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四卷守戰:凡戰,所謂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未有可勝之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四卷守戰

百戰奇略

第四卷守戰

【原文】

凡戰,所謂守者,知己者也。

知己未有可勝之理,則我且固守,待敵可破之時,則出兵以攻之,無有不勝。

法曰:「知不可勝,則守。

漢景帝時,吳、楚七國反,以周亞夫為太尉,東擊吳、楚七國。

因自請於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

」上許之。

亞夫至,會兵滎陽。

吳方攻梁,梁急,請救於亞夫。

亞夫率兵東北走昌邑,堅壁而守。

梁王使使請亞夫,亞夫守便宜,不往救。

樑上書於景帝,帝詔亞夫救梁。

亞夫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將輕騎,絕吳、楚兵後食道。

吳、楚兵乏糧,饑,欲退,數挑戰,終不出。

夜,亞夫軍中驚亂,自相攻擊至於帳下。

亞夫堅臥不起,頃之,自定。

吳奔壁東南陬,亞夫使備西北。

已而,吳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吳、楚兵饑,乃引兵退。

亞夫出一精一兵追擊,大破之。

吳王濞棄其軍,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

漢兵因乘勝追擊,盡獲之,降其郡縣。

亞夫下令曰:「有得吳王者,賞千金。

」月餘,越人斬首以告。

凡相攻守七月,而吳、楚悉平。

【譯文】

大凡戰爭中所說的防守,是指在瞭解了己方情況後所採取的作戰行動。

就是說,當瞭解到自己沒有立即戰勝敵人的條件時,我就堅守不與敵人交戰,等到敵人出現可以被我戰勝的條件時,就不失時機地出兵進攻它,這樣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瞭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戰勝敵人時,就要採取防守作戰。」

西漢景帝時期,吳、楚等七諸侯國發動武裝叛亂,景帝命以周亞夫為太尉,率軍東向進擊吳、楚等七國叛軍。

周亞夫因此而親自請示景帝說:「楚國等軍隊凶悍輕捷,一時難以與它正面交鋒。

我打算暫時把梁國捨棄給他們,但要派兵斷絕他們的運糧道路,這樣才可以制一服它。」

景帝同意了這個意見。

周亞夫受任後調集部隊至滎陽時,吳國軍隊正在進攻梁國,梁國危急乃向周亞夫請求援救。

周亞夫卻率軍進至東北方向的昌邑,高築壁壘而堅守不出戰。

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請求亞夫出援,亞夫以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梁國。

梁王無奈,又上書於景帝,景帝詔令周亞夫救援梁國,亞夫拒不奉命,仍然堅守壁壘而不出兵救梁,同時卻派遣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騎切斷了吳、楚軍後方的運糧道路。

吳、楚軍由於缺糧飢餓,想要退兵,並多次向亞夫部隊挑戰,但亞夫始終堅守壁壘而不出兵應戰。

一天夜裡,亞夫軍營突然驚亂,互相攻擾,竟至鬧到亞夫帳前,但他卻不動聲色地靜臥不起。

不一會,驚亂自息,部隊重新穩定下來。

其後,吳軍奔襲亞夫軍營的東南角,周亞夫卻令部隊防備西北角以調動敵人就範。

不久,吳軍一精一銳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卻無法攻入。

吳、楚軍實在飢餓難奈,便引兵撤退了。

周亞夫乘機出動一精一銳部隊跟蹤追擊,大破吳軍。

吳王劉濞丟棄大部隊,只帶數千名一精一壯親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圖負隅頑抗。

漢軍乘勝追擊,全部俘獲了劉濞所丟棄的部隊,降服了吳國所轄之郡縣。

周亞夫下懸賞令說:「有誰能抓獲吳王的,重賞千金。」

一個多月以後,東越人便斬了吳王首級前來報功請賞。

此役,周亞夫率軍同叛軍相攻守歷時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全部平定了。

【賞析】

本篇以《守戰》為題,旨在闡述採用防禦方式作戰所應掌握的原則。

它認為,防禦作戰是以「知己」為前提條件的。

就是說,當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達到足以馬上戰勝敵人的時候,要取防禦作戰方式以消耗和疲憊敵人,待敵出現有被我打敗的條件時,再轉入進攻,便沒有不勝利的。

聯繫前篇《攻戰》所闡述的觀點,不難看出,從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出發,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此種依據不同態勢採取不同作戰方式,以及根據事態的發展變化而適時轉換攻守作戰方式的思想,這正是《百戰奇略》作戰謀略的鮮明特點之一。

毫無疑義,這是完全符合戰爭實際和作戰需要的正確指導。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篇《守戰》所論內容,已經明顯包含有先守後攻、攻守結合的積極防禦的重要思想。

西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54年),大將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叛亂的戰爭,便是運用先守後攻、攻守結合的積極防禦戰略的成功戰例。

當時,吳、楚聯軍是七諸侯王所屬部隊中力量最為強大的軍隊。

因此,戰勝吳、楚聯軍,是平定七國叛軍的關鍵。

大將周亞夫受命後,他基於對楚軍剽輕、吳軍一精一銳的實際情況的正確分析,採取了「以梁委之」、堅守昌邑不戰,伺敵疲弊而後擊的先守後攻的作戰指導方針。

梁國地處吳、楚聯軍西進而奪取關中的必經之路,亞夫以梁為餌,實施堅守,這既可以吸引、遲滯和消耗吳、楚聯軍,又為漢軍主力據守昌邑要地、進行決戰的充分準備,提一供了可靠保障。

故周亞夫率軍進據昌邑以後,不為吳、楚軍的多次挑戰所動,他一方面憑據深溝高壘,堅壁不出,以保存決戰的足夠兵力,一方面及時派兵截斷了吳、楚軍的運糧道路,從而使敵人立即陷入糧絕力疲的困境,最後不得不引兵後撤。

在此決戰時機已經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周亞夫不失時機地率軍猛烈追擊,終於大敗吳、楚聯軍,取得了平定七國叛亂戰爭的決定一性一勝利。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