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一卷車戰: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1為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一卷車戰

百戰奇略

第一卷車戰

【原文】

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1為方陣,以戰則勝。

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

法曰:「廣地則用軍車。」

2。

晉涼州3刺史楊欣失羌戎4之和,為虜所沒。

河西斷絕,帝5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討此虜者乎?」

朝臣莫對。

司馬督馬隆6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

帝曰:「雲何?」

對曰7:「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丑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

隆募〔限〕腰開一弩一三十六鈞8,立標揀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

隆曰:「足矣。」

隆於是率其眾西渡溫水9,虜木機能十等以眾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

隆依八陣圖⑾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⑿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轉戰千里,殺傷以千數。

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⒀等率萬金眾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

又率善戎沒骨能⒁等與木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

【註釋】

1偏箱、鹿角車:皆為中國古代的作戰兵車。

偏箱車的車箱系木板製成,置放兵器於其上。

作戰時,車與車相連,前後相接,連成方陣,可用於平原曠野上作戰。

鹿角車,則是用削尖的樹枝插在偏箱車前後,以防敵接近。

2廣地則用軍車: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捲上,但與原文略異,原文作「地廣則用鹿角車營」。

3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4羌戎:古族名。

羌,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

戎,舊時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

5帝:指西晉武帝司馬炎。

6馬隆:西晉名將。

平陸(今山東汶上北)人,字孝興。

少而智勇。

晉武帝時,任東羌校尉,封奉高縣侯。

7對曰: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脫,今從汪本補。

8鈞:中國古代重量單位之一。

一鈞為三十斤。

9溫水:即武威東之溫圍水。

十木機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

史載原作「樹機能」,《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

⑾八陣圖:中國古代作戰的一種陣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製成,四面開孔,置於車上,既便於觀察敵情,又可抵禦矢石擊傷。

⒀猝跋韓、且萬能:皆為羌族的部落首領,但《資治通鑒》卷80《晉紀二》稱其為鮮卑人。

⒁沒骨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

⒂本篇史

【提示】

本篇以《車戰》為題,旨在闡述車戰所應具備的條件及其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步、騎兵交戰於平原曠野時,要實施車戰,即用偏箱車或鹿角車布列成方陣對敵,其作用主要有:一可增強部隊戰鬥力,二可阻擋敵人衝擊,三可整飭和約束隊伍不亂。

恩格斯在論及歐洲騎兵發展的歷史時,明確指出:「至少在軍事史上,戰車比武裝騎手的出現早得多。」

(見《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卷!」《騎兵》,戰士出版社!」98!」年7月第!」版)我國古代也是如此。

據文獻記載,車作為作戰裝備而用於戰爭之中,在我國至遲在商周時代已經比較普遍了。

但從戰國以後,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進步,戰場條件的變化,此種只利於在平原曠野行動的車兵,逐漸為步、騎兵所代替;戰車由主要用於衝鋒陷陣的進攻一性一裝備,變為運輸輜重或作為防禦作戰的障礙物了。

本篇正是從防禦障礙物的角度,闡述了偏箱車、鹿角車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

這與戰國以前所講到的戰車和車戰問題,是不盡相同的。

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武威太守馬隆率軍進討羌兵的涼州之戰,就是根據地形條件以偏箱車、鹿角車列陣戰勝羌兵的一個成功戰例。

當時,晉兵只有三千五百人,羌兵則有萬餘人,幾乎三倍於晉兵,並且利用有利地形對晉兵實施前堵後截。

面對此種態勢,馬隆一方面充分發揮晉兵的勇敢一精一神,一方面製作偏箱車,設置鹿角車陣,「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給羌兵以重大殺傷,終於取得了平叛作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車兵同步、騎兵交戰於平原曠野之上時,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憑借此方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以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作戰,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能保持鬥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敵人,三能維繫隊形不亂。

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地域作戰,就要使用戰車部隊。」

西晉時期,涼州刺史楊欣因與羌族關係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殺,致使河西地區與中原朝廷斷絕聯繫。

晉武帝司馬炎常為西部邊境安全憂慮,每次臨朝議政都歎息地說:「誰能為我打開通往涼州之路,而討平羌敵呢?」

朝臣沒有應答者。

唯有司馬督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討平涼州叛亂。」

晉武帝說:「你若能消滅此敵,怎麼會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將採取什麼辦法?」

馬隆說:「陛下如能任用我,就應當聽任臣下的自我主張。」

武帝問道:「請講講你將採用什麼辦法?」

馬隆回答說:「我請求陛下准許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過問他們以往是幹什麼的,我將率領他們大張旗鼓地向河西地區開進。

憑借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敵何愁不能消滅!」晉武帝答應了馬隆的請求,並任命他為武威太守。

馬隆受命後,立即招募勇士,其條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開三十六鈞強一弩一的人,並且當場立靶測試。

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這種勇士三千五百人。

馬隆自信地說:「足夠用了。」

於是,親率其所募勇士向西進發,渡過溫水後,與敵相遇。

羌族一部落首領樹機能等以萬金騎兵,或者憑據險要阻擋,馬隆前進,或者埋設伏兵截擊晉軍後路。

針對此情,馬隆依據古法八陣圖製作了偏箱車,進入開闊地域時,就設置鹿角車營,遇到狹路地段,就做木屋裝在車上,一邊戰鬥一邊前進,晉軍箭矢所射之處,羌兵紛紛應弦而倒。

晉軍轉戰千里之遙,殺傷敵眾數以千計。

馬隆率兵抵達武威後,羌族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等人率眾萬餘不戰而歸降,馬隆前後擊殺和收降的羌兵達數萬人。

其後,馬隆又率羌族歸順的部落首領沒骨能等眾,大戰樹機能,並將其擊斬,涼州叛亂完全平定。

例出自《晉書·馬隆傳》。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