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四卷爭戰
【原文】
凡與敵戰,若有形勢便利之處,宜爭先據之,以戰則勝。
若敵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變則擊之,乃利。
法曰:「爭地勿攻。
」
三國,魏青龍二年,蜀將諸葛亮出斜谷。
是時,魏將司馬懿屯渭南,郭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心,此非國之利也。
」懿善之,淮遂屯北原。
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擊之。
後數日,亮盛兵西行,淮將皆以為欲攻西圍,淮獨以亮見形於西,欲使兵眾應之,必攻東耳。
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敗。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倘若遇到對作戰有利的地形,應當搶先佔據它,憑此作戰就能勝利。
如果有利地形為敵人先期佔領,我軍便不可貿然發動進攻,而應等待敵人自身發生變化,再乘機發起攻擊才有利於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遇有敵我雙方必爭的有利地形,已為敵人搶先佔領了,就不要貿然發動攻擊。」
三國時期,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蘭坑一帶墾田種地。
此時,魏國大將司馬懿率兵駐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將郭淮推測諸葛亮一定要爭奪北原,便建議魏軍搶先佔領該地,但在討論中多數人認為不必如此。
郭淮因此而進一步分析說:「倘若諸葛亮跨過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區,就會切斷隴道,動搖民心,這將是不利於國家大計的。」
司馬懿聽完郭淮的一席話非常讚賞,並派他率兵進屯北原。
就在郭淮所部進佔北原,正在構築工事之際,蜀軍大批趕到這裡,郭淮於是揮軍迎擊之。
幾天後,諸葛亮大張旗鼓地調兵西行,郭淮的部將們都認為諸葛亮要攻打魏軍西部陣地,唯獨郭淮看出諸葛亮是用「示形」之法偽裝向西進攻的樣子,以此誘使魏軍前去應戰,而真正企圖則是向東進攻陽遂。
當天夜裡,蜀軍果然向陽遂發起進攻,但因郭淮預先有所準備,才使魏軍沒有打敗仗。
【賞析】
本篇以《爭戰》為題,旨在闡述爭奪有利地形條件對作戰勝敗的重要一性一問題。
它認為,對敵作戰中,凡是有利地形,都應先敵搶佔它,只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而有利地形一旦為敵搶先佔領時,就不可盲目進攻它,而要等待敵情發生變化時再行攻擊才為有利。
戰爭的實踐表明,地形條件的好壞,無疑是直接影響戰局發展變化的重要客觀因素。
佔領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勝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敗仗。
這在戰爭發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三國時期司馬懿破諸葛亮五攻曹魏之戰,便是體現先敵搶佔有利地形而取得戰場主動權的成功戰例。
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北出斜谷,向曹魏發動第五次進攻。
諸葛亮鑒於此前四次北攻曹魏「皆以運糧不繼」(見《資治通鑒·魏紀四》)而未獲得成功,乃分兵於蘭坑地區「屯田為久駐之基」(同上),以解決對敵作戰的物資保障問題。
當時,魏將司馬懿率軍屯駐於渭水之南,採取背水為陣、堅壁不戰的方針。
諸葛亮企圖攻佔北原要地以「隔絕隴道」,陷魏軍於困境而迫其決戰。
然而,此計卻被魏將郭淮所識破,他向司馬懿建議並親自率軍搶先佔領了北原。
諸葛亮見一計未成,又施一計,採用「現形於西」而實東攻的佯動誤敵戰法,企圖東進攻佔陽遂,結果又被郭淮慧眼所識破。
諸葛亮企圖先敵佔領北原、陽遂的作戰行動連遭挫折後,蜀軍面對固守不戰的司馬懿,已完全陷於無可奈何的被動局面。
此後,諸葛亮五攻曹魏之戰所以沒有成功,固然有其國內政治、經濟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軍事戰略而言,蜀軍未能先敵搶佔北原要地以實現其「隔絕隴道」而陷魏軍於困境的戰略企圖,也是蜀軍未獲成功的一個不可小視的原因。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