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十卷變戰: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在知兵,舉動必先料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十卷變戰

百戰奇略

第十卷變戰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在知兵,舉動必先料敵。

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

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五代梁末,魏博兵亂,賀德倫降晉。

莊宗入魏〔州〕,梁將劉鄩乃軍於莘縣,增壘浚池,自莘至河,築甬道輸餉。

梁帝詔鄩出戰。

〔奏〕曰:「晉兵未易擊,俟彼進取,苟得機便,豈敢坐滋患害?」帝又遣使問以決勝之策,對曰:「臣無奇謀,但人給十斛糧,盡皆破敵。

」帝怒曰:「將軍留米將療饑耶?」又遣使督戰。

鄩謂諸校曰:「大將專征,君命有所不受。

臨敵制變,安可預謀。

今揣彼自氣盛,難可輕克,諸君以為如何?」眾皆欲戰,鄩默然。

〔他日,〕乃復召諸將列軍門,人給河水一杯,因命飲之。

眾未測其意,或飲或辭。

鄩曰:「一杯之難若是,滔滔河流可盡乎?」眾皆失色。

時莊宗以兵壓鄩營,亦不出。

帝又數遣人促之,鄩以萬人薄其營,俘獲甚眾。

少頃,晉兵既至,鄩退,復戰於故元城。

莊宗與李嗣源、李存審夾擊,梁兵大敗。

【譯文】

大凡軍事家的用兵法則,至關重要的是善於隨機應變。

鑒古及今而通曉用兵的,都是在採取作戰行動之前,必須首先要分析判斷敵情。

敵情沒有變化,就等待其變化;敵情如有變化,就乘其變化而採取相應的對策制敵。

這樣作戰,才有利於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能夠根據敵情變化採取相應對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代時期的後梁末年,魏博鎮發生兵變,叛亂者囚禁了剛剛到任的節度使賀德倫並投降了據有河東地區的晉。

晉王李存勖率軍進佔魏州,後梁大將劉鄩駐軍於莘縣,增修營壘,疏通護城河,從莘縣至黃河修築通道確保糧餉運輸無阻,以期持久抗禦晉軍。

但是,梁末帝朱友貞卻下詔書命令劉鄩立即出兵迎戰晉軍。

劉鄩為此而上表奏請末帝說:「晉軍是不容易打敗的,應當等待敵情發生變化再決定進取之策。

倘若有了適當時機,我怎麼敢坐失良機而養患貽害呢?」

梁末帝派遣使者前來向劉鄩詢問與敵決戰將採取什麼對策,劉鄩回答說:「臣下沒有什麼奇計良謀。

只要能供給我部每人百斗糧食,那麼,等到糧食吃完的時候,也就把敵人打敗了。」

梁末帝一聽,大發怒火地說:「將軍留存這麼多糧食,是準備治療飢餓病吧?」

接著,又派宦官前來督戰。

劉鄩見此便對部將們說:「大將受權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

對敵作戰只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因變制勝敵人,怎麼可以脫離敵情實際而預先想定取勝之策呢。

現在我分析敵人士氣正盛,難以輕易戰勝它。

對此,諸位以為如何?」

眾將領聽後都要求出戰,劉鄩見此情形只好沉默不語。

一天,劉鄩又把諸位將領召集到軍營門前,每人給一杯黃河水,命令大家把它喝下去。

眾人揣摸不透劉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則推辭未喝。

這時,劉鄩大聲說道:「喝一杯黃河水都困難成這樣,滔滔不盡的黃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嗎?」

眾將聽後臉色驟變。

這時,李存勖派兵迫近梁軍營門挑戰,劉鄩仍然堅守不戰。

其後,梁末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劉鄩出戰,劉鄩無奈,只好親率萬人進攻晉軍營陣,俘虜了不少晉兵。

可是,不一會,李存勖率領大軍趕到,劉鄩見晉軍來勢迅猛,便不戰而退。

其後梁晉雙方又激戰於故元城,梁軍在晉王李存勖和大將李嗣源、李存審所部的奮力夾擊之下,慘遭失敗,劉鄩本人倖免南逃。

【賞析】

本篇以《變戰》為題,旨在闡述因變制敵、靈活用兵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指導作戰的法則,最重要的是能夠適應變化的情況而克敵制勝。

用兵作戰,必須先明敵情而後行動。

敵情無變時,要等待其變化;敵情已變時,則須根據新情況採取新的相應對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頓的發展變化之中,而作為事物發展的特殊形式的人類戰爭,也不例外,它既沒有一成不變的情況狀態,也沒有固定刻板的發展模一式。

在複雜多變的戰爭中,交戰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只有依據客觀實際,適應敵情變化,不同情況採取不同作戰原則和戰法,才能達成此一「存己滅敵」之戰略目的。

本篇正是基於此種認識,及以《變戰》為題揭示了「兵家之法,要在應變」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原則。

可以認為,這是貫穿《百戰奇略》全書的重要思想一精一華。

五代初期,後梁與晉(後唐前身)爭奪魏州之戰,梁軍所以敗於晉軍,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沒能在作戰實踐中貫徹「要在應變」這一重要指導原則。

當時,晉軍已經進佔魏州。

梁軍將領劉鄩根據晉軍來勢猛、兵力多,急於尋機同梁軍決戰的情況,採取了堅守莘縣、伺機破敵的作戰方針,並請求梁末帝朱友貞供給其足夠軍糧,以實現其固守待機、持久制勝的戰略計劃。

劉鄩的這一指導方針,在當時貝、滄、邢、洺等州尚在梁軍控制的情況下,無疑是較為切實可行的作戰實施計劃,倘若朱友貞能供一應足夠糧食支援劉鄩固守莘縣、待機擊敵,那麼,最後奪回魏州並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對作戰一竅不通的朱友貞不但不採納劉鄩的正確建議,相反,卻譏諷和指責劉鄩請求軍糧是意在「療饑」,而不是待機破敵。

他不根據敵情實際,全憑主觀瞎指揮,竟在決戰條件和時機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強令劉鄩出戰。

劉鄩迫於聖旨難違的壓力,率軍自莘縣北進至元城,突遭晉軍前後夾擊,結果七萬梁軍大部被殲,餘眾潰散,而劉鄩本人僅率數十騎兵倉皇南逃。

顯而易見,不從敵情實際出發,沒能貫徹因變制敵的指導方針,這正是梁軍作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