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三卷形戰:凡與敵戰,若彼眾多,則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三卷形戰

百戰奇略

第三卷形戰

【原文】

凡與敵戰,若彼眾多,則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敢不分兵以備我。

敵勢既分,其兵必寡;我專為一,其卒自眾。

以眾擊寡,無有不勝。

法曰:「形人而我無形。」

漢末,建安五年,曹一操一與袁紹相拒於官渡2。

紹遣郭圖3、淳十瓊、顏良攻曹將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4,紹率兵至黎陽5,將渡河。

夏四月,曹一操一北救延。

荀攸6說一操一曰:「今兵少不可敵,若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7,若將渡河向其後,紹必西應之。

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

一操一從之。

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

一操一乃率軍兼行趨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迎戰。

一操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之,斬良,遂解白馬之圍。

【註釋】

1形人而我無形: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2官渡:古地名。

位於今河南中牟東北,臨古官渡水。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一操一以劣勢兵力殲滅袁紹主力於此,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今尚存上壘遺跡,稱中牟台,又名曹公台。

3郭圖:東漢穎川(今河南禹縣)人,字公則。

為袁紹謀士,曾勸紹乘漢獻帝東遷,將其挾持於鄴,但不為紹從。

4白馬:古縣名。

位於今河南滑縣東。

5黎陽:漢置縣。

位於今河南浚縣東。

《漢書·地理志》注引「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

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

6荀攸:東漢穎陰(今河南許昌)人,字公達。

東漢末,曾任黃門侍郎,後為曹一操一軍師,從征屢獻計謀,被任為尚書令。

後隨曹一操一攻孫權,病死於途中。

7延津:古津渡名。

位於今河南汲縣東之古黃河渡口。

8本篇史例出自《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

【提示】

本篇以《形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運用「示形」之法戰勝敵人的問題。

它認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作戰,要採用設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迫使敵人分兵處處防我。

敵兵一經分散,其每一處的兵力必然薄弱;我集中兵力一處一處地打擊它,就會形成以眾擊寡的有利態勢。

篇中引自《孫子兵法·虛實篇》的「形人而我無形」一語,意思是,使敵人顯現真形而我真形隱蔽不露。

實質上,這是一種以「示形」之法隱蔽真實企圖,達到出奇制勝的作戰指導思想。

戰爭的軍事目的,在於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古今中外的戰爭概無例外。

但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巧妙地偽裝自己以欺騙和迷惑敵人,否則,就不可能既消滅敵人又保存自己。

因此,孫子所倡導的「示形」惑敵之法歷來為兵家所強調和重視。

「示形」之法的具體內容,則因不同的敵情我情而是有所不同的。

本書多篇所講到的,諸如能而示之不能,弱而示強,強而示弱,設置虛形假像,實施佯動惑敵,等等,都是屬於「示形」戰法的範圍。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派兵圍攻曹一操一部將劉延於白馬城,曹一操一原打算率兵北出徑援劉延,但謀士荀攸則認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直接北救是不利的。

為此,他建議曹一操一率兵一部到延津,偽裝成「將渡河向其後」的樣子,誘使袁紹「西應之」,然後乘其兵力分散之隙,派兵襲擊圍攻白馬的袁紹軍。

曹一操一採納了荀攸的這一建議,打敗了圍困白馬的袁紹軍,擊斬了袁軍大將顏良,解除了白馬被困之危,創造了以佯動為「示形」內容而戰勝強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兵力眾多,就要用製造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來改變敵人的兵勢,迫使它不敢不分兵來防備我。

敵人的兵力既然分散了,那麼,它在每處的兵力必定減少;而我軍集中兵力於一處,兵力自然眾多。

用我眾多的兵力攻擊寡少的敵人,是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用製造虛形假像之法誘使敵人暴露弱點,而把我軍真實情況隱蔽起來不為敵人所知。」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一操一同袁紹對抗於官渡地區。

袁紹派遣郭圖、淳於瓊、顏良率兵進攻駐紮在白馬的曹一操一部將、東郡太守劉延所部,袁紹親自率兵進至黎陽,準備南渡黃河。

是年夏四月,曹一操一率軍北進援救劉延。

荀攸向曹一操一獻策說:「現在我軍兵少難以抵擋袁軍,如果分散他們的兵力,然後才可以戰勝它。

您帶部分人馬向延津方向,擺出將要北渡黃河攻打其後方的樣子,袁紹必定會西來應戰。

然後我們率領輕裝部隊襲擊白馬,乘其不備而攻之,顏良就可以為我們所擒。」

曹一操一聽後採納了他的建議。

袁紹聽到曹軍要從延津北渡黃河的消息後,立即分兵西向應戰。

曹一操一乘機率兵日夜兼程直趨白馬,當進抵距白馬尚有十餘里時,顏良得悉大為吃驚,匆忙前來迎戰。

曹一操一派大將張遼、關羽為前鋒,打敗了袁軍,擊斬了顏良,於是解除了白馬之危。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