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八:【原文】建炎1三年,先忠宣公銜命使北方2,以淮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八

容齋隨筆

容齋三筆·卷八

忠宣公謝表

【原文】

建炎1三年,先忠宣公銜命使北方2,以淮甸賊蜂起,除兼淮南、京東等路撫諭使,俾李成以兵護至南京。

公遣書抵成,成方與耿堅圍楚州,答書曰:「汴3涸,虹有紅巾,非五千騎不可往。

軍食絕,不克唯命4。」

公一陰一遣客說堅,堅強成斂兵。

公行未至泗,諜云:「有迎騎甲而來。」

副使龔憚之,送兵亦不肯前,遂反旆。

即上疏言:「李成以饋餉稽緩5,有引眾納命建康之語。

今靳賽、薛慶方橫,萬一三叛連衡6,何以待之?方含垢養晦7之時,宜選辯士諭意,優加撫納。」

疏奏,高宗即遺使撫諭成,給米五萬斛。

初,公戒8所遣持奏吏,須疏從中出,乃詣政事堂白9副封。

時方禁直達十,忤宰輔意,以托事滯留為罪,特貶兩秩,而許出滁一陽一路。

紹興十三年使回,始復元官。

時已出知饒州,命予作謝表,直敘其故,曰:「論事見從,猶獲稽留之戾。

出疆滋久,屢沾曠蕩之恩。

始拜明綸,得仍舊秩。

伏念臣頃繇乏使,不敢辭難。

值三盜之連衡,阻兩淮而薦食,深虞猖獗之患,或起呼吸之間,輒露便宜,冀加勤恤。

雖璽書賜報,樂聞充國之建言,而吏議不容,見謂陳湯之生事。

虧除官簿,綿歷歲時,敢自意於來歸,遂悉還於所奪。

茲蓋忘人之過,與天同功。

念臣昔麗於微文,蔽罪本無於他意,故從數赦,俾獲自新。」

書印既畢,父兄復共議,秦檜方擅國,見此表語言,未必不怒,乃別草一通引咎曰:「使指稽留,宜速虧除之戾。

聖恩深厚,卒從抆拭之科。

仰服矜憐,唯知感戴。

伏念臣早繇乏使,遂俾行成,值巨寇之臨沖,欲搏人而肆毒,仗節宜圖於報稱,引車何事於逡巡。

徐偃出疆,既失受辭之體;申舟假道,初無必死之心。

雖蒙貶秩以小懲,尚許立功而自贖。

徒行萬里,無補一毫,敢妄冀於隆寬,乃悉還於舊貫。

茲蓋忘人之過,撫下以仁。

一陽一為德而一陰一為刑,未嘗私意,賞有功而赦有罪,皆本好生,坐使孤臣,盡湔宿負。」

云云。

前後奉使,無有不轉官者。

先公以朝散郎被命,不沾恩凡十五年,而歸僅復所貶,而合磨勘,五官刑部,皆不引用秦志也。

遂終於此階。

【註釋】

1建炎:宋高宗的年號。

2忠宣公:洪皓。

銜命使:奉皇上旨意出使。

3汴:汴河。

4不克唯命:不能承擔這個任務。

5稽緩:延誤,遲緩。

6連衡:聯合起來。

7含垢養晦:韜光養晦,隱忍不發。

8戒:命令。

9白:一交一 出。

十時方禁直達:當時正禁止奏疏直接一交一 與皇上。

論事見從:議論的事情被迫服從。

戾:罪名。

出疆滋久:出使金國許久。

曠蕩之恩:皇帝給予的恩惠。

始拜明綸:開始擔任顯要的官職。

明綸:帝王的詔令。

輒露便宜:依靠道路的方便。

充國:趙充國,漢朝將軍,曾率兵平定氐族人的反叛。

綿歷歲時:延續歲月。

自意:自願。

別草:另外起草。

宜速虧除之戾:應該趕緊改變枉任的罪名。

仰服矜憐:仰首感懷聖上的憐憫之心。

值巨寇之臨沖:當時正值賊寇攻城略地。

仗節:我作為朝廷的使節。

無補一毫:未能有任何補救。

盡湔宿負:洗去平時的憂慮。

湔,洗去。

無有不轉官:沒有不陞遷轉官的。

磨勘:唐宋官員考績陞遷的制度。

官員被反覆查驗後,根據考績決定官職的升降。

遂終於此階:於是最後死在這個官職上。

【譯文】

宋高宗建炎三年,先是洪皓奉命出使金國,因淮河一帶盜賊蜂起,任兼淮南、京都等路撫諭使,使李成用兵護衛到南京(今河南商丘)。

洪皓先發送書信到李成那裡,當時李成與耿堅正圍攻楚州,答書說:「汴河已經乾涸,虹(今安徽泗縣)地有紅巾軍,除非有五千兵馬不可往那裡去。

軍隊絕糧,不能勝任此命。」

洪皓就暗中派遣說客說服耿堅,讓他強迫李成收兵。

當洪皓行走到泗州,刺探敵情的兵士說:「有騎兵往這迎面而來。」

副使龔很害怕,護送的士兵也不肯前進,於是返回。

立即上書高宗說:「李成因軍餉遲緩,有領軍一交一 命建康的話,現在靳賽、薛慶正橫行一時,萬一他們三股叛軍聯合起來,如何對待他們?正忍受恥辱隱藏待起之時,應選擇舌辯之士以曉喻皇上的意思,給以優厚待遇撫慰收納他們。」

高宗接到奏疏後,即派遣使臣安撫李成,給米五萬斛。

當初,洪皓命令所派遣的送書官吏,奏疏必須從省中出,才能前往正事堂一交一 出副件。

當時正禁止奏疏直達皇上,違背宰相心意,宰相就以藉故拖延的罪名,特此貶官兩級,才許出任滁一陽一路官員。

高宗紹興十三年出使金國的使臣回國,才恢復他的原來官職。

當時洪皓已經出任為饒州知府,命我作感謝的表章,我直敘其中的原因,說:「議論之事被迫服從,仍然獲得了托事停留的罪名。

出使金國日久,屢次獲得宏大的恩惠。

開始任顯官時,得到的仍然是舊俸祿。

考慮臣頃刻之間被任命為無能的使節,又不敢推辭畏難。

當時正值李成等三股盜賊聯合之時,阻隔淮北、淮南而不斷侵略土地,深感憂慮猖狂的禍患,或起於一瞬之間。

依靠道路方便,希望勤加撫恤。

雖然皇上下詔書加以賞賜,樂於聽從像漢代趙充國平定武都氐人反叛那樣的建議,而官吏議論不容許時,會有陳湯那樣的事情發生。

枉任朝臣,延續歲月,敢於自願歸來,於是全部歸還所奪去的官秩。

這大概是朝廷忘記了別人的過錯,和天有同樣的功勞。

思念臣過去繫於小文,遮蓋自己的罪過本來沒有其他的意思,所以聽從數次赦免,使我改過自新。」

書寫蓋印既已完畢,父兄共同商議,擔心秦檜正專擅國政,見此上表中的語言,未必不發怒,就另外起草一通引罪自責的上表,說:「命令指責停留,應速改變枉任的罪名。

皇恩深厚,終於擦拭眼淚。

敬服憐憫之心,僅知感恩戴德。

念臣早年被任命為無能的使節,於是使我出使求和,當時正值賊寇攻城略地,殘害無辜。

拿著憑證應圖報於朝廷,牽免車輛怎麼會遲疑不決?徐偃王走出自己的疆土,既失去國家又受到人們的指責;楚國的申舟借道於宋,最初並沒有必死的決心。

雖然承蒙朝廷貶官給以小的懲處,尚允許立功贖罪。

徒步行程萬里,對國家沒有絲毫補益,竟敢妄自希望於寬恕,於是朝廷歸還於原官。

這大概是忘記別人過錯,安撫下面以仁德。

一陽一是德一陰一是刑,不曾有私心,獎賞有功者赦免有罪者,人本性都是喜好生存的,將使孤臣,盡洗平時憂慮。」

如此等等。

前後奉使的人,沒有不升調官職的。

先父以朝散郎被任命為出使官員以來,不沾皇恩共十五年,而回來後僅恢復所貶的官職,而與磨勘相合,五官和刑部,都不引用,這是秦檜的意志。

於是死於任上。

唐賢啟狀

【原文】

故書中有《唐賢啟狀》一冊,皆泛泛緘題1。

其間標為獨孤常州及、劉信州太真、陸中丞長源、呂衡州一溫一 者,各數十篇,亦無可傳誦。

時人以2其名士,故流行至今。

獨孤有《與第五相公書》云:「垂示《送丘郎中》兩詩,詞清興深3,常情所不及。

「一陰一天聞斷雁,夜浦送歸人。」

濃麗閒遠之外,文句窈窕淒惻4,比頃來所示者,才又加等。

但吟誦歎詠,大談於吳中文人耳。」

又云:「昨見《送梁侍御》六韻,清麗妍雅,妙絕今時,掩映風一騷一,吟諷不足。」

按第五琦乃聚斂之臣,不以文稱5,而獨孤獎重6之如此。

觀表出十字,誠為佳句,乃知唐一人工詩者多,不必專門名家而後可稱也。

【註釋】

1泛泛緘題:扣題不夠深入。

2以:認為。

3詞清興深:文辭清麗,比興深刻。

4文句窈窕淒惻:文辭美艷而又淒慘動人。

5不以文稱:不以詩文著稱後世。

6重:看重,推崇。

【譯文】

舊書中有《唐賢啟狀》一冊,都是不深入地扣住了題目。

其中標有獨孤常州及、劉信州太真、陸中丞長源、呂衡州一溫一 的題目,各數十篇,也不可傳誦。

當時的人認為他們是名士,所以流行到今天。

獨孤及有《與第五相公書》說:「俯示《送丘郎中》兩首詩,文辭清新比興深刻,一般常情是不能達到的。

「一陰一天聞斷雁,夜浦送歸人。」

除了醇濃艷麗閒情逸致之外,文句美好淒慘,比向來所看到的,文才又有增加。

特吟誦歎詠,與吳地文人一大談起這首詩來。」

又說:「昨天見到《送梁侍御》六韻,清新艷麗美雅,妙語絕倫今時,隱約映襯《詩經》和《楚辭》,吟誦不足。」

按:唐一人第五琦乃是搜刮民脂民膏的貪一官,詩文並不被人們稱道,而獨孤及卻如此褒獎他。

看他《送丘郎中》詩中僅十字,誠然是佳句,就知唐一人善於作詩的人太多了,不必是專門名家,在他們之後也有可以稱道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