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四:【原文】趙為秦所圍,使平原君求救於楚,楚王未肯定從1。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四

容齋隨筆

容齋三筆·卷四

三豎子

【原文】

趙為秦所圍,使平原君求救於楚,楚王未肯定從1。

毛遂曰:「白起,小豎子2耳!興師以與楚戰,舉鄢、郢,燒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3。」

是時,起已數立大功,且勝於長平矣。

人告韓信反,漢祖以問諸將,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4!」帝默然。

唯陳平以為兵不如楚一精一,諸將用兵不能及信。

英布反,書聞5,上召諸將問計,又曰:「發兵擊之,坑豎子耳!」夫白起、信、布之為人,才能不可掩,以此三人為豎子,是天下無復有壯士也。

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縱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為懦夫。

至如高帝諸將,不過周勃、樊噲之儔。

韓信因執而歸,棲棲然處長安為列侯,蓋一匹夫也,而噲喜其過己,趨拜送迎,言稱臣,況於據有全楚萬乘之地,事力強弱,安可同日而語!英布固嘗言:「諸將獨患淮一陰一、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

則豎子之對,可謂勇而無謀,殆與張儀詆蘇秦為反覆之人相似。

高帝默然,顧深知其非6也。

至於陳平,則不然矣。

若乃韓信謂魏將柏直為豎子,則誠然。

柏直庸庸無所知名,漢王亦稱其口尚乳臭,直一豎子也。

阮籍登廣武,歎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蓋歎是時7無英雄如昔人者。

俗士不達,以為籍譏漢祖,雖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註釋】

1未肯定從:沒有確定是不是要出兵。

2豎子:小子,傢伙,表示對人非常不屑。

3此百世之怨:這是百世都難化解的仇怨。

4亟發兵坑豎子:趕緊發兵攻打他,活埋這個傢伙。

5書聞:文書一交一 與高祖知道。

6顧深知其非:因為深知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7是時:當時。

【譯文】

戰國時趙國被秦國包圍,趙國國王派平原君趙勝向楚國求救,楚王確定不下來出兵與否。

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說:「秦將白起,臭小子而已!曾發兵與楚作戰,攻取了楚國的鄢(今河南鄢陵)、首都郢(今湖北一江一 陵)兩城,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東),焚燒了楚國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這是百世難解的宿怨。」

這時候,白起已多次立下戰功,而且在與趙國的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戰中已大獲全勝。

有人告發韓信謀反,漢高祖劉邦就此事向各位將領詢問解決辦法,都說:「急速發兵活埋這個臭小子!」高祖默默無語。

只有陳平認為漢朝軍隊沒有楚軍一精一干,各位將領用兵的本領趕不上韓信。

英布謀反,文書傳遞給漢高祖,高祖召見各位將領詢問計策,將領們又回答說:「發兵攻打他,活埋這個臭小子!」白起、韓信、英布三位將領,才能決不可掩蓋,把這三個人當做臭小子,這天下就再也沒有壯士了。

毛遂的話,只是想激怒楚王,讓他明白合縱抗秦的好處,所以不得不把白起當做懦夫。

至於像漢高祖的各位將領,都不過是周勃、樊噲一類的水平。

當初韓信因蕭何追趕而回歸劉邦手下,在不安中處長安為列侯,那時他僅僅是一介匹夫,而樊噲驚喜他的才能超過自己,趨奉拜謁高送遠迎,說話必稱臣,更何況現在佔據全楚萬輛戰車的地盤,其實力的強弱,今昔怎麼能同日而語!英布本來就曾說過:「在各位將領中,我只害怕淮一陰一侯韓信、梁王彭越,現在他二人全都已經被殺死了,剩下的沒有值得害怕的了。」

用「臭小子」這個稱呼回答問題,可算得上是有勇無謀,幾乎和張儀詆毀蘇秦為反覆無常的小人差不多。

漢高祖默然無語,是深知他們說的不對。

至於陳平,則不像其他將領那樣。

如果是韓信稱魏將柏直為臭小子,則確實是這樣。

柏直庸庸碌碌,沒有什麼知名之處,漢王也稱他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個臭小子。

三國時魏國作家阮籍登廣武(在今河南滎一陽一)山,感歎說:「時代沒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這是感歎他那個時代沒有產生像古代那樣的英雄。

世俗之士不通曉事理,以為這是阮籍譏諷漢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這樣的說法,這話說錯了。

省錢百陌

【原文】

用錢為幣1,本皆足陌2。

梁武帝時,以鐵錢3之故,商賈浸以奸詐自破4,嶺以東,八十為百,名曰「東錢」;一江一 、郢以上,七十為百,名曰「西錢」;京師以九十為百,名曰「長錢」。

大同元年,詔通用足陌,詔下而人不從,錢陌益少5,至於末年,遂以三十五為百。

唐之盛際,純用足錢。

天祐中,以兵亂窘乏,始令以八十五為百。

後唐天成,又減其五。

漢乾祐中,王章為三司使,復減三。

皇朝因漢制,其輸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諸州私用,猶有隨俗至於四十八錢。

太平興國二年,始詔民間緡錢6,定以七十七為百。

自是以來,天下承用7,公私出8納皆然,故名「省錢」。

但數十年來,有所謂「頭子錢」,每貫五十六,除中都及軍兵俸料外,自余州縣官民所當得,其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錢四分,其入9者每百為八十二錢四分,元無所謂七十七矣。

民間所用,多寡又益不均雲。

【註釋】

1用錢為幣:拿銅錢來做貨幣流通。

2足陌:即足陌錢,古代制錢每貫十足為百枚,稱「足陌錢」。

陌通「佰」。

3鐵錢:將流通貨幣由銅錢改為鐵錢。

4商賈浸以奸詐自破:商人便私下裡行奸使詐破壞了足錢為百的規矩。

5錢陌益少:貨幣份量都不足,且越來越少。

6緡錢:用繩穿連成串的錢。

7承用:承襲沿用。

8出:支出。

9入:收入。

【譯文】

用銅錢做貨幣流通,本來都足夠100文。

南朝梁武帝的時候,因銅錢改為鐵錢的緣故,商賈便私下作奸行詐自行破壞了100文的規矩,在萌渚嶺(今湖南一江一 華)以東,以80文為100文,起名叫「東錢」;長一江一 、郢(今湖北一江一 陵)以西,以70文為100文,起名叫「西錢」;京師(今一江一 蘇南京)以90文為100文,起名叫「長錢」。

梁武帝大同元年,下詔統一用足數的百文流通,但雖然下了詔書,而人們並不實行,錢陌越來越少,到了大同末年,最終以35文為一百。

唐朝興盛時期,全部通行足一百文的錢。

唐哀帝天祐年間因戰亂而經濟困乏,國家開始允許以85文為100文。

後唐天成年間又減去了其中五文(以80文為100文),五代時後漢高祖劉嵩乾祐年間,王章任三司使,又減去了三文(以77文為100文)。

宋朝沿襲後漢的制度,其中輸官的人,也以80或85文(為100文),然而各州私下使用,還有隨當地一習一 俗達到以48文為100文的。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開始下詔書規定民間用繩子穿的緡錢,全部以77文為百文。

從這時開始,全國承襲沿用,國家和個人支出或收回都使用這個數,所以起名叫「省錢」。

但幾十年來,有所說的「頭子錢」,每貫56文,除了首都以及軍隊中的士兵領軍餉以外,剩餘各州縣的官吏和百姓應當得到的是,支出的每百文才得71.4文,收回的每百文得82.4文,本來就沒有所說77文(為100文)。

民間所用的數目,多少就更不均勻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