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四卷谷戰
【原文】
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則勝。
法曰:「絕山依谷。
」
後漢將馬援為隴西太守,三絳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
援將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
羌在山上,援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
羌師數十萬戶亡出塞外,諸種萬餘人悉降。
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敗焉。
【譯文】
大凡行軍跨越險峻山嶺地帶而安營佈陣時,必須依托山澗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憑險固守。
這樣,對敵作戰就能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部隊在山地行軍作戰,必須沿著山谷行進,依托谷地設陣。」
東漢將領馬援出任隴西太守期間,居於武都境內的參狼羌與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邊民,殺害地方官吏。
馬援親率部隊四千餘人進行反擊,抵達氏道縣境。
當時,羌兵駐紮在山上,馬援率軍佔據山下有利地形,奪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採取圍而不打的戰法,迫使羌兵陷於窮困境地,其首領被迫率領數十萬戶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萬金人全部歸降馬援。
羌兵由於不懂得依托山谷安營佈陣的好處,所以遭到了失敗。
【賞析】
本篇以《谷戰》為題,旨在闡述山谷地帶作戰如何擇地安營佈陣問題。
它認為,凡是途經山地而與敵交戰時,必須選擇地勢險要且有水草可資利用的谷地安營佈陣,這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絕山依谷」,是孫子提出的在山地條件下行軍作戰選擇地形應注意掌握的原則。
其意思是,部隊在山地作戰,必須沿著山谷行進,依傍谷地安營佈陣。
實際上,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常被兵家所採用的作戰指導原則。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反擊參狼羌的作戰,就是較好體現「絕山依谷」原則的一個戰例。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馬援率軍反擊參狼羌(羌族一個部落)而自隴西南下進至氏道縣境後,他根據「羌在山上」設陣的敵情實際,立即指揮部隊佔領了水草豐盛且地勢險要的谷地,採取圍而不擊的戰法,陷羌兵於困敝的境地,迫使其最後不得不棄山潰逃或投降,收到了「不戰而勝」的效果,羌兵「不知依谷之利」,竟把兵力集中於山上,失去了賴以生存和作戰的水草。
這無疑是導致參狼羌兵失敗的一個直接的重要原因。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