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三卷導戰:凡與敵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三卷導戰

百戰奇略

第三卷導戰

【原文】

凡與敵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知其利,而戰則勝。

法曰:「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漢武帝時,匈奴比歲2入寇,所殺掠甚眾。

元朔五年春,今衛青3將三萬騎出塞,匈奴右賢王4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遂醉臥帳中。

漢兵夜至,圍右賢王,虜大驚,獨與其一愛一妾一人、騎兵數百,潰圍夜逃北去。

漢遣輕騎校尉5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虜裨將十餘人,男一女萬五千餘口6,畜數十百萬。

於是,青率兵而還。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諸將皆以兵屬,立號而歸。

皆用校尉張騫7以嘗使大夏8留匈奴久,導軍,善知水草處,軍得以無饑一渴。

【提示】

本篇以《導戰》為題,取義「導引」,旨在闡述使用鄉導對於作戰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對於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只有以當地人作嚮導,才能瞭解和掌握;也只有在充分利用地形條件時,打起仗來才能獲勝。

戰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地域中進行。

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對作戰雙方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此,避開不利地形,而利用有利地形,這歷來是為兵家所極為重視的問題。

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趨利避害,使用當地熟悉情況的人作嚮導,這在偵察手段和偵察技術落後的古代作戰中,是被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

本篇引錄《孫子兵法》的「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的論述,恰好真實地證明了「鄉導」在古代作戰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24年),大將軍衛青奉漢武帝之命,率領騎兵反擊匈奴右賢王入侵的戰爭,漢軍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地取得作戰的勝利,就一定意義上講,是有熟悉匈奴地理情況的隨軍校尉張騫起了重要嚮導作用的結果。

張騫是西漢著名外交家,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38年),他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中途竟被匈奴扣留長達十一年。

在此期間,他注意瞭解和掌握匈奴的自然地理情況和風物人情。

回國之後,於元朔五年參加了衛青所指揮的反擊匈奴入侵的作戰,為大將衛青實施正確作戰指導,提一供了真實可靠的匈奴地形條件情況,使漢軍雖深入荒漠之中,卻能「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見《漢書·張騫傳》),從而確保了漢軍自衛反擊作戰的完全勝利。

【譯文】

大凡同敵人作戰,對於山川的平坦或險要,道路的曲折或直捷,一定要用當地人來引導,才能瞭解哪裡地形對我有利,這樣,打起仗來,就能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不使用鄉導的,就不能獲得地利之助。」

西漢武帝時期,匈奴連年入侵邊境,所過殺人掠物甚為嚴重。

元朔五年(公元前!」24年)春天,武帝命令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北出邊塞,對匈奴實施反擊。

時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到達不了他的軍營、於是醉酒而安臥於軍帳之中。

漢軍乘夜抵達這裡,迅速包圍了匈奴軍營,右賢王大驚失色,獨自和一愛一妾一人,在數百騎兵的護衛下,突出重圍連夜向北逃走。

漢軍派輕騎校尉郭成等將隨後追擊四百里,沒有追上右賢王,但俘獲其偏將十餘人、男一女一萬五千餘人,繳獲其牲畜數百萬頭。

於是,衛青率兵凱旋而歸,到達邊境時,漢武帝所派使者手捧大將軍印,就在軍營中授任衛青為大將,其餘諸將都以其所部統歸衛青指揮,並給以封號而回。

漢軍此次反擊匈奴作戰的勝利,是因為用了曾經出使大夏時長期困留於匈奴的漢朝校尉張騫作嚮導,熟悉哪些地方有水草,從而使漢軍免遭饑一渴威脅的結果。

【註釋】

1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又見同書《九地篇》。

2比歲:每年,連年。

3衛青:西漢名將。

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漢武帝的衛皇后之弟。

本為平陽公主家騎,因其姐子夫得選入宮,為漢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

多次率軍擊敗匈奴貴族對漢朝北部邊境的攻掠,戰功卓著。

4右賢王:本謂「右屠耆王」,匈奴官名。

冒頓單于時,他除自領中部外,又設左、右屠耆王,分領東、西二部,由單于子弟擔任。

「屠耆」,匈奴語,意謂漢語「賢」,故漢族稱其左、右屠耆王為左、右賢王。

5輕騎校尉:即統率騎兵的武官。

校尉,漢代軍中官職,略次於將軍。

6萬五千餘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五千餘口」。

今據史校改。

7張騫:西漢傑出外交家。

漢中城固(今屬陝西)人。

官至大行(掌禮賓),封博望侯。

曾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為加強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繫,發展同中亞各國友好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其中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大夏等地,歷時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達十一年之久,因此他對匈奴的風物人情、地理狀況比較熟悉,為其後衛青率軍反擊匈奴的作戰,提一供了不少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

8大夏:中亞古國,所轄地區當今阿富汗北部。

9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衛青傳》,又見於《史記·衛青列傳》和《史記·大宛傳》。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