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六卷敗戰
【原文】
凡與敵戰,若彼勝我負,未可畏怯,須思害中之利,當整勵器械,激揚士卒,候彼懈怠而擊之,則勝。
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
」
晉末,河間王顒在關中,遣張方討長沙王義,率眾自函谷人屯河南。
惠帝遣左將軍皇甫商拒之,方潛軍破商,遂入洛陽。
又奉帝命討方於城內,方軍望見乘輿,於是少卻,方止之不可得,眾遂大敗,殺傷滿衢巷。
方退壁於十三里橋,人情挫衄,無復固志,多勸方夜遁。
方曰:「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
我更前作壘,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
」乃夜潛進一逼一洛陽城七里。
義既新捷,不以為意,忽聞方壘成,乃出戰,遂大敗而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取得勝利而我軍遭到失敗了,不可因此而畏敵怯戰,務必思考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應當整頓軍備,修繕兵械,鼓勵士氣,等待敵人出現麻痺鬆懈之時,而不失時機地進攻它,就能奪取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從不利中能夠看到有利因素,禍患就可以解除了。」
西晉末年,河間王司馬乂割據關中,他派遣部將張方討伐長沙王司馬乂。
張方率兵自函谷關進駐河南郡,晉惠帝派左將軍皇甫商率軍抵抗。
張方暗中出兵襲破皇甫商部,於是進入京師洛陽。
司馬乂奉惠帝之命討伐張方於洛陽城內,張方部隊望見惠帝乘坐的車子,於是向後稍退,(可是一退)張方竟然無法制止,其部眾被打得大敗,死傷的士卒充滿大街小巷。
張方率領餘眾退守十三里橋,部隊由於嚴重受挫,已經喪失固守再戰的決心,多數人都勸說張方趕緊乘夜逃走。
但張方卻說:「作戰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貴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轉敗為勝。
我們現在要採取迫近敵人構築工事的辦法,但要做到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這就是兵法上所講的出奇制勝的戰法。」
張方於是率眾乘夜秘密前進,直抵距洛陽七里的地方構築營壘。
司馬乂因為剛剛打了勝仗,便對張方所部不再介意,突然獲悉張方營壘已經築成,就匆忙出城應戰,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回。
【賞析】
本篇以《敗戰》為題,旨在闡述打了敗仗之後應當如何防止產生畏怯氣餒情緒的問題。
它認為,打了敗仗之後,不可因此而畏敵氣餒,應當從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從失敗中接受教訓,在切實做好再戰的物質準備和一精一神準備的基礎上,為將帥者實施正確地組織指揮,選擇擊敵的有利時機,「候彼懈怠而擊之」,就能反敗為勝。
本篇《敗戰》與前篇《勝戰》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們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如何防止勝驕敗餒這一重要問題,並在繼承《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須思害中之利」這一閃耀辯證法光輝的重要思想原則,強調從有利之中看到不利的因素,從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強調從失敗中接受經驗教訓,做好再戰奪勝的各種準備;強調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等等。
這些思想都是非常寶貴的。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河間王司馬顒遣兵與長沙王司馬乂的洛陽之戰,便是較好地體現敗而不餒思想指導的戰例。
當時,進入洛陽的河間王的部將張方,已被長沙王司馬乂擊敗而退入洛陽城,其部隊正處於「人情挫衄,無復固志」的不利態勢,其部將都勸張方乘夜逃跑了事。
但張方並未因敗而氣餒,相反,他卻以辯證的思維方法,汲取了失敗的教訓,看到了成功的因素。
他從「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的正確認識出發,積極做好再戰的準備,並乘夜隱密進兵,出敵不意地一舉擊敗了司馬乂。
而先前打了勝仗的司馬乂卻放鬆警惕,對敵人「不以為意」,結果在張方突然襲擊之下,被迫倉皇出戰,最後落得個兵敗身亡的可悲下場。
這一正一反例子,恰好說明了在任何情況下,為將帥者只有保持勝不驕、敗不餒的清醒頭腦,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