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一卷信戰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
法曰:「信則不欺。」
1
三國魏明帝2自征蜀,歸長安3,遣司馬懿4督張郃5諸軍,雍、涼勁卒三十萬6,潛軍密進,窺向劍閣7。
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8,在9者八萬。
時魏軍始陣,幡兵十適交,參佐鹹⑾以賊眾強盛,非力不制⑿,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
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鵠立⒁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
皆催令去。
於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住者奮勇,思致死命。
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
臨戰之日,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殺張郃,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⒂
【註釋】
1信則不欺:語出《六韜·龍韜·論將第十九》。
2魏明帝:即魏國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3長安:古都城,漢惠帝時築。
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4司馬懿:三國魏名將。
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字仲達。
初為曹一操一主簿。
魏明帝時,官至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
後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
5張郃:三國河間義縣(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
初隨韓馥鎮壓黃巾起義,馥敗,郃以兵附袁紹;官渡之戰後歸曹一操一,官至左將軍。
6三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二十萬」,今據史載校改。
7劍閣:關隘名。
位於今四川劍閣縣北,所處之劍門關,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8十二更下:謂十分之二的人換防休息。
9在:馬本及諸本皆脫,今據史載補正。
十幡兵:馬本及諸本皆作「代兵」,不盡原意,今據史載校改。
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換防的部隊,因不同部隊有不同旗號,故部隊換防,所持旗號也隨之變換。
⑾參佐鹹:馬本及唐本皆誤作「秦佐成」,今從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馬本及諸本皆誤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義完全不同。
今據史載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晉文公率兵圍攻原國,預定三天攻下,但屆期未克,晉文公即下令退兵。
這時,偵察人員報告說:「原人準備投降了。」
軍吏也建議不要撤兵。
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家之寶,百姓靠它來保護。
如果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義,用什麼來保護百姓?這樣做是因小而失大。」
於是,退兵三十里,而原國也歸降了。
⒁鵠立:鵠頸長,能遠望,因喻引領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五事」。
【提示】
本篇以《信戰》為題乃取「信義」之意,其要旨是闡述將帥以「信」治軍的重要一性一。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士卒所以能夠捨生忘死地去奮勇殺敵,都是由於平時將帥帶兵以「信」的結果。
這裡所引「信則不欺」乃是《六韜·論將篇》提出的將帥必備的五種條件之一(即「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一愛一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
軍事與戰爭實踐的歷史證明,「信則不欺」,不僅是好的將帥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一,也是將帥治軍所應把握的重要原則。
將帥只有「信則不欺」,即切實做到:行賞罰,講求信用;嚴紀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廣大士卒的擁護,才能使部隊上下一心,一團一結對敵,無往不勝。
本篇所引諸葛亮統兵打仗以信為本的事例,出自《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五事」:魏明帝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大將張郃等部三十餘萬一精一兵,秘密向蜀國劍閣進發,此時蜀相諸葛亮正率兵戍守在祁山,並且正值部隊換防變動之時,將十分之二的蜀兵換下等待返鄉,而留下者僅有八萬人。
從雙方兵力對比看,魏軍三倍於蜀軍。
有鑒於此,諸葛亮身邊參謀人員皆勸亮把換防待歸的部隊暫留一月,以壯大蜀軍力量。
但諸葛亮卻以「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為由,未予採納,且催令其盡快返鄉。
蜀軍將士為諸葛亮以信義為本的可貴一精一神所感動,於是,去者願留一戰,而留者願效死命。
臨戰之日,無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一舉擊敗魏軍,殺死張郃,打退司馬懿。
裴松之在注引之後,對此戰的真實一性一提出質疑,看去雖然不無道理,但綜觀諸葛亮一生統軍作戰乃至治國理民的實踐,「以大信為本」卻是符合其實際和令人傚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交戰時,士卒們踏上萬死一生的戰場,而無後悔畏懼之心的,都是由於將帥平時真誠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們這樣做的。
將帥講求信義以誠待人,那麼,士卒便會報之以盡心用力而無猶豫之意。
所以,打起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
誠如兵法所說:「為將帥者應當具備誠信而不欺詐的思想品格。」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征討蜀國,親自從洛陽來到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左將軍張郃所部及雍、涼二州等一精一兵三十萬人,隱蔽進發,窺向蜀地劍閣。
蜀國丞相諸葛亮當時駐屯在祁山,他把一精一良武器裝備,都用在扼守險要之處,部隊將有十分之二的人換防離去,留在戰場的將士只有八萬人。
正當魏軍開始佈陣之時,恰值蜀軍換防交接過程,諸葛亮的參謀人員都認為敵軍強盛,沒有足夠的兵力是制勝不了對方的,因此紛紛建議把換下來的部隊暫留一月,以便壯大蜀軍聲威。
但諸葛亮卻說:「我統兵打仗,一向以信義為根本,那種「得原失信」的作法,是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
現在,換防該去的士卒已經迅速打點好行裝等待歸期,他們的妻子則引領切盼而逐日計算著丈夫歸來的時間。
因此,目前我們雖然面臨征戰的困難,但恪守信義的原則不可廢棄。」
說完,便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卒盡快啟程返鄉。
於是,該走的都很高興,願意留下參加戰鬥;該留的則鬥志昂揚,決心拚死一戰。
他們互相勉勵說:「諸葛丞相對我們的恩德,我們即使拚上一性一命也報答不完!」到了交戰那天,蜀軍無不拔劍爭先,衝鋒陷陣,以一當十,擊殺了魏將張郃,打退了主帥司馬懿。
蜀軍一戰而獲大勝,這正是諸葛亮以信義為治軍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