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六卷飽戰
【原文】
凡敵人遠來,糧食不繼,敵饑我飽,可堅壁不戰,持久以敝之,絕其糧道。
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歸路,縱兵追擊,破之必矣。
法曰:「以飽待饑。
」
唐武德初,劉武周據太原,使其將宋金剛屯於河東。
太宗往征之,謂諸將曰:「金剛垂軍千里入吾地,一精一兵驍將皆在於此。
武周自據太原,專寄金剛以為捍蔽。
金剛雖眾,內實空虛,虜掠為資,意在速戰。
我當堅營待其饑,未宜速戰。
」於是,遣劉洪等絕其糧道,其眾遂餒,金剛乃遁。
【譯文】
大凡敵人遠道而來,通常都是糧食接濟不上。
在敵人缺糧而忍饑挨餓、我軍糧足而得到飽食的情況下,應當堅守壁壘而不出戰,以持久一戰法來疲憊敵人,並要斷絕其運糧道路。
等到敵人消耗已盡而退走之時,我一面暗派奇兵在前截斷其退路,一面出動大軍於後迅猛追擊。
這樣,打敗敵人就是必定無疑的。
誠如兵法所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於飢餓狀態下的敵人。」
唐高祖武德初年,劉武周佔據太原而稱雄割據一方,他派遣部將宋金剛率軍南下駐屯於河東,企圖奪取天下。
秦王李世民奉高祖之命率領唐軍前往征討之,他對諸位將領說:「宋金剛率軍不遠千里侵入我河東地區,其一精一兵猛將都集中在這裡。
劉武周自己盤距於太原,完全依靠宋金剛作為他的屏障。
宋金剛所部人數雖然眾多,但其內部實際是十分空虛的,軍需供一應無法保障,只能靠掠奪維持部隊生存,所以企圖速戰速決。
對此,我軍應當堅守營壘不戰以等待其糧盡出現飢餓之時,而不宜遂其速戰企圖同它過早決戰。」
於是,李世民派遣劉洪等將率兵切斷了宋金剛的運糧道路,迫使宋金剛部隊缺糧飢餓而向北逃走了。
【賞析】
本篇以《飽戰》為題,旨在闡述處於我飽敵饑的條件下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對於懸軍深入我境而糧供不繼的進攻之敵,我應依靠自己充足的糧源保障,採取堅壁不戰、持久疲敵的防禦作戰方針,伺其糧盡必退之機,出兵追擊,必定打敗敵人。
這裡所引「以飽待饑」一語,是孫子提出的所謂「治力」,即掌握運用部隊戰鬥力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意思是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於飢餓狀態的敵人。
實踐證明,對於遠道而來且急於決戰的進攻之敵,根據「敵饑我飽」的實際情況,採取以飽待饑、堅壁不戰的防禦作戰方針,既可以避其兵鋒銳氣,挫其速決企圖,又可以消耗和疲憊敵人,為爾後反擊和殲滅敵人創造條件。
因此,「以飽待饑」便往往成為古代戰爭中處於防禦一方所常採用的重要作戰原則。
唐初李世民率軍擊敗宋金剛的柏壁之戰,就是運用「以飽待饑」作戰原則而獲勝的一個成功戰例。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9年)九月間,據守馬邑稱帝的割據勢力劉武周,率軍南下攻佔太原後,派遣部將宋金剛率軍繼續南進,企圖奪取河東,進而「南向以爭天下」(見《舊唐書·劉武周傳》)。
為打擊敵人進攻之囂張氣焰,以實現國家之統一大業,高祖李淵遂命秦王李世民率軍進討。
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軍東渡黃河進屯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後,他基於對當面敵情實際的正確判斷,抓住宋軍遠來糧乏、難以持久作戰的弱點,用「以飽待饑」的原則為指導,果斷地採取了堅壁不戰以避其銳、分兵襲擾以斷其餉、伺其糧盡以擊其退的正確方針,在半年多的防禦對持中,大量消耗宋軍實力。
最後乘其兵疲糧盡而被迫北撤之機,揮軍出戰,奮追不捨,將其大部殲滅,從而取得了柏壁防禦反擊作戰的決定一性一勝利。
這既鞏固了關中政權,又為進取中原創造了條件。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