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卷八:【原文】《漢書·功臣表》所記列侯功狀,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卷八

容齋隨筆

容齋續筆·卷八

漢表所記事

【原文】

《漢書·功臣表》所記列侯功狀,有紀傳所軼者1。

韓信擊魏,以2木罌缶度軍,表云:祝阿侯高邑以將軍屬淮一陰一,擊魏,罌度軍。

《史記》作缻,蓋此計由邑所建3也。

信謀4發兵襲呂後,其舍人得罪信,信囚欲殺之。

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

晉灼注曰:「《楚漢春秋》,雲,謝公也。」

表有滇一陽一侯樂說,《史記》作「欒說」,以淮一陰一舍人告反,侯,蓋非5謝公也。

須昌侯趙衍從漢王起漢中,雍6軍塞渭上,上計7欲還,衍言從他道8,道通。

中牟侯單右車,始,高祖微時9,有急十,給高祖馬,故得侯。

邔侯黃極忠以群盜長為臨一江一 將,已而為漢擊臨一江一 王。

祁侯繒賀從擊項籍,漢王敗走,賀擊楚迫騎,以故不得進,漢王顧謂賀祁王。

(《史記》作「侯」)顏師占曰:「謂之祁王,蓋嘉其功,故一寵一 褒之,許以為王也。」

他復有與傳小異者。

《史記·張良傳》,項梁立韓王成,以良為韓申徒。

徐廣云:「申徒即司徒,語音訛轉也。」

而《漢表》,良以韓申都下韓。

師古云:「韓申都即韓王信也,《楚漢春秋》作「信都」,古「信」「申」同字。」

按良與韓王信了不相干,顏注誤矣。

自「司徒」訛為「申徒」,自「申徒」為「申都」,自「申都」為「信都」,展轉相傳,古書豈復可以字義求也?韓信歸漢,為治粟都尉,表以為票客。

師古曰:「與紀傳參錯不同,或者以其票疾而賓客禮之,故雲票客也。」

《史記》作「典客」,《索隱》以為「粟客」。

此外又有官名非史所載者。

如:孔聚以執盾從;周灶以長鈹都尉;郭蒙以戶衛;宣虎以重將,重將者,主將領輜重也;耏跖以門尉;棘丘侯襄以執盾隊史;郭亭以塞路,塞路者,主遮塞要路以備敵寇也;丁禮以中涓騎;爰類以慎將,謂以謹慎為將也;許盎以駢鄰說衛,駢鄰者,二馬曰駢,謂並兩騎為軍翼也,說讀曰稅,稅衛者,軍行初捨止之時主為衛也;許瘛以趙右林將,林將者,將士林,猶言羽林之將也;清侯以一弩一將;留肸以客吏;馮解散以代大與,大與,主爵祿之官也,《史記》作「太尉」;靳疆以郎中騎千人之類。

聊紀於此,以示讀史者雲。

【註釋】

1紀傳:記述的材料。

軼:散失。

2以:認為。

3建:進獻,建議。

4謀:密謀。

5蓋非:應該不是。

6雍:通「擁」,擁擠。

7計:打算。

8從他道:從別的道路前進。

9微時:早年地位低賤的時候。

十有急:遇見緊急之事。

顧:於是。

嘉:嘉獎。

許:許諾。

他:其他。

訛:錯誤。

按:考察,研究。

這裡指作者認為。

了不相干:毫不相干。

展轉:經過許多環節。

求:考求。

為:擔任。

參錯:差異,錯漏。

重將:主將。

領輜重:領,掌管;輜重,運輸的物資設備。

要路:重要的道路。

寇:入侵,侵犯。

一弩一將:掌管弓箭的官員。

爵祿:官員的爵位俸祿。

聊紀於此:暫且記錄在這裡。

【譯文】

在《漢書·功臣表》中所記載的關於侯官的功績,有的材料紀傳給遺漏了。

韓信攻打魏國的時候,用木頭和小口大肚、大口小肚的瓦器讓軍隊過河,表上這樣說:祝阿侯高邑,認為將軍屬於淮一陰一,攻打魏的時候,用瓦器讓軍隊過河。

《史記》上罌字作缻,大概這條計策是由高邑所建議的。

韓信打算出兵打呂後,有一位舍人,得罪過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

但這個舍人的弟弟給皇后打報告,說韓信想謀反。

晉灼註釋說:「《楚漢春秋》上指出,是謝公。」

表上有關於滇一陽一侯樂說,《史記》上作「欒說」,因為淮一陰一舍人告發這件事,這裡說的侯,並不是指的謝公。

須昌侯趙衍,隨從漢王起事於漢中,軍隊擁塞在渭水之上,皇帝想退兵回去,趙衍說從別的道路前進,道路一定能通過。

中牟侯單右車,開始的時候,高祖地位低微,遇到一件緊急事,把自己的馬給高祖劉邦騎,因為這個原因而得了侯爵。

邔侯黃極忠乃是盜賊的頭目,後來成為臨一江一 的大將,不久,又替漢朝進攻臨一江一 王。

祁侯繒賀跟著劉邦一塊打項羽,漢王劉邦敗走,繒賀用騎兵打楚王項羽,阻止項羽的軍隊前進。

於是漢王劉邦提拔繒為祁王(《史記》上寫為「侯」)。

顏師古說:「是指祁王,都是為他慶功嘉獎的意思,所以一寵一 愛他,說他好,答應將來封他做個王一級的官職。」

其他又有與傳中所記少有不同。

《史記·張良傳》中說項梁起兵的時候,立韓王成,用張良為韓申徒。

徐廣說:「申徒就是司徒,是語音訛傳造成的。」

而《漢書·功臣表》上說張良為韓申都下韓。

顏師古說:「韓申都就是韓王信,《楚漢春秋》上作「信都」,古時候「信」字和「申」字相同。」

我認為:張良同韓信是不相干的,是顏師古註釋錯了。

自「司徒」訛傳為「申徒」,自「申徒」傳為「申都」,自「申都」傳為「信都」,這樣多次輾轉相傳,古書難道是可用字義相考求的嗎?韓信後來歸到漢朝,任治粟都尉,《漢書·功臣表》認為是票客。

顏師古認為:「這和紀傳說的有出入,或者是因為他驍勇善戰,行動敏捷,而被當做賓客對待,故說他為票客吧。」

《史記》上作「典客」,《索隱》上認為是「粟客」。

除此之外,還有的官名,並不是史書所記載的。

如:孔聚是執盾官;周灶是長鈹都尉官;郭蒙是戶衛官;宣虎是重要將領,重要將領就是主將,管理重要的東西;耏跖是個門尉官;棘丘侯襄是個執盾的史官;郭亭是個堵路官,所謂堵路主要是堵塞道路防止敵人入侵;丁禮是個中涓騎官;爰類以慎將,是說要謹慎小心做官;許盎是個駢鄰說衛官,駢鄰的意思,是說二馬為駢,指並賀兩騎為軍,「說」讀作「稅」,稅衛者,是說兵行初捨止之為的時候主為衛;許瘛為趙右林將官,林將指的就是將士林,猶如羽林的將領官;清侯是管弓箭官;留肸是個客吏;馮解散是個代大與官,大與就是管爵位俸祿的官,《史記》上作「太尉」;靳疆以郎中騎千人之類。

聊記錄在這裡,以供讀史書的人做參考。

蕭何紿1韓信

【原文】

黥布為其臣賁赫告反2,高祖以語3蕭相國,相國曰:「布不宜有此4,恐仇怨妄誣5之,請系赫6,使人微驗淮南7。」

布遂反。

韓信為人告反,呂後欲召8,恐其不就9,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已破十,紿信曰:「雖病強入賀。」

信入,即被誅。

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後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註釋】

1紿:同「詒」,欺騙,欺詐。

2黥布:原名英布,因犯重罪被判黥刑,故而改名。

早年跟隨項梁,被項羽立為九一江一 王。

項羽兵敗,黥布投奔劉邦。

劉邦得天下後,黥布被封淮南王,掌管都六、九一江一 、廬一江一 、衡山、豫章郡。

高祖劉邦和呂後先後誅殺韓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黥布心下驚駭,也密謀反叛。

事情敗露,黥布被殺。

告反:控告謀反。

3以語:將此事告訴。

以,以之。

語,告訴。

4不宜:不應當。

有此:做這種事情。

5妄誣:輕妄誣告。

6請系赫:請皇上先將賁赫關押起來。

系,關押。

7微:暗中。

驗:查驗,探訪。

8召:召他回京師。

9就:就範。

十詐令人稱陳豨已破:派人假裝散佈陳豨叛亂已經被平定的消息。

強:勉強。

誅:誅殺。

又出其謀:又出自於蕭何的計謀。

尚能:尚且能夠。

豈非:如果不是。

以:因為。

居內:執掌朝中大權。

急變:緊急的變故。

亟:立即。

非如:不像是。

疑似:懷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域:境地。

【譯文】

黥布被他的部下賁赫控告要謀反,漢高祖劉邦把這件事告訴了相國蕭何,蕭何說:「按說黥布不應當做這種事,恐怕是仇家造謠陷害他,請皇上先把賁赫拘囚起來,然後派人暗中到淮南查訪驗證。」

黥佈於是起兵反叛。

韓信被人控告說他要謀反,呂後想把他召回京師,又恐怕韓信不就範,就和蕭何商量計策,派人詐稱陳豨的叛亂已被平定,並欺騙韓信說:「陳豨的叛亂已被平定,你雖然有病,也要勉強進朝祝賀。」

韓信來到京師,就被呂後殺死了。

韓信能夠做大將軍,實際是蕭何在劉邦面前推薦的緣故,現在韓信被殺,又是蕭何出的計謀,所以俗語中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

蕭何能救黥布,為什麼這樣對待韓信呢?難道是因為漢高祖劉邦帶兵出征,呂後在朝中把持大權,緊急變故突然發生,蕭何認為自己身為留守大臣,所以不得不立即殺掉韓信,不像黥布的事情還處於不太確定的境地,可以從長計議。

蜘蛛結網

【原文】

佛經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莊子》云:「惟蟲能蟲,惟蟲能天。」

蓋雖1昆蟲之微,天機所運2,其善巧方便,有非人智慮3,技解4所可及者。

蠶之作繭,蜘蛛之結網,蜂之累5房,燕之營巢,蟻之築垤6,螟蛉之祝子之類是已。

雖然7,亦各有幸不倖存乎其間。

蛛之結網也,布絲引徑8,捷急上下9,其始為甚難。

至於緯十而織之,轉盼可就,疏密分寸,未嘗不齊。

門檻及花梢竹間,則不終日,必為人與風所敗。

唯閒屋垣,人跡罕至,乃可久久而享其安。

故燕巢幕上,季子以為至危。

李斯見吏捨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倉中之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豈不信哉?

【註釋】

1雖:即便。

2運:聯繫。

3智慮:智慧和考慮。

4技解:技能,技巧。

5累:通「壘」,建造。

6垤:螞蟻做窩時堆在洞口的土。

7雖然:雖,雖然;然,這樣。

8布絲引徑:佈置蛛絲,牽引徑線。

9上下:上下爬動。

十緯:與「經」相對,編織東西時的橫線。

轉盼可就:轉眼之間就織成了。

疏密分寸:寬窄疏密很有分寸。

未嘗不齊:沒有不整齊的。

不終日:一日未完,不到一天。

燕巢幕上:燕子在帷帳上築巢。

數驚恐之:常常為之驚恐害怕。

大廡:大房子。

廡,堂下周圍的走廊、廊屋。

在所自處:在於自己所處的位置。

信:正確,有道理。

【譯文】

佛經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莊子》中也說:「惟蟲能蟲,惟蟲能天。」

意思是說,雖然昆蟲很微小,但也和天機所聯繫,它們的巧妙便利,有著人類的智慧和技能所比不上的地方。

像蠶作繭,蜘蛛織網,蜜蜂壘房,燕子築巢,螞蟻構窩時在穴中堆的小土堆,螟蛉所祝兒子等都是。

雖然這樣,它們之間也有幸與不幸。

如蜘蛛織網,佈置蛛絲,牽引徑線,敏捷急促地上下爬動,開始的時候非常艱難。

到了織緯線時,則轉眼間就織好了,而且寬窄疏密很有分寸,沒有不整齊的。

織在門檻和花木、竹林之間的,往往不到一天就必定被人或風破壞了。

只有織在沒人住的空屋裡和殘垣斷壁之間,沒有人跡的地方,才可以長時間地安然無事。

所以,燕子在帷幕上築巢,蘇秦認為這樣很危險。

李斯看見衙門的廁所中老鼠吃不乾淨的食物,人和狗接近時,常常驚慌害怕,糧倉中的老鼠吃倉中積儲的糧食,住在大房子下面,沒有人一狗接近時的驚恐,李斯由此感歎地說:「人賢能或沒有才能,就像這老鼠一樣,在於它所處的位置不同啊!」難道這話沒有道理嗎?

孫權稱至尊

【原文】

陳壽《三國誌》,固多出於一時雜史,然獨《吳書》稱孫權為至尊,方在漢建安為將軍時,已如此,至於諸葛亮、周瑜,見之於文字間亦皆然。

周瑜病困,與權書曰:「曹公在北,劉備寄寓,此至尊垂慮之日1也。」

魯肅破曹公2還,權迎之3,肅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呂蒙遣一鄧一 玄之說郝普曰:「關羽在南郡4,至尊身自臨之5。」

又曰:「至尊遣兵,相繼於道6。」

蒙謀取關羽,密陳計策7,曰:「羽所以未便東向者8,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

陸遜謂蒙曰:「下9見至尊,宜好為計。」

甘寧欲圖荊州,曰:「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至尊當早規十之。」

權為張遼掩襲,賀齊曰:「至尊人主,常當持重。」

權欲以諸葛恪典掌軍糧,諸葛亮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糧谷軍之要最,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遜以白權。

凡此之類,皆非所宜稱,若以為陳壽作史虛辭,則魏、蜀不然也。

【註釋】

1垂慮之日:日日思考的事情。

2魯肅破曹公:魯肅和周瑜聯合諸葛亮在赤壁大敗曹操。

3權迎之:孫權出去迎接魯肅。

4南郡:今湖北荊州市一江一 陵一帶。

5身自臨之:離得很近,就像面對著一樣

6相繼於道:已經出發,相繼在路上了。

7密陳計策:暗地裡籌劃佈置計策。

8羽所以未便東向者:關羽之所以沒有非常便利地向東擴展勢力。

便,便利,順利。

東向,向東擴展勢力。

9下:我,謙辭。

十規:規劃,謀劃。

掩襲:偷襲。

諸葛恪:諸葛亮之兄諸葛瑾的長子,才思敏捷、善於應對。

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了吳國大權,驕奢輕敵,被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夷滅三族。

典掌:掌管。

性疏:性格疏懶、散漫。

要最:最重要的東西。

足下:對同輩、朋友或者上級的敬稱。

所宜稱:適當的稱呼。

【譯文】

陳壽編纂的《三國誌》,資料多是來源於當地的雜史,但是唯獨在《三國誌·吳書》中稱孫權為「至尊」,當初孫權在漢朝建安年間做將軍時,就是這樣了,至於諸葛亮、周瑜二人,見於文字記載也和孫權一樣。

周瑜病重時,給孫權寫信說:「曹操佔據北方,劉備借口寄身駐紮荊州,這二人是至尊您日夜思考的事啊。」

魯肅奉命和諸葛亮合兵在赤壁大破曹操,勝利而歸,孫權去迎接他,魯肅說:「祝願至尊您的威望恩德澤被天下。」

呂蒙派一鄧一 玄之遊說郝普時說:「關羽統領南郡(今湖北一江一 陵),至尊所在的地方離他很近,就像面對著他,很不安全。」

又說:「至尊調派了軍隊,已經相繼出發,現在已在路上了。」

呂蒙想用計謀攻打關羽,秘密地佈置計謀策略,他說:「關羽之所以沒有很順利地向東擴展勢力,是因至尊聖明,我等一干人還在的原因。」

陸遜對呂蒙說:「我見到至尊,應當很好地為他出謀劃策。」

甘寧想奪取荊州,他說:「既然劉表考慮事情不甚長遠,他的兒子又弱小不成才,至尊您應當早日謀劃。」

孫權被曹操的大將張遼偷襲,賀齊說:「至尊您身為主公,應當時常穩重固守。」

孫權想讓諸葛恪主管掌握軍中糧草大權,諸葛亮寫信給陸遜說:「我的哥哥諸葛瑾年紀大了,而且他的兒子諸葛恪性情疏散,糧草是軍中至關重要的物資,他不宜掌管,特地請您轉告至尊,另換他人。」

陸遜把這話轉告了孫權。

所有這些,都不是適宜的稱呼,如果認為陳壽寫《三國誌》這部史書時,用的是不真實的言辭,那麼魏國、蜀國就不是那回事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