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五:【原文】天下萬事不可過1,豈特此也?雖造化一陰一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五

容齋隨筆

容齋五筆·卷五

萬事不可過

【原文】

天下萬事不可過1,豈特此也?雖造化一陰一陽一亦然。

雨澤所以膏潤2四海,然過則為霖一婬一3;一陽一舒4所以發育萬物,然過則為燠亢5。

賞以勸6善,過則為僭7;刑以懲惡,過則為濫。

仁之過,則為兼愛無父,義之過,則為為我無君。

執禮之過,反鄰於諂;尚信之過,至於證父。

是皆偏而不舉之弊,所謂過猶不及者。

揚子《法言》云:「周公以來,未有漢公之懿8也,勤勞則過於阿衡。」

蓋諂王莽也。

後之議者,謂阿衡之事不可過也,過則反,乃誚9莽耳。

其旨意固然。

【註釋】

1過:超過,逾越。

2膏潤:潤澤。

3霖一婬一:暴雨。

4舒:舒展開來,上升。

5燠亢:燠熱,酷熱。

6勸:勸勉,鼓勵。

7僭:僭越。

8漢公:安漢公王莽。

懿:德行美好。

9誚:譏誚。

【譯文】

天下的各種事情都不可過分,難道只有人事是這樣嗎?即使一陰一陽一造化也是這樣。

下雨是為了滋潤四海,然而過分後就是暴雨;一陽一氣上升是用來培育萬物的,然而過分就是酷熱。

獎賞是對善德的鼓勵,過分就是僭越;懲罰是為了杜絕惡行,過分就是枉濫;過於仁慈,就會像墨家那樣兼愛不顧自己的父親;行義過分,就會像道家那樣自私不要君主。

過於拘禮,就像是在向鄰居獻媚;太講信守,最終會證明自己父親的過失。

這些都是偏執的行為,就像平常所說的,過分和達不到效果是一樣的。

揚雄的《法言》說:「從周公以來,還沒有人的德行像安漢公(王莽)這樣美好,而其勤勞則超過了阿衡伊尹。」

這是向王莽獻媚的。

後人議論說,阿衡的功德是沒法超過的,超過就走向了反面,這是譏諷王莽的。

思想本來就是這樣。

大言誤國

【原文】

隗囂謀叛漢,馬援勸止之甚力,而其將王元曰:「今天水全富1,士馬最強2,案秦舊跡3,表裡河山。

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

囂反遂決,至於父子不得其死,元竟降漢。

隋文帝伐陳,大軍臨一江一 ,都官尚書孔范言於後主曰:「長一江一 天塹,古以為限隔4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度邪?臣每患官卑,虜若渡一江一 ,臣定作太尉公矣5。」

或妄言北軍馬死,范曰:「此是我馬,何為而死?」帝笑以為然6,故不為深備。

已而國亡,身竄遠裔7。

唐元宗有克復中原之志,及下南閩,意以謂諸國可指麾而定,而事力窮薄8,且無良將。

魏岑因侍宴言9:「臣少游元城,好其風物,陛下平中原,臣獨乞任魏州。」

元宗許之。

岑趨墀下拜謝,人皆以為佞。

孟蜀通奏使王昭遠,居常十好大言,有雜耕渭上之志,聞王師入討,對賓客挼手言:「此送死來爾。

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煩再舉也。」

不兩月蜀亡,昭遠為俘。

此四臣之佞,本為爵祿及一時容悅而已,亦可悲哉!

【註釋】

隋文帝1全富:非常富裕。

2士馬最強:兵強馬壯。

3案秦舊跡:學習 秦國的做法。

案,按照。

4限隔:隔斷,阻隔。

5臣定作太尉公矣:我一定能登上太尉的寶座,意謂在抗隋戰爭中立下大功。

6然:正確。

7身竄遠裔:逃亡遠方。

8事力窮薄:實力弱小。

9因侍宴言:在宴會上說。

十居常:平常。

逐北:出兵北伐。

容悅:龍顏大悅,即博得皇帝的一寵一 愛。

【譯文】

隗囂準備叛漢,馬援極力阻止,而其部將王元說:「現在天水十分富裕,兵強馬壯,我們應該像秦人那樣,表裡山河。

請允許我用一個泥丸替大王您封上函谷關。」

於是隗囂反叛的決心下定,最後父子被殺,王元也投降了劉秀。

隋文帝準備伐陳,大軍臨一江一 ,都官尚書孔范對陳後主說:「長一江一 天險,自古以來就阻隔著南北方的一交一 通,現在敵軍難道能夠飛渡嗎?我常常為我的官位太低感到不安,敵軍如果膽敢渡一江一 ,我一定能夠立功之後登上太尉的寶座。」

有人胡說隋軍的戰馬死了不少,孔范說:「這是我們的軍馬,為什麼會死呢?」陳後主笑著表示贊同,並不作認真的準備。

不久陳國滅亡,孔范也逃竄遠方。

唐元宗有奪取中原的雄心壯志,滅了南閩之後,認為各國可以指麾而定,然而實力弱小,並且沒有一員良將。

魏岑在宴會上對元宗說:「我從小就游過元城,喜歡這裡的風俗和物產,陛下您平定了中原,我單單請求委任我做魏州的地方官。」

元宗答應了,魏岑快步到台階下拜謝,世人認為這是故意在用花言巧語騙人。

後蜀的通奏使王昭遠,平常就好說大話,志向是雜耕於渭水之上。

聽到宋軍來攻,對賓客搓著手說:「這是來送死的。

乘此機會我們北伐,平定中原,不用麻煩再次用兵了。」

這話說過不到兩個月後蜀也就滅亡了,王昭遠本人也被宋軍俘虜。

這四位的花言巧語,本來是為了爵祿以及博得一時的一寵一 愛,也太可憐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