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二:【原文】《左氏傳》載富辰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二

容齋隨筆

容齋五筆·卷二

二叔不鹹

【原文】

《左氏傳》載富辰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1,故封建2親戚,以藩屏周。」

士大夫多以二叔為管、蔡。

案《蔡仲之命》云:「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於商,囚蔡叔,降霍叔為庶人。」

蓋三叔也。

杜預注以為周公傷夏、殷之叔世,疏其親戚,以至滅亡,故廣封其兄弟。

是以方敘說管、蔡、霍十六國,其義昭然。

所言親戚者,指兄弟耳。

【註釋】

1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從前周公哀痛二叔不歸服。

2封建:分封。

【譯文】

《左氏傳》中記載富辰之言說:「從前,周公哀痛二叔不歸服,所以才分封親戚,作為周朝的屏藩。」

士大夫大多都認為二叔是管叔和蔡叔。

據《蔡仲之命》記載:「群叔散佈言論,才導致管叔在商地被處死,蔡叔被囚禁,霍叔被貶為庶人。」

大概是他們三人。

杜預作的註解認為,周公對夏、殷國運衰落之時疏遠其親戚以至滅亡的教訓進行了反思,所以才大封其兄弟為各地諸侯。

因此,方才敘說的管、蔡、霍等十六國,其意義是很明白的。

所說的親戚,指的就是兄弟。

官階服章

【原文】

唐憲宗時,因數赦,官多泛階1;又帝親郊2,陪祠者授三品、五品,不計考3;使府軍吏以軍功借賜朱紫,率十八;近臣謝、郎官出使,多所賜與。

每朝會,朱紫滿庭,而少衣綠者,品服太濫,人不以為貴4,帝亦惡之,詔太子少師鄭餘慶條奏懲革。

淳熙十六年,紹熙五年,連有覃霈,轉官賜服者眾。

紹熙元年,予自當塗徙會稽,過闕,遇起居舍人莫仲謙於漏捨,仲謙云:「比赴景靈行香,見朝士百數,無一綠袍者。」

又朝議、中奉皆直轉行,故五品官不勝計,頗類元和也。

【註釋】

1官多泛階:大多數官員都升了官。

2帝親郊:每年冬至,皇帝又親自到南郊祭天。

3不計考:不論考核政績的優劣。

4人不以為貴:因為賞賜太濫,人們也都不以得到賞賜為貴。

【譯文】

唐憲宗時,由於多次大赦,大多數官員都陞遷了官階;每年冬至,阜帝又親自到南郊祭天,陪同祭祀的官員不管考核政績的優劣都授以三品、五品官;軍營中的武官大概十個中有八個憑軍功被賜予中高級官員所穿的朱紫之衣;皇帝身邊的官員調外任向皇帝辭別,郎官受皇帝的派遣出使地方,大多都會受到皇帝的恩賜。

每到大臣朝見皇帝的日子,朝廷上的官員都是身著朱紫之衣,很少有穿綠官服的,由於官員服飾賞賜太濫,人們也都不以得之為貴,皇帝也覺得這樣太不成體統,就下詔讓太子少師鄭餘慶逐條列出改革意見上奏。

南宋淳熙十六年,紹熙五年,廣施皇恩,很多人因此陞官被賜以朱紫官服。

南宋紹熙元年,我以當塗(今安徽南陵東南)調職到會稽(今浙一江一 紹興),經過京城皇宮時,在漏捨中遇上起居舍人莫仲謙,仲謙告訴我:「不久前,我去景靈燒香,見到數百位官員,竟沒有一位穿綠袍。」

再加上朝議、中奉等散官也身著朱紫,所以五品官有多少都數不過來,很像唐憲宗元和年間那樣濫。

慶善橋

【原文】

饒州學非範文正公所建,予既書之矣。

城內慶善橋之說,亦然。

比因郡人修橋1,拆去舊石,見其上鐫云:「康定庚辰。」

案范公以景祐乙亥為待制,丙子知開封府,黜知饒州2,後徙潤、越,至庚辰歲乃復職,帥長安,既去此久矣。

【註釋】

1比因郡人修橋:不久前,由於本地人維修這座橋。

2黜知饒州:被貶謫到饒州做知州。

【譯文】

饒州(今一江一 西鄱一陽一)學校並不是北宋范仲淹先生所建,我已經作了記載了。

城內的慶善橋也一樣不是他修建的。

不久前,由於本地人維修這座橋,拆去一塊舊石塊,只見上面鐫刻著幾個字:「康定庚辰。」

范公在北宋仁宗景祐二年擔任待制職務,第二年擔任開封府知府,接著被貶謫到饒州做知州,後來又調職到潤、越地任職,到康定元年就恢復了原來的職務,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任職,已經離開此地很長時間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