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六卷勝戰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勝彼負,不可驕惰,當日夜嚴備以待之。
敵人雖來,有備無害。
法曰:「既勝若否。
」
秦二世時,項梁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
西破秦軍濮陽東,秦收兵入濮陽。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
項梁益輕秦,有驕色。
宋義進諫於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梁弗聽。
而使宋義〔使〕於齊。
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
」曰:「今武信君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
」秦果悉兵益章邯擊楚軍,大敗之,項梁死。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取得勝利而敵人遭到失敗了,不可因此而驕傲怠惰起來,應當日夜嚴加戒備以防敵人來攻。
這樣,敵人即便敢於來犯,我軍因有準備而不會發生危害。
誠如兵法所說:「打了勝仗的時候,要像沒有打勝仗那樣(保持高度戒備)。」
秦二世胡亥統治末年,反秦起義首領項梁派遣劉邦、項羽率兵從另一路攻打城陽,血洗了城陽全城。
然後西進,又於濮陽東大破秦軍,秦兵收縮退入濮陽城。
這時,劉邦、項羽便轉兵進攻定陶,繼而向西攻佔地盤而抵達雍丘,再次大破秦軍,擊斬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後回軍進攻外黃。
義軍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之後,項梁更加輕視秦軍,驕傲情緒溢於言表。
令尹宋義見此而規勸項梁說:「打了勝仗之後,如果將領驕傲、士卒怠惰的話,那就要失敗了。
現在我軍士卒已初顯怠惰之情了,而秦軍兵力卻在不斷增強,這是我為您所擔心的事。」
項梁對此根本聽不進去,竟派遣宋義出使齊國。
宋義赴齊途中遇到了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問顯道:「您將去會見武信君項梁嗎?」
回答說:「是的。」
宋義勸他說:「我現在認定武信君必然要失敗。
您慢點去就可以免於一死,去快了就會禍及於自身。」
秦朝果然調集全部兵馬增援章邯攻打楚軍,並且大敗楚軍,項梁兵敗身死。
【賞析】
本篇以《勝戰》為題,乃繼《佚戰》之後,進一步闡述勝仗之後如何防止產生驕惰情緒的問題。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打了勝仗,不可產生驕惰情緒,而應當日夜加強戰備以防敵人襲擊。
這樣,敵人即使來攻,我也不會遭到失敗。
本篇引自《司馬法》的「既勝若否」一語,意思是,打了勝仗要像沒打勝仗一樣。
其實質是告誡人們要警惕和防止勝利後的驕惰情緒的滋生。
「驕兵必敗」,這是軍事鬥爭的客觀真理。
古往今來的戰爭實踐經驗證明,未有將驕卒惰而不導致作戰失敗的。
特別是在打了勝仗之後,如不能正確對待勝利,往往容易產生驕傲,由驕傲而產生怠惰,由怠惰而放鬆警惕,最後必然為敵所乘而轉勝為敗。
因此,勝仗之後,能不能保持「既勝若否」的思想和態度,乃是衡量將帥是否具有深謀遠慮的重要標誌。
本篇正是從這個意義展開論述的。
秦末,反秦起義軍重要首領之一的項梁,他在接連多次打了勝仗之後,所以反被秦軍擊敗而身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於他不能正確對待既得勝利,產生了嚴重的驕傲自滿思想所致。
他既「益輕秦,有驕色」,又不聽取別人的正確勸諫,不敗而何?這從反面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為將帥者始終保持「既勝若否」的清醒頭腦和謹慎持重的思想態度,乃是鞏固和發展勝利,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條件之一。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