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八:【原文】諸葛孔明千載人1,其用兵行師2,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八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八

諸葛公

【原文】

諸葛孔明千載人1,其用兵行師2,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3,未之有也。

蓋其操心制行4,一出於誠5,生於亂世,躬耕隴畝,使無徐庶之一言6,玄德之三顧,則苟全性命,不求聞達必矣。

其始見玄德,論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氏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唯荊、益可以取,言如蓍龜7,終身不易8。

二十餘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敵人畏之。

上有以取信於主,故玄德臨終,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9」;後主雖庸懦無立,亦舉國聽之而不疑。

下有以見信於人,故廢廖立而立垂泣,廢李嚴而嚴致死。

後主左右奸辟側佞十,充塞於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盡據中州,乘操、丕積威之後,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

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歎為天下奇才。

鍾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魏延每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於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諸葛亮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鹹一陽一以西可定。

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

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鹹一陽一哉!司馬懿年長於公四歲,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漢,非人力也。

「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屯。」

杜詩盡之矣。

【註釋】

1千載人:千年的偉人。

2行師:用兵,出兵。

3自三代以降:自從夏商週三代以來。

4操心制行:思想和行為。

5一出於誠:全部都出於一片赤誠。

一,一概,全部。

6使無徐庶之一言:假使沒有徐庶對劉備的那一句推薦。

徐庶本效力劉備,被曹操扣押了他的母親,徐又是孝子,只得前往曹營。

走前,徐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他比自己更有韜略。

使無,假使沒有。

7蓍龜:蓍草、龜殼,兩者都是用來占卜的,此處代指占卜算卦。

8易:更改,變更。

9自取:自取帝位,自己做了皇帝。

十佞:善辯,巧言諂媚。

禁:禁止。

輒:總是,就。

譎:欺詐,玩弄手段。

規:謀劃。

祚:福,賜福。

【譯文】

諸葛孔明是千載偉人,他用兵行軍、指揮作戰,都以仁義之道為本,這是自夏商週三代以來未曾有過的。

他的思想行為,一概出於對劉玄德和恢復漢室事業的忠誠。

他生在亂世,親自種田謀生,假使沒有徐庶一句話的推薦、玄德三顧茅廬的熱忱,那麼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揚名顯達是一定的了。

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會見玄德,縱論天下大勢時,就提出不可與曹操較量高低,對孫權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圖謀,只有荊州、益州可以奪取。

這些論斷像蓍占、龜卜一樣準確,終其一生的政治經歷看,真是不容變更之論。

在他掌權的20多年裡,國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敵人畏懼他。

對上,他以忠誠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臨死時以至於對他說:「我的兒子沒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

後主劉禪雖平庸懦怯、無所建樹,也把整個國家一交一 給他而毫無懷疑。

對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屬信賴,所以長水校尉廖立與驃騎將軍李嚴雖都被除名為民,但聽到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後,廖立垂泣不已,李嚴病發死去。

後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宮中,卻沒有一個人有嫉恨暗害諸葛亮之心的。

當魏國完全佔領中州之地以後,還挾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積威,軍中勇猛的將士如林,卻不敢派一兵一捽髮一支箭到蜀國,而諸葛亮卻率領大軍六出岐山、討伐魏國,致使魏國上下畏懼蜀國如同畏虎。

敵帥司馬懿仔細考察諸葛亮軍營壁壘後,歎服他是天下奇才。

敵將鍾會征討蜀國時,特地派人至漢川祭禮諸葛亮廟,並下令軍士,禁止在諸葛墓附近砍柴。

這難道是智力高超或謀略過人所能獲得的嗎?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伐魏,總想請求撥給自己將士萬人,他要仿韓信故事,從暗道與諸葛亮潼關會師,諸葛亮堅決制止,決不允許;魏延又想請求諸葛亮撥給他將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嶺向東走,直取長安。

他認為這一軍事行動能使鹹一陽一以西之地平定。

史臣記載說,諸葛亮認為這是危險之計而不予採納。

其實不然,諸葛公真是人們所說的正義之師,不用詐謀奇計,他正要率領數十萬大軍,佔據通衢要道去討伐敵人。

他樹起大旗,高鳴戰鼓,直指魏國京都,本來要飛騎傳書,通知敵方,擇定日期一交一 戰,難道又能隱密行動,暗中行事,以譎詐之計謀圖鹹一陽一嗎?司馬懿比諸葛亮年長四歲,司馬懿活著而諸葛亮卻不幸死去,享年才54歲。

上天不保佑漢室,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屯。」

杜甫這兩句詩說天命去而漢祚終,是將當時的情勢概括盡了。

沐浴佩玉

【原文】

「石駘仲卒,有庶子1六人,卜所以為後者2,曰:「沐浴佩玉則兆3」。

五人者皆沐浴佩玉。

石祁子曰:「孰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4?」不沐浴佩玉。」

此《檀弓》之文也。

今之為文者不然,必曰5:「沐浴佩玉剛兆,五人者如之,祁子獨不可,曰:「孰有執親之喪若此者乎?」」似亦足以盡6其事,然古意衰7矣。

【註釋】

1庶子:庶出的兒子,不是正妻所生。

2卜所以為後者:占卜看這六個兒子中哪一個可以繼承自己的位子。

3兆:吉兆。

4孰:怎麼,哪裡。

執親之喪:父母親喪事期間。

5必曰:必定會寫。

6盡:概括,說盡。

7衰:減弱、衰退。

【譯文】

「(春秋時代衛國大夫)石駘仲去世,沒有嫡子,只有庶出的兒子六人,於是請掌卜的人卜占哪個兒子可以立為後人。

掌卜人說:「如果沐浴並佩戴玉器就能得到吉兆。」

於是其中五人都去沐浴佩玉。

只有石祁子說:「(居喪應該穿著喪服,悲哀憔悴,)哪有在父親喪事期間而沐浴佩玉的人呢?」他就不去沐浴佩玉。」

這是《禮記·檀弓》篇中的一段文字。

如今寫文章的人卻不這樣寫,必定寫道:「沐浴佩玉就能得到吉兆,五人就這樣做,單單祁子不這樣做,還說:「哪有在父親喪事期間像這樣子的人呢?」」似乎也足能概括出這件事,然而古文中的意思就減弱多了。

皇甫湜詩

【原文】

皇甫湜、李翱,雖為韓門弟子,而皆不能詩1,浯溪石間有湜一詩,為元結2而作,其詞云:「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

然長於指敘,約潔多餘態。

心語適相應,出句多分外。

於諸作者間,拔戟3成一隊。

中行雖富劇。

粹美君可蓋4。

子昂感遇佳5,未若君雅裁6。

退之全而神,上與千年對。

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文於一氣間。

為物莫與大。

先王路不荒,豈不仰吾輩。

石屏立衙衙7,溪口揚素瀨。

我思何人知,徙倚8如有待。」

味此詩乃論唐一人文章耳,風格殊無可采9也。

【註釋】

1不能詩:不太會做詩。

2元結: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

大歷七年卒。

是唐朝著名詩人,主張詩文為政治、社會服務,強調詩歌的諷喻作用。

3拔戟:出類拔萃。

4蓋:蓋過、超過。

5子昂感遇佳:子昂的感遇詩雖然好。

子昂,即陳子昂,字伯玉,初唐詩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

現留存有感遇詩30多首。

6雅裁:代指佳作。

7衙衙:相向而立的樣子。

8徙倚:徘徊躊躇。

9采:採取、借鑒。

【譯文】

皇甫湜和李翱,雖然是韓愈門下的弟子,卻都不太會寫詩。

在永州浯溪旁的石刻間有皇甫湜的一首詩,是為元結而作的,內容是:「元結所作詩篇都很好,可惜大都殘缺不全。

但是他長於寄托和描敘,寫得簡潔而形象。

他也擅長以質直古樸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中的警句也常常出人意料。

本朝詩人眾多,將出類拔萃的詩人排成隊伍,在中間那一行眾多的詩人裡,次山你仍以一精一粹優美的詩篇蓋過他人。

陳子昂的感遇詩雖好,也不如你的大作。

韓愈的詩文全面、優美而神奇,只能往前與千年以來的名家相比。

李白、杜甫的才華是大海翻騰的波濤,其高下不是我一句話可以概括的。

古往今來,詩文以氣為主,沒有比「氣」更重要的了。

自《詩經》以來詩歌反映現實的道路不容荒蕪,豈不要仰仗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嗎?浯溪岸邊的石屏排列成行,溪口揚起白色的急流。

我的思索什麼人知道呢?我徘徊躊躇在久久地等待。」

玩味這首詩是在評論唐代詩文,但在風格上卻沒有什麼特色可取。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