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八卷歸戰:凡與敵相攻,若敵無故退歸,必須審察,果力疲糧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八卷歸戰

百戰奇略

第八卷歸戰

【原文】

凡與敵相攻,若敵無故退歸,必須審察,果力疲糧竭,可選輕銳躡之。

若是歸師,則不可遏也。

法曰:「歸師勿遏。

漢獻帝建安三年,曹一操一圍張繡於穰。

劉表遣兵救之,繡欲安眾守險,以絕軍後。

一操一軍不得進,前後受敵,夜乃鑿險〔為地道〕偽遁,伏兵以待。

繡悉兵來追,一操一縱奇兵夾攻,大敗之。

謂荀彧曰:「虜遏我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知勝矣。

【譯文】

大凡與敵人相攻戰,如果敵人無緣無故地突然退走,就必須認真查明其原因。

敵人果然因為力衰糧盡而退走,就可以選派輕裝一精一銳部隊跟蹤追擊它。

倘若敵人是為了保存實力而退歸,那麼,就不要輕率地攔截它。

誠如兵法所說:「對於退歸本國的敵人,不要輕率攔擊它。」

東漢獻帝建安三年,曹一操一率軍圍攻據守穰城的張繡。

荊州牧劉表派兵援救張繡。

張繡企圖扼守安眾險要地勢,以切斷曹一操一軍的後路。

致使曹一操一部隊不得前進,處於前後受敵的被動不利地位;曹一操一於是乘夜暗命令部隊於險要地方開鑿地道偽裝成逃走的樣子,而暗設伏兵以等待敵人。

張繡率領全部兵力追到這裡,曹一操一立即揮縱伏兵與步騎主力實施夾擊,一舉大敗張繡軍。

事後,當謀士荀彧問到此戰取勝原因時,曹一操一對他說:「敵人企圖阻遏我軍退歸之路,同我們被置於死地而戰的部隊較量,我因此知道是能夠取得勝利的。」

【賞析】

本篇以《歸戰》為題,旨在闡述對退歸之敵作戰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同前篇《逐戰》一樣,仍屬追擊作戰的問題。

它認為,對於退歸之敵,必須在查明其退歸原因後,再決定是否追擊。

凡屬兵疲糧盡的「歸師」,可以派兵追擊之;但對為了保存實力而主動撤退歸國之敵,就不可以輕率攔擊它。

本篇所引之「歸師勿遏」,乃孫子所論用兵八則之一,意思是,對於退歸本國的敵人不要去攔擊。

孫子此論雖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不無其一定正確一性一,但若對敵之「歸師」情況、原因不加具體考察和分析,就一律主張「勿遏」的話,則未免失之偏頗了。

本篇在繼承孫子思想合理內核的基礎上,對敵之「歸師」情況、原因能作具體分析,不同情況區別對待,較好地體現了用兵的靈活一性一。

應當說,這比孫子當時提出的「歸師勿遏」的主張,則更加符合戰爭實踐的客觀需要。

東漢建安三年(公元!」98年)三月,曹一操一率軍圍攻張繡於穰城,不久因得悉袁紹將襲許昌而解圍北歸,張繡於是乘機率眾尾隨追擊,而此時荊州劉表遣兵援救張繡屯駐於安眾,正憑險固守以扼曹一操一歸路。

曹一操一軍至安眾,前後受敵,不得前進。

在此情勢下,曹一操一巧施計謀,利用夜暗「鑿險偽遁」,並設伏兵以待張繡來追。

天明之後,張繡誤認曹一操一已經敗逃,遂率全部兵馬追來,曹一操一揮軍配合伏兵夾擊,大敗張繡軍。

事後,曹一操一在回答荀彧問題時說張繡的失敗在於「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戰」(見《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

曹一操一此論並沒有說到實質一性一問題。

事實上,張繡的失敗並不在於他率軍阻扼了曹一操一「歸師」,而在於他對此「歸師」情況缺乏正確分析和判斷,輕率出兵追擊,結果中了曹一操一偽遁誘殲之計。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