效果不同是很明顯的。

漢封禪記

【原文】

應劭1《漢官儀》載馬第伯《封禪儀記》2,正紀建武東封事,每稱天子為國家,其敘山勢峭簹、登陟3勞困之狀極工,予喜誦之。

其略云:「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下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

至中觀,留馬,仰望天關,如從谷底仰觀抗峰。

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

遙望其人,端如4行朽兀,或為白石,或雪。

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四布僵臥石上,亦賴繼5酒脯,處處有泉水。

復勉強相將行,到天關。

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餘里。

其道旁山脅,仰視岸石松樹,鬱鬱蒼蒼,若在雲中。

俯視谿谷,碌碌不可見丈尺。

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6名曰環道,往往有祗索,可得而登也。

兩從者扶挾,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

初上此道,行十餘步一休7。

稍疲,咽唇燋8,五六步一休,牒牒9據頓地,不避暗濕,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不隨。」

又云:「封畢,詔百官以次下,國家隨後。

道迫小,步從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駱驛十。

步從觸擊大石,石聲正歡,但歡石無相應和者。

腸不能已,口不能默。

明日,太醫令問起居,國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則後人所蹈,道峻危險,國家不勞。」

」又云:「東山名曰日觀,雞一鳴時,見日欲出,長三丈所。

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

凡記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嘗見稱於昔賢;秦、吳、週三觀,亦無曾用之者。

今應劭書脫略,唯劉昭補注《東漢志》僅有之,亦非全篇也。

【註釋】

1應劭:東漢學者,字仲遠,少年好學,博覽群書。

靈帝時,以孝廉被徵召。

現存著作有《漢官儀》、《風俗通義》等。

《風俗通義》內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禪梁父》、《五嶽》等。

2《封禪儀記》:留存於世的最早的遊記,由馬第伯作,記敘了建武三十二年(56)的泰山封禪儀式。

3登陟:登上。

4端如:端然,莊重的樣子。

5賴:依靠,仰使。

繼:帶著,懷抱著。

6逶迤:蜿蜒曲折。

7休:停下來休息。

8燋:乾渴,如同火燒般。

9牒牒:迭迭,頻頻。

十駱驛:連續不斷。

脫略:脫漏省略。

【譯文】

應劭的《漢官儀》載錄的馬第伯《封禪儀記》,正是記錄了建武年間到東邊祭祀上天的典禮的事,每提到皇帝時就稱做國家,文章敘述山勢峻峭險要、登攀勞累困難的情狀非常一精一細,我喜歡誦讀它。

文章大致寫道:「這天早上上山,騎馬而行,常常道路險要陡峭,就下馬步行牽馬,一會兒走路、一會兒乘馬,基本上各佔一半。

到了中觀,留下馬匹。

抬頭遠望天關,好像從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樣。

山的高聳,如同看飄浮的雲彩;山的險峻,石壁深遠,好似沒有山間小徑。

遠遠地望見山上的人,確實像行走的枯樹在搖晃,有的像是白色的石頭,有的像是雪。

長時間地看著他,白色的物體移動經過樹木時,才知道是人。

實在上不去時,就四散開來僵直地臥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帶著酒和肉乾,到處都有泉水。

再努力地互相攙扶著行走,到達了天關。

我們自認為已經到了,問路上的人,卻說還有十多里。

在那道路旁邊,山的兩側,抬頭看岩石上的松樹,蒼翠茂盛,猶如在浮雲之中。

低頭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塊纍纍,不能看清它們的尺寸。

又直著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彎曲漫長的羊腸小路,名稱叫做環道,常常有繩索,可以用來攀登。

兩個隨從的人在旁邊扶著,前邊的人拉著向上爬,後邊的人可以看見前邊人的鞋底,前邊的人可以看見後邊人的頭頂,就像畫中那樣。

剛走上這條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漸漸疲乏了,喉嚨嘴唇乾渴,五六步就歇一次。

休息時跌跌絆絆地雙手支撐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一陰一潮的濕土上,前面有乾燥的地方,眼睜睜地看著,兩條腿卻邁不動。」

文章又寫道:「祭完上天以後,皇上命令眾官員按順序下山,皇上跟在後面。

道路擁擠窄小,隨從跟著爬上斜坡,站起來舉近火把,停下來時也接連不斷。

隨從敲擊大石頭,石頭的聲音真是響亮,但卻沒有誰敲石頭跟他相應相和。

肚腸鳴叫不能停止,嘴裡也不能沉默而氣喘不止。

第二天,皇帝的醫官詢問皇上的身體狀況,皇上說:「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息就會被後邊的人踩上,道路險峻危險。

但我不勞累。」

」文章還寫道:「東面的山叫做日觀,雞一叫時,就看見太一陽一將要出來了,有三丈多長。

秦觀那地方可以看到長安,吳觀那地方可以望見會稽,周觀那地方可以望見齊地。」

大致記敘文筆的一精一細都像這樣,可是沒有被過去的賢人稱引;秦、吳、週三觀,也沒有人曾經提到過。

現在應劭的書有脫漏省略,只有劉昭所補注的《東漢志》有這篇文章,也不是全篇了。

屯蒙二卦

【原文】

《屯》、《蒙》二卦,皆二一陽一而四一陰一1。

《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剛2,《蒙》以六三乘九二之剛。

而《屯》之爻曰:「女子貞不字3,十年乃字」,《蒙》之爻曰:「勿用取4女,見金夫5,不有躬6」,其正邪不同如此者。

蓋《屯》二居中得正,不為初剛所誘,而上從九五,所以為貞。

《蒙》三不中不正,見九二之一陽一,悅而下從之,而捨上九之正應,所以勿用。

士之守身居世7,而擇所從所處,尚監茲8哉!

【註釋】

1皆二一陽一而四一陰一:都是兩個一陽一爻四個一陰一爻。

爻為《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

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兩卦(六爻)相重則得六十四卦,稱為別卦。

2《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剛:《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現出一陰一柔凌駕一陽一剛之象。

3貞:貞潔。

不字:不生育。

4取:通「娶」。

5金夫:有財物的丈夫。

6不有躬:失去貞潔。

7士之守身居世:士人自守信守節、立身處世。

8尚監茲:還要借鑒這些道理。

【譯文】

《屯》卦、《蒙》卦兩卦的卦象,都是兩個一陽一爻四個一陰一爻。

《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呈一陰一柔凌駕一陽一剛之象;《蒙》卦的六三在九二之上,也呈一陰一柔凌乘一陽一剛之象。

但是《屯》卦的爻辭說:「女子貞潔,不生育,十年才生育」;《蒙》卦的爻辭卻說:「不要娶女子,她見到有財物丈夫,就會失一身 的」;她們的正直和奸邪是這樣的不同。

《屯》卦的二爻在下卦位裡處在中間,得到中正,不受初爻的一陽一剛誘一惑 ,而且在上卦位裡是九五,上下卦位一陰一陽一都處在中間,相互呼應,這就是貞潔的道理。

《蒙》卦的三爻不在卦體的正中,見到九二的一陽一剛之象,就欣喜地向下跟隨著它,而捨棄了與上九的正當呼應,這就是不要娶的道理。

士人自守信守節、立身處世,選擇跟隨的對象、處世的方法,還要借鑒這些道理呀!

誼向觸諱

【原文】

賈誼1上疏文帝曰:「生為明帝,沒2為明神。

使顧成3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雖有愚幼不肖之嗣4,猶得蒙業而安;植遺腹5,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又云:「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

此既於生時談死事,至云「傳之老母」,則是言其當終於太后之前,又目其嗣為「愚幼不肖」,可謂指斥6,而帝不以為過,誼不以為疑。

劉向上書成帝諫王氏事曰:「王氏與劉氏,且不並立,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令國祚移於外親,降為皂隸7,縱不為身8,奈宗廟何?」又云:「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

此用於國存時說亡語,而帝不以為過,向不以為疑,至乞援9近宗室,幾於十自售,亦不以為嫌也。

兩人皆出於忠一精一至誠,故盡言觸忌諱而不自覺。

文帝以寬待下,聖德固爾;而成帝亦能容之,後世難及也。

【註釋】

1賈誼: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河南洛一陽一人,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

少年得志,步步高陞,但32歲時,因招嫉恨,被貶到長沙,做長沙王的太傅。

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心下惶恐,不久憂鬱而死。

2沒:死去。

3顧成:漢文帝的廟名。

4愚幼不肖之嗣:愚頑幼小不成器的後代。

嗣,後代。

5植遺腹:扶植遺腹太子。

6指斥:指責、斥責。

7皂隸:衙門裡的官差。

8縱不為身:縱使不為自己考慮。

9乞援:乞求援助。

十幾於:幾乎,近於。

【譯文】

賈誼奏進疏文給漢文帝說:「活著做英明的皇帝,死了做聖明的神靈。

如果讓顧成廟(漢文帝自立的宗廟)稱為太宗,上面可跟太祖相配,那麼漢朝興旺就沒有盡頭了。

即使有愚頑幼小的不成器的後代,仍然可以承蒙您留下的基業而平安。

即使扶植未出世的太子,朝拜您留下的衣服,天下也不會動亂。」

又說:「您死了以後,傳位給老母親或弱小的太子。」

這既是在帝王活著的時候談他死後的事,甚至說到「傳位給老母親」,又是說皇帝會死在太后的前面,且把他的後代看成是「愚頑不成器」,可以說是指斥責備了,可是漢文帝不認為是罪過,賈誼也不因此而疑慮。

劉向上書給漢成帝進諫王氏的事說:「王氏和劉氏,將不能並立,陛下作為漢室的子孫,守護維持宗廟,卻讓國家的權位轉移到外姓親戚手中,自己地位下降為一奴一僕,即使不為自己考慮,對宗廟會怎麼樣呢?」又說:「天命授給的人很多,不僅僅是一姓的人。」

這是在國家還存在的時候說亡國的話,可是漢成帝不以此為罪過,劉向不因此而疑慮。

說到請求幫助與自己相近的宗室,幾乎是自我舉薦,也不認為是涉嫌。

這兩個人都是出於忠心的精神、最高的誠意,因此暢所欲言,觸犯了忌諱也沒有自我覺察。

漢文帝以寬厚的態度對待下屬,他聖明的德行當然是這樣;而漢成帝也能容忍觸犯忌諱,這是後代難以企及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