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六卷死戰:凡敵人強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須置之死地,告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六卷死戰

百戰奇略

第六卷死戰

【原文】

凡敵人強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須置之死地,告令三軍,示不獲已。

殺牛燔車,以享戰士,燒棄糧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絕去其生慮,則必勝。

法曰:「必死則生。

秦將章邯已破楚將項梁軍,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當此時,趙歇為王,陳余為將,張耳為相,兵敗皆走入鉅鹿城。

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裨將,救趙。

諸別將皆屬焉。

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餘日不進,遣其子宋襄相齊,自送之無鹽,飲酒高會。

項羽曰:「今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諸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項羽晨朝宋義,即其帳中,斬之,下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王陰令羽誅之。

」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

今將軍誅叛亂。

」即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使人追宋義子襄,及之齊,殺之。

使桓楚報命於楚懷王,因命項羽為上將軍。

當陽君、蒲將軍皆屬焉。

項羽以殺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率二萬眾渡河救鉅鹿。

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還心。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及楚兵擊秦軍,諸侯皆從壁上觀。

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於是,大破秦軍。

【譯文】

大凡敵人兵力強大、士氣旺盛,而我軍士卒疑慮重重、不肯拚命作戰時,那就必須把他們置於「死地」,並且告令全軍知道,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

然後,殺牛燒車,犒勞戰士,燒棄糧食,填平井灶,焚船毀鍋,斷絕他們企圖生還的僥倖思想。

這樣,作戰就必定能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抱定必死的決心去奮戰,就能獲得勝利而生存。」

秦國將領章邯率軍打敗楚將項梁軍以後,就認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憂慮了,於是揮軍渡過黃河攻打趙國,大敗趙軍。

恰在這時,趙歇為國王,陳餘為將領,張耳為丞相,他們兵敗後都逃進了巨鹿城。

章邯命令王離、涉間率部包圍巨鹿,章邯的軍隊駐紮在他們的南邊,修築甬道給部隊運送糧食。

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兵去救援趙國;其他各將領都隸屬於宋義指揮。

宋義行軍到安陽,停留四十多天不前進,還派遣他的兒子宋襄去輔佐齊國,並且親自送他到無鹽,盛辦酒宴,大會賓客。

項羽對此極為不滿地說:「如今我國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國王為此坐臥不安,調集全國軍隊而專門委任將軍指揮,國家安危的命運,完全在此一舉。

現在,你身為上將軍而不體恤士卒疾苦,卻去鑽營個人私利,這不是國家棟樑之臣所該做的!」項羽利用早晨進見上將軍宋義的機會,就在其帳中把他殺了,然後通令全軍說:「宋義與齊國勾結圖謀反叛,楚懷王密令我把他殺掉了。」

此時,眾將都為項羽的舉動所畏服,沒有一個敢於抗拒不從的,大家齊聲說道:「首先擁立楚王的是將軍家啊。

現在將軍誅殺的是圖謀反叛的亂臣賊子。」

於是,大家立即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

項羽派人追趕宋義之子宋襄,追到齊國把他殺掉了。

其後,項羽派遣桓楚向楚懷王報告了所發生的情況,楚懷王便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等都隸屬於項羽指揮。

項羽因殺掉以權謀私的宋義,從此便威震楚國,名揚諸侯。

不久,他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兵二萬渡過漳河,救援巨鹿。

與秦軍交戰稍得些許勝利,陳餘再次請求救兵。

於是,項羽就親率全部人馬渡過漳河,並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毀飯鍋蒸籠,燒掉營壘屋舍,攜帶三天的乾糧,以此向士卒表明決一死戰而無一點退還之心。

項羽率軍一到巨鹿,便包圍了王離,與秦軍多次交戰,切斷了秦軍的運糧道路,終於大敗秦軍,擊殺了秦將蘇角,俘獲了王離。

是時,楚軍聲威已經雄冠諸侯。

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諸侯援軍十多個營壘,但卻沒有敢於出戰的;到了楚軍進擊秦軍的時候,諸侯軍的將領們都站在壁壘上觀望而不出兵助戰。

楚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英勇奮戰,殺聲震天;而諸侯軍無不人人顫慄驚恐。

就這樣,楚軍終於大敗秦軍。

【賞析】

本篇以《死戰》為題,旨在闡述將帥對作戰中缺乏信心、「未肯用命」的士卒所應採取的處置措施。

它認為,凡此情形,都必須「置之死地」,以「絕去其生慮」,使其抱定必死之志去戰鬥。

只有這樣,才能奮勇殺敵,死裡獲生。

「陷之死地然後生」(見《孫子兵法·九地篇》),這是孫子首倡,而為歷代兵家所常採用的激勵部隊奮勇殺敵的一種辦法。

這在一定條件下,無疑也是可行的。

然而,從根本上講,士卒的勇敢一精一神,是由戰爭的一性一質、目的以及士卒的軍政素質決定的。

明確為正義事業而戰,士卒必定能拚死搏鬥;只有具備過硬的軍政素質,部隊才有強大的戰鬥力。

而這一切又是靠平時嚴格的教育訓練培養出來的。

如果平時治軍不嚴,疏於教育訓練,單純靠戰時「置之死地」而激發部隊殺敵決心和勇敢一精一神,即便一時能做到,但卻是不能持久發揮作用的。

《百戰奇略》已經能夠較好地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在《教戰》、《怒戰》、《氣戰》、《畏戰》等多篇中,反覆強調要搞好部隊的教育訓練,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這是十分可貴的。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所部擊敗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從根本上說,項羽獲勝是在陳勝、吳廣起義給秦王朝以嚴重打擊,動搖其統治基礎的形勢下取得的。

但項羽作為楚軍統帥在作戰指導上,也有其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行軍途中他能及時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將軍宋義,為楚軍迅速進抵巨鹿而掃清了前進障礙;臨戰之前他以破釜沉舟的實際行動激勵將士樹立「必死無還」的決心,為楚軍奮勇殺敵作好了一精一神準備;交戰之中他正確運用分割圍殲的戰術,切斷了秦軍主將章邯與王離的聯繫,使其各自陷入孤立境地;爾後他集中兵力,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在殲滅了王離、蘇角之後,乘勝擊敗了章邯,殲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九戰九捷的重大勝利。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