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二卷主戰:凡戰1,若彼為客、我為主2,不可輕戰。為吾兵安,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二卷主戰

百戰奇略

第二卷主戰

【原文】

凡戰1,若彼為客、我為主2,不可輕戰。

為吾兵安,士卒顧家,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絕其糧道。

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困敝擊之,必勝。

法曰:「自戰其地為散地。」

《晉書》4:後魏武帝5,親征後燕慕容德6於鄴城7,前軍8大敗績。

德又欲攻之,別駕韓?進曰:「古人先決勝廟堂9,然後攻戰。

今魏不可十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

德曰:「何故?」

曰:「魏垂軍⑾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

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擊也。

前鋒既敗,後陣必固,三不可擊也。

彼眾我寡,四不可擊也。

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

動而不勝⑿,眾心難固,二不宜動。

城隍⒀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

彼千里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一靡一費⒁,則士卒多斃,師老釁生,起而圖之,可以捷也。」

德曰:「?別駕之言,真良、平⒂策也。」

【註釋】

1凡戰:馬本及諸本皆作「凡敵」。

從前後文義看,且對照下篇《客戰》起句,當為「凡戰」,故改。

2若彼為客、我為主:這裡所說的「主」與「客」,乃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一般指在本國實施防禦作戰的軍隊為「主軍」,而深入敵國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3自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所謂「散地」,是指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由於官兵思鄉戀土,易於逃散,故稱此種作戰地區為「散地」。

4《晉書》: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北史》,今據史校改。

5後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6慕容德:十六國時期南燕國的建立者。

鮮卑族,慕容垂之弟。

慕容垂建立後燕,封他為范陽王。

其後北魏攻佔河北,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

慕容德率眾南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稱王,後又東取廣固(今山東益都東北),佔有今山東一帶稱帝立國,史稱「南燕」。

7鄴城:十六國時屬後燕地,位於今河南安陽東北。

8前軍:指北魏將領拓跋章所率進攻鄴城的前鋒部隊。

9廟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議軍國大事的地方。

出戰之前,必先議決於廟堂之上,然後出兵攻戰,因之又稱謀劃戰事為「廟算」。

十不可:馬本及諸本皆作「不宜」,既與下文四個「不可」不一致,又與史載原義不符,故據史校改。

⑾垂軍:史載原作「懸軍」,《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懸」為「垂」。

⑿動而不勝:馬本脫「動」,今從唐本。

⒀城隍:即護城壕。

⒁一靡一費:耗費。

⒂良、平:指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陳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德記》。

【提示】

本篇以《主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本土上實施防禦作戰的「主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在人類戰爭史上,大凡處於戰略進攻的一方,其實力往往比處於戰略防禦的一方,要強大得多。

在強敵進攻的形勢下,防禦一方怎樣才能打敗進攻之敵而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這常常是戰爭指導者所極為關注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本篇正是從戰略防禦作戰的角度,提出不要輕率、過早地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而要採取「保城備險」以消耗敵人、「絕其糧道」以困敝敵人的方針,然後待敵疲憊不堪之時,再集中兵力殲滅它。

這對力量弱小而處於防禦地位的一方,無疑是比較穩妥可行的正確作戰方針。

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後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進攻的鄴城防禦作戰,就是較好地體現上述作戰方針的一個成功戰例。

從當時的戰略態勢看,是魏攻燕守;從雙方兵力對比看,是魏眾燕寡。

燕軍統帥慕容德在取得擊敗魏軍前鋒部隊的初戰小勝後,打算乘勝大舉反攻,與魏軍主力決戰。

但別駕韓?卻認為決戰條件不成熟,他根據「魏不可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晉書·慕容德記》,下同)的對雙方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提出了「深溝高壘,以佚待勞」,積蓄力量,伺機決戰的正確方針。

慕容德採納了韓?的戰略主張,於是召還部隊,固守鄴城,並親自撫一慰將士。

因此,全軍上下,「人感其德,皆樂為致死」。

其後,乘魏軍內部矛盾激化而「各引軍潛遁」的有利時機,慕容德及時派將率軍追擊,結果大敗魏軍,取得了鄴城保衛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戰爭,如果敵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實施防禦作戰時,不可輕易與敵決戰。

為使我軍安全無危,鑒於士兵戀鄉易散,應當徵集丁壯,儲備糧谷,保衛城鎮,守險拒敵,斷敵糧道。

從而使敵人欲戰不能,糧草不濟,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時,再出兵反擊它,必定能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

《晉書》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親率大軍進攻駐守鄴城的後燕大將慕容德,魏前軍拓跋章部被後燕軍所擊敗。

慕容德打算乘勝再攻擊北魏軍,他的別駕韓?進見說:「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戰略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

現在,對魏軍不能攻擊的理由有四條,而我軍不宜輕易行動的理由有三條。」

慕容德問道:「都是些什麼理由?」

韓?回答說:「魏軍遠離本土入侵我境,利於在平原曠野與我速戰速決,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一條理由;魏軍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經置於死地必定拚命奮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二條理由;魏軍前鋒遭到挫敗,其後續部隊必然固守陣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三條理由;魏軍眾多,我軍寡少,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四條理由。

而我軍是在自己國土上作戰,士兵戀鄉容易逃散,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一條理由;倘若出擊而不勝,軍心勢必動搖,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二條理由;我們的護城壕尚未修好,敵人來攻,我無法防守,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三條理由。

上述諸點,都是兵家所忌諱的問題。

因此,不如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以逸待勞。

魏軍從千里之外運送軍糧自然困難異常,而就地解決則現在野外又無糧食可以掠奪。

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消耗過大,而使士兵困斃增多。

魏軍長時間出征在外,其弱點就會逐漸暴露無遺,那時我軍乘機奮起攻擊它,便可以取得勝利了。」

慕容德聽了韓?的一席話後,十分讚賞地說道:「你所講的這些話,真像張良、陳平為劉邦所獻的謀策啊!」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