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九:【原文】漢武帝外事四夷1,出爵勸賞2,凡3將士有軍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九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九

霍光賞功

【原文】

漢武帝外事四夷1,出爵勸賞2,凡3將士有軍功,無問貴賤,未有不封侯者。

及昭帝時,大鴻臚田廣明平益州夷4,斬首捕虜三萬,但5賜爵關內侯。

蓋霍光為政,務與民休息,故不欲求邊功。

益州之師,不得已耳,與唐宋璟抑郝靈佺斬默啜之意同。

然數年之後,以范明友擊烏桓6,傅介子刺樓蘭7,皆即侯之8,則為非是。

蓋明友,光女婿也。

【註釋】

1外事四夷:對外處理四方少數民族事務。

2出爵:獲得官爵,此處指使獲得官爵。

勸賞:樂於行賞。

3凡:但凡,只要。

4平益州夷:平定益州少數民族。

5但:只是。

6烏桓:古代少數民族,原為東一胡一 部落聯盟中的一支,漢武帝時,臣服於漢朝。

7樓蘭:西域古國,因地勢緣故,臣服匈一奴一和漢朝兩方。

昭帝時,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其舊主,立新王,改國名為鄯善,將樓蘭納入漢朝勢力範圍。

8即:立即。

侯之:以之為侯,即給其封侯。

【譯文】

漢武帝對外治理少數民族,利用爵位鼓勵獎賞將士,只要有了軍功,不論出身顯貴或低賤,沒有不封侯的。

等到漢昭帝時,掌管外一交一 禮儀的大鴻臚田廣明平定益州少數民族,斬殺並捕獲俘虜了三萬人,只被賞賜關內侯的爵位。

因為霍光處理政務,力求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不希圖在邊地建立戰功。

益州之戰,是不得已的,這跟唐代宋璟抑制郝靈佺斬殺突厥可汗默啜的情況相同。

但是幾年之後,霍光派范明友攻擊烏桓,派傅介子刺殺樓蘭王,事成之後,都馬上給他們封侯,這就不對了。

大概是因為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吧。

漢文失材

【原文】

漢文帝見李廣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1,萬戶侯2豈足道哉!」賈山上書言治亂之道,借秦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下3賈誼,曾4不得一官。

史臣猶讚美文帝,以為山言多激切,終不加罰,所以廣諫爭之路5。

觀6此二事,失材多矣。

吳楚反時,李廣以都尉戰昌邑下,顯名7,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賞不行8。

武帝時,五為將軍擊匈一奴一,無尺寸功,至不得其死9。

三朝不遇十,命也夫!

【註釋】

李廣1令當高祖世:如果讓你活在漢高祖的那個年代。

2萬戶侯:食邑在萬戶以上。

是漢代侯爵的最高一層。

一般都是因軍功而被封賞。

後世就將「萬戶侯」作為大官的象徵。

3不下:不比……差。

4曾:竟然,簡直,還。

5廣諫爭之路:廣開勸諫帝王的言路。

6觀:考察。

7顯名:名聲顯赫。

8行:施行,實施。

9至不得其死:到最後死也沒得到任何功名。

十遇:知遇。

【譯文】

漢文帝召見李廣說:「可惜李廣生不逢時,如果處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又算什麼!」賈山上書談論治理亂世的方法,借用秦朝的事打比方,他的言論忠烈正直、明白暢曉,不比賈誼差,可他竟然沒有得到一官半職。

但是史官們仍然稱譽讚頌漢文帝,認為賈山的言辭過於激烈熱切,最後也沒有受到責罰,這是漢文帝用來廣開勸說帝王言路的方法。

考察這兩件事,漢文帝喪失人才太多了。

吳國、楚國反叛時,李廣以都尉的身份在昌邑作戰,因而名聲顯赫,但由於梁王授予李廣將軍之印,違背了禁忌,因此沒有得到獎賞。

漢武帝的時候,李廣五次作為將軍攻打匈一奴一,沒有為他建立任何功名,直至最後自一殺。

李廣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卻沒有得到知遇之禮,這真是命啊!

陳軫之說疏

【原文】

戰國權謀之士,遊說從橫1,皆趨2一時之利,殊3不顧義理曲直所在。

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商於之地。

陳軫4諫曰:「張儀必負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一交一 ,西生秦患。」

其言可謂善矣。

然至云:「不若一陰一合而一陽一絕於齊5,使人隨張儀,苟6與吾地,絕齊未晚。」

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

及秦負約7,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亡地於秦,取賞8於齊也。」

此策尤乖謬不義9。

且秦加亡道於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十,卑詞謝罪,復求其援。

而反欲攻之,軫之說於是疏矣。

乃知魯仲連、虞卿為豪傑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

【註釋】

1遊說:泛指多方活動陳述自己的建議,希望自己的建議和主張被採納、實施。

遊說此舉主要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群雄並立,士人聚徒講學,傳授知識,各國國君招徠並任用賢士,以謀富國強兵之道。

從橫:合縱連橫。

2趨:趨向,追求。

3殊:特別,很。

4陳軫: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之士,投奔秦惠王,為其出謀劃策,擴張勢力。

5一陰一合而一陽一絕於齊:暗地裡與齊國聯合,但是表面上和它斷一交一 。

6苟:如果。

7負約:背棄盟約。

8賞:補償。

9乖謬不義:荒唐乖謬不合道義。

十割地致幣:割讓土地,貢獻財物。

魯仲連:戰國末期齊國人,擅長計謀,常周遊各國,為其排解煩難。

曾遊說趙、魏兩國聯合抗秦。

被後世人認為是正義之士。

【譯文】

戰國時的權術謀略之士,進行遊說,合縱連橫,都追求一時的利益,根本不考慮道義正理和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

張儀欺蒙楚懷王,讓楚國跟齊國斷一交一 並把秦國的商於之地(今陝西商南縣、河南淅川縣及內鄉縣一帶)獻給楚王。

陳軫勸諫道:「張儀一定會背棄大王,商於不能得到,而齊國、秦國卻會聯合。

這樣做就是在北邊斷絕與齊國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對秦國的憂患。」

這些話可以說是正確的。

但是當他說道:「不如暗地裡跟齊國聯合而表面上跟它斷一交一 ,派人跟著張儀,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一交一 不遲」,這就是陳軫不深遠地考慮能不能跟齊國斷絕交往,只以得到土地作為心願罷了。

等到秦國背棄了盟約,楚王想攻打秦國,陳軫又勸說道:「不如趁機奉送秦國一個著名都市,跟秦國合併軍隊去攻打齊國,這樣我國在秦國喪失的土地就可以從齊國那裡得到補償了。」

這種決策更是荒謬不合道義。

況且秦國把滅亡之名強加於楚國,楚國卻打算把土地奉送給它;齊國本是同盟國,楚國竟要無故地跟它斷一交一 !楚國應該向齊國割讓土地贈送禮物,用謙卑的辭令承認過錯,再請求齊國援助,怎麼能反過來想攻打齊國呢?陳軫的主張在這裡就太過疏失了。

相比之下,這才知道魯仲連、虞卿是豪放傑出的士人,不是陳軫之流所能趕上的。

簡師之賢

【原文】

《皇甫持正集》有《送簡師序》,云:「韓侍郎1貶潮州,浮圖之士,歡快以抃2,師獨憤起,訪余求序,行資適潮,不顧蛇山鱷水萬里之毒,若將朝得進拜而夕死者。

師雖佛其名3,而儒其行;雖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

不猶愈於冠儒冠4,服朝服5,惑溺6於經怪之說以斁彝倫邪7?」予讀其文,想見簡師之賢,而惜其名無傳於後世,故表而出之8。

【註釋】

1韓侍郎:即韓愈,因他曾任刑部侍郎,又任吏部侍郎,故有此稱呼。

2浮圖之士,歡快以抃:(韓愈被貶到潮州)崇信佛法的人都歡欣鼓舞,拍手稱快。

因為韓愈反對禮佛,上書諫佛骨,所以對於他被貶,佛法一派會有此反應。

3佛其名:表面上皈依佛門。

4冠儒冠:戴著儒生的帽子。

5服朝服:穿著朝官的衣服。

6惑溺:迷惑沉溺。

7彝:法理,常理。

邪:語氣助詞,無實義。

8表而出之:特意將他表彰出來。

【譯文】

《皇甫持正集》中有《送簡師序》,寫道:「韓愈侍郎被貶官到潮州,信佛的人歡欣地拍手稱快,簡法師獨自憤慨而起,拜訪我,請求我寫序文送行,資助他到潮州去,不管路途遙遠,有毒蛇猛獸的艱險,好像是要早上進見晚上死了也甘心的樣子。

簡法師雖然名義上皈依佛門,但行為上卻是儒者;雖然穿著外族的袈裟,卻有著漢族人的智慧。

這豈不更勝過戴著儒者帽子、穿著朝服,卻迷惑沉溺於佛經怪異之說而敗壞天地人倫常道的人嗎?」我讀了這篇序文,想到簡師的賢良,因而遺憾他的名字沒有流傳到後代,所以把他表彰出來。

老人推恩

【原文】

唐世赦宥1,推恩2於老人絕優。

開元二十三年,耕籍田。

侍老百歲以上,版授3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馬。

二十七年,赦4。

百歲以上,下州刺史,婦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馬,婦人縣君;八十以上,縣令,婦人鄉君。

天寶七載,京城七十以上,本縣令;六十以上,縣丞;天下侍老除官與開元等。

國朝之制,百歲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

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慶壽之故,推恩稍優,遂有增年詭籍以冒榮命者5。

使如唐日,將如何哉?

【註釋】

1赦宥:赦免有罪的人,寬宥人的過失。

2推恩:實施恩惠。

3版授:封號,受封。

4赦:皇帝大赦天下。

5遂:便,於是。

增年:虛報歲數。

詭籍:謊報籍貫。

【譯文】

唐代赦免罪人寬宥過失,對老人施及的恩惠非常優厚。

開元二十三年(735),皇帝親行籍田禮。

侍奉老人百歲以上的,封給上州刺史的頭銜;九十歲以上的,封中州刺史;八十以上的,封上州司馬。

開元二十七年(739),赦免天下。

百歲以上的老人,封下州刺史,百歲以上的婦女,封為郡君;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封上州司馬,婦女封為縣君;八十歲以上的,封縣令,婦女封鄉君。

唐天寶七年(748),京城裡七十以上的老人,依照縣令的待遇;六十以上的,按縣丞對待;京城外全國侍奉老人,安排官銜跟開元年間一樣。

我們宋朝的制度,百歲的人才能得到初品官的封銜,跟唐代就不相等了。

淳熙三年(1176),因為太上皇帝慶壽的緣故,施加恩惠稍為優厚,於是有虛加歲數謊報籍貫來冒領光榮職命的人。

如果像唐代那樣,將會怎麼樣呢?

忠義出天資

【原文】

忠義守節之士,出於天資,非關1居位貴賤、受恩深淺也。

王莽移漢祚2,劉歆以宗室之雋3,導之為逆,孔光為宰相輔成其事;而龔勝以故大夫守誼以死;郭欽、蔣詡以刺史、郡守,栗融、禽慶、曹竟、蘇章以儒生,皆去官不仕4;陳鹹之家,至不用王氏臘5。

蕭道成篡宋,褚淵,王儉,奕世達官,身為帝甥、主婿,所以縱臾6滅劉,唯恐不速;而死節者乃王蘊、卜伯興、黃回、任侯伯之輩耳。

安祿山、朱泚之變,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為之丞弼;而甄濟、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捐身立節7,名震海內。

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屨8乎!

【註釋】

1非關:與……無關。

2王莽移漢祚:王莽篡奪了漢朝的皇位。

3劉歆:劉向之子,西漢王族,編纂《七略》,在古文經學、目錄學、天文學方面都有深入研究。

後王莽篡位,他謀劃誅殺王莽,事情洩露,被殺。

雋:俊秀,傑出。

4仕:入仕,做官。

5臘:年終的祭祀物品。

6縱臾:慫恿,鼓動別人做壞事。

7捐身立節:獻出生命來樹立名節。

8天冠地屨:天上的帽子地下的鞋,喻指天上地下相去太遠。

【譯文】

忠貞道義保持節操的人,是因為他們的天賦,跟所處的地位高低、所受的恩惠多少沒有關係。

王莽篡奪了漢朝的皇位,劉歆身為漢朝宗室中才智出眾的人卻誘導王莽叛逆漢朝,孔光身為宰相也幫助王莽促成其事。

而龔勝作為免職的大夫遵守道義而死;郭欽、蔣詡作為刺史、郡守,栗融、禽慶、曹竟、蘇章作為讀書人,都拋棄官職不求仕進,陳鹹的家中,甚至不採用王莽的年終祭禮。

蕭道成篡奪了南朝宋的政權,褚淵、王儉,都是歷代顯達的官宦,身為皇帝的外甥、主上的女婿,慫恿鼓動顛覆劉宋的作為,只嫌不夠快速;面對保持氣節而死的人竟是王蘊、卜伯興、黃回、任侯伯這些小臣了。

安祿山、朱泚叛亂,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身為宰相做了他們的助手;而甄濟、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有的作為軍營公署中的小官,有的作為被罷免貶斥的卿相,獻出生命建立名節,聲名震動全國。

人是否賢良,相差的何止是天上地下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