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二卷強戰: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二卷強戰

百戰奇略

第二卷強戰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敗。

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戰國趙將李牧2,常居代、雁門3,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4皆輸入幕府5,為士卒費。

日擊數牛享士,習騎射,謹烽火6,多間諜,厚7遇戰士,約曰:「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匈奴每入盜,輒入收保,不與戰。

如是數歲,無所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

趙王謂8李牧,李牧如故。

趙王召之,使人代牧將。

歲余,匈奴來,每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

於是,復請牧。

牧稱疾,杜門不出,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

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

王許之。

李牧遂往,至,如故約。

匈奴來無所得,終以為怯。

邊士日得賞賜不用,皆願一戰。

於是,乃具選車得一千三百乘,選騎得一萬三千匹、百金之士9五萬人、控弦者十十萬人,悉勒兵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

匈奴來,佯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

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

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以擊之,大破之,殺匈奴十萬餘騎,單于奔走。

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犯趙邊。

【註釋】

1能而示之不能: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2李牧:戰國末趙國名將。

長期駐守趙國北部邊境,甚得軍心,曾率軍打敗東胡、林胡、匈奴。

趙王遷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軍擊敗秦軍有功,被封為武安君,後因趙王中秦國反間計被殺。

3代、雁門:代,郡名,地處今河北蔚縣一帶;雁門,郡名,地處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

4市租: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從王本和汪本。

市租,謂收取租稅。

5幕府:古代將帥出征,所設府署以帳幕搭設而成,故稱將帥之府署為「幕府」。

後世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撫衙門,也稱「幕府」。

6烽火: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為「風火」,今從王本。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設施。

當敵人入侵時,即在邊境所築的高台(烽火台)上燒柴或點燃狼糞以傳報敵情。

7厚: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後」,今據史校改。

8謂:史籍原作「讓」,《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父名(「允讓」之「讓」)援引時改「讓」為「謂」。

9百金之士:指敢於衝鋒陷陣而獲得重金獎賞的勇士。

十控弦者:指會拉弓射箭的射手。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提示】

本篇以《強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強敵弱形勢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力強大時,應當偽裝成兵力弱小之狀,以引一誘敵人前來與我決戰,我則以一精一銳部隊實施突然襲擊,就一定能打敗敵人。

本篇所引「能而示之不能」系《孫子兵法·計篇》中提出的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實質是孫子「示形致敵」指導原則下用以隱蔽自己實力,調動敵人就範,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突襲殲敵的一種手段。

這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是常為兵家所採用的有效戰法之一。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李牧在戍守北部邊境期間,就是採用此種「能而示之不能」戰法擊敗匈奴入侵軍的。

當時,李牧在加緊一操一練兵馬,積極做好防禦準備的前提下,嚴格規定部隊:對入侵掠奪的匈奴兵,只准退守固壘,不准主動出擊。

他採用這種隱強示弱的方法,不僅迷惑了匈奴人,以為他怯懦弱小,而且還瞞過了趙王,誤認他畏敵怯戰。

其後,李牧乘匈奴入侵軍驕縱不備之際,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敗入侵的匈奴軍,使趙國北部邊境出現了十幾年的和平安定局面。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多力強,可以偽裝成兵力怯弱以誘一惑敵人,敵人必定輕率前來與我交戰,我便乘機出動一精一銳部隊攻擊它,敵人就一定會被我打敗。

誠如兵法所說:「能夠打時而偽裝成不能打。」

戰國末期,趙國將領李牧常年駐守代郡、雁門郡邊境地區防禦匈奴。

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置官吏,收取的租稅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為養兵的經費。

每天宰殺幾頭牛供部隊食用,訓練士卒騎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間諜偵察敵情,給戰士以優厚待遇,並規定說:「匈奴如果入侵邊境進行搶掠時,大家應立即退入營壘堅守,倘若有人膽敢捕捉匈奴兵,一律處斬不赦。」

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搶掠,他的部隊都退入營壘堅守,不同匈奴兵交戰。

像這樣一連好多年,邊境上沒受什麼傷亡和損失。

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

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

但李牧依然如故不變。

於是,趙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為將。

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很多,致使邊境地區無法耕種和放牧。

於是,趙王又去請李牧出任邊帥。

李牧推稱有病,閉門不出。

趙王不得不強行起用李牧統率邊兵。

李牧說:「如果一定任用我,只有允許我像以前那樣辦法行一事,我才敢接受任命。」

趙王答應了。

李牧於是到了邊境,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一事。

匈奴兵來犯一無所獲,但他們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

守邊士卒每天都得到賞賜,卻不用他們打仗,因此,都請求願與匈奴決一死戰。

李牧於是就準備了經過挑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一精一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挑選曾獲重金獎賞的勇士五萬人,會拉弓射箭的射手十萬人,然後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

又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戰後李牧佯裝不勝,故意丟棄幾千人而退走。

匈奴首領單于得此消息後,立即親率大軍入侵趙國邊境。

李牧布設很多奇陣,指揮趙軍展開左右兩翼包抄匈奴軍,把他們打得大敗,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單于倉皇遠逃。

此後十餘年間,匈奴不敢再犯趙國邊境。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