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一卷騎戰: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1澤之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一卷騎戰

百戰奇略

第一卷騎戰

【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1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

欲戰者,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

法曰:「易地則用騎。」

《五代史》:唐莊宗3救趙4,與梁軍5相拒於柏鄉6五里,營於野河7北。

晉兵少,梁將王景仁8所將兵雖多,而一精一銳者亦少。

晉軍望之色動。

周德威勉其眾曰:「此汴、宋傭販9耳。」

退而告之〔莊宗曰:「梁兵甚銳,未可與爭,宜少退以待之。」

〕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戰,今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知我眾寡,則計無所施矣。」

德威曰:「不然,趙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

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

莊宗不悅,退臥帳中,諸將無敢入見者。

德威乃謂監軍張承業十曰:「王怒老將。

不速戰者,非怯也。

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

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⑾矣。

不如退軍鄗邑⑿,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

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將知兵,願無忽其言。」

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爾。」

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將以為浮梁。」

德威乃與俱見。

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

「乃退軍鄗邑。

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

景仁怒,悉以其軍出,與德威轉斗數十里,至於鄗南,兩軍皆陣。

梁軍橫亙六、七里。

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制勝之地也。」

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為公〔先,公可繼進。

〕」德威諫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繼糧糗⒀;縱其能繼,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一渴,其軍必退。

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至申⒁時,梁軍中塵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註釋】

1陂(bēi):山坡。

2易地則用騎:語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語;但這裡是摘要引證。

3唐莊宗:即五代後唐皇帝李存勖。

他率兵救趙是在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0年),此時尚未稱帝,仍為晉王。

4趙:五代初河北的割據勢力之一,由成德節度使王鎔為趙正,據守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初事後梁朱溫,後事晉王李克用父子。

5梁軍:即後梁朱溫的軍隊。

6柏鄉:今屬河北。

7野河:即槐河的別名。

源於今河北贊皇縣西南之贊皇山。

8王景仁:後梁合肥(今屬安徽)人,初從吳王楊行密起兵於淮南,後歸後梁,官至淮南招討使。

為將驍勇剛悍。

9汴、宋傭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傭販,即僱傭來的商販,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作「傭敗」,今據史載校改;王本作「傭奴」似亦可。

十張承業:唐僖宗時宦官,本姓康,為內常侍張泰養子,改姓張。

唐昭宗時被派往晉王李克用處任河東監軍,克用病亡後,仍為李存勖的監軍。

⑾無類:謂無遺類,即無一倖免之意。

⑿鄗邑:古縣名,漢置。

故址在今河北柏鄉之北。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麥等食物,即乾糧。

⒁申:舊歷十二時辰之一,即十五時至十七時。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書·周德威傳》。

【提示】

本篇以《騎戰》為題,旨在闡述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注意掌握的原則。

它認為,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避開山林、險要或沼澤的地形,因為此種地形不利於騎兵機動,容易打敗仗;應選擇開闊平坦之地,因為此種地形利於騎兵機動,進退無礙,易於取勝。

戰爭的歷史表明,任何兵種作戰都要受一定的地形條件的制約。

騎兵是古代作戰中機動力最強、突擊力最猛的一個兵種。

但是,只有在開闊平坦的地形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威力。

而山林、險隘及沼澤之地,卻是妨害騎兵作戰能力充分發揮的天然障礙。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著重闡述地形條件對兵種作戰的重要一性一,這是很可貴的。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0年),晉與後梁的柏鄉之戰,是雙方爭奪河北進而奪取中原統治權的一次關鍵一性一作戰。

當時,從兵力對比看,梁軍數量多於晉軍,但結局卻是晉勝梁敗。

晉軍所以能以少勝多,其作戰指導的成功是主要原因。

梁將王景仁率兵八萬,紮營於柏鄉附近的野河之北,企圖以優勢兵力與晉軍決戰,一舉而佔領趙地。

晉將周德威識破其企圖後,及時說服晉王李存勖放棄過早與敵決戰的打算,並根據敵情、地形的實際,採取了主動後撤、誘敵出戰的正確方針,迫使梁軍脫離營壘之後,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威力,一舉擊敗梁軍於曠野運動之中,創造了古代騎兵作戰利用有利地形而獲勝的典型戰例,為此後滅亡後梁、奪取中原統治權奠定了基礎。

【譯文】

大凡騎兵對步兵作戰時,如果遇到山林險隘、沼澤水網的地形,就要快速離開此地。

因為這是對騎兵作戰不利而易取敗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種地域對敵交戰。

如要對敵交戰,必須選擇開闊平坦地域,這樣,方可進退自如,戰而必勝。

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平坦地域作戰,就要使用騎兵部隊。」

《新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趙王王鎔,與後梁軍對峙於距柏鄉五里的地方,紮營於野河之北。

當時,晉軍兵少,而梁將王景仁所率之兵雖多,但一精一銳部隊也少。

晉軍看到對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晉將周德威針對此情而勉勵部隊說:「梁軍這些人不過是從汴宋地區臨時僱傭來的烏合之眾,(容易打敗!)」但德威回到帳中向晉王報告時,卻說:「梁軍比較一精一銳,不可立即與之決戰,應當向後稍退以等待有利時機。」

晉下說:「我率孤軍千里而來,利於速戰速決。

如今若不乘勢迅速進攻它,一旦讓敵人摸清我軍的實力情況,我們就無計可施了。」

德威反駁說:「事情並非這樣。

趙王之軍善於守城而不善於野戰,(梁軍尚難在短時間內破城)。

我軍賴以取勝的有利條件在於騎兵,只有在平原曠野地域作戰,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特長。

現在我軍紮營於河邊,臨近敵人營門,這不是便於發揮我軍長處的地方啊!」普王聽後很不高興,回到帳中就臥一床一休息了。

眾將見此情形,無一人敢於入帳請求進見。

周德威無奈,只好對監軍張承業說:「晉王生我氣了。

我不主張速戰速決,並不是因為我畏敵怯戰,主要考慮我軍兵少而又臨近敵人營門,所依恃的僅僅一水之隔罷了。

假使梁軍得到船筏渡過河來,我們就將無一倖免於難了。

似此情況,不如退兵到鄗邑,以引一誘敵人脫離營壘,騷擾他們使其疲憊不堪,然後就可以運用計謀戰勝它了。」

承業聽完,立即入見晉王說:「德威是員老將,深知用兵打仗。

希望您不要忽視他的主張意見。」

晉王聽後驟然坐起說:「我正思考這個問題呢。」

不久,德威抓獲了後梁的巡哨兵,問他王景仁現今在做什麼?他回答說:「已造船數百艘,將用以搭設浮橋渡河。」

德威於是偕同梁軍士兵一起去見晉王。

晉王笑著說:「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樣。」

隨後下令退軍到鄗邑。

(交戰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騎兵前往梁營挑戰,他自己親率三千一精一兵隨後跟進。

梁將王景仁見此大怒,遂下令梁軍全部出擊,同周德威部轉戰數十里,進至鄗邑之南,雙方都列陣以待決戰。

梁軍依仗兵多,橫排列陣六、七里之長。

此時,晉王策馬登上高處觀察敵陣,喜出望外地說:「此地平原草矮,既便於前進,又便於退卻,真是我們戰勝敵人的好地方。」

於是派人告訴德威說:「我當做你的先鋒,你可隨後跟進。」

德威勸阻說:「梁軍輕裝遠來同我輾轉交戰,既然他們來得這麼快,必定來不及攜帶乾糧,縱然能帶乾糧,也沒有時間吃。

這樣,等不到中午,他們就會人饑馬乏,其軍必定退卻。

乘其退卻而攻擊他們,一定能獲得勝利。」

到了午後四、五點時分,梁軍陣地果因人馬後退而煙塵大起,德威乘機擂鼓吶喊,發起猛烈攻擊,結果大敗後梁軍。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