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一卷步戰
【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
若遇平易1之道,須用拒馬槍2為方陣,步兵在內。
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
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
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面,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
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方。
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
3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4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5之險。
契丹6每芻牧於營、平7之間,陷新州8,德威復取不克,奔歸幽州9。
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
李嗣源十聞之,約李存審⑾步騎七萬,會於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⒀,循澗而東。
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胡語謂契丹:「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⒁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西樓⒂,滅汝種族。」
因躍馬奮撾,三人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
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
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⒃,人持一枝以成寨。
契丹環寨而過,寨中發萬一弩一齊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
將至幽州,契丹列陣待之。
存審命步兵陣於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存審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大敗,席捲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⒄
【註釋】
1平易:馬本及唐本作「平陽」,但與下篇《騎戰》對照,以「平易」為好,故從王本及汪本。
2拒馬槍: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能移動的障礙物,系以木材做成一人字架,將槍頭穿在橫木上,使槍尖向外,設於要害處,主要用以防禦騎兵突擊,故名拒馬槍。
3「步兵與車騎戰者」以下諸句:語出《六韜·犬韜·戰步第六十》。
但本篇是摘要引證,並非全文。
引文中提到的「行馬」、「蒺藜」
均系古代作戰中使用的防禦工具。
4周德威:五代後唐前身晉的名將,官至節度使。
公元9!」8年在與後梁軍作戰中陣亡。
5榆關:亦稱「渝關」,即今之山海關。
6契丹:中國古族名兼政權名。
7營、平:即營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後者治所在今河北盧龍。
8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9幽州:治薊縣,位於今北京城西南。
十李嗣源:代北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
本名邈佶烈,後為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名李嗣源。
曾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莊宗李存勖在洛陽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乘亂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改名曰亶,成為五代後唐的第二個皇帝。
⑾李存審: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載校改。
李存審,後唐名將,本姓符,晉王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李。
從李存勖破後梁軍,與大將周德威齊名,官至節度使。
⑿易州:治易縣,今屬河北。
⒀大房嶺:今北京市房山縣西北的大房山。
⒁晉王:這裡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領李克用之子。
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後,李克用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晉王。
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龍德三年(公元923年)稱帝,是為莊宗,都洛陽,國號大唐,史稱「後唐」。
⒂西樓: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遼寧巴林左旗之波羅和屯。
⒃鹿角陣:即以形似鹿角的樹枝設置的陣地,以阻擋敵人前進。
⒄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唐書·莊宗本紀第二》,又見《資治通鑒》卷270《後梁紀五·均王貞明三年》。
【提示】
本篇以《步戰》為題,旨在闡述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應當注意把握的指導原則。
它認為,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時,一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無險要地形可資利用,就要使用就便器材設置障礙物。
二要區別不同情況,採取相應有效戰法,諸如對於從一面向我進攻之敵,「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對於四面向我進攻之敵,則應「分兵四出」還擊之;對於敗退之敵,則應奮力追殲之,等等。
這些都體現了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戰法這一重要軍事原則。
五代初期,晉(後唐前身)將周德威,由於恃勇輕敵,不修邊備,而為契丹所乘,喪失榆關之險,被圍困於幽州長達二百多天不得解脫。
後得李嗣源、李存審等援兵救助,擊敗契丹兵,遂解幽州之圍。
綜觀晉兵最後戰勝契丹兵之原因,固然與兵力增強、將士勇敢有直接關係,而晉將李存審在作戰指導上能夠根據敵情、地形實際,採取巧妙戰法,實施靈活用兵,乃是晉軍破敵取勝的主要原因。
他從實際出發,先是「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並「發萬一弩一齊射之」,以阻塞契丹騎兵前進之路;繼則命步兵出敵陣後,以「羸兵曳柴、燃草」而施放煙塵,致使「契丹莫測其多少」,最後乘敵迷惑狐疑之際,揮軍直驅契丹後陣,一舉而敗之,取得了俘斬萬計,解除幽州之圍的輝煌戰績。
【譯文】
大凡以步兵對敵戰車、騎兵作戰時,必須依托丘陵、險隘或林木叢生之地形而戰,才能取得勝利。
倘若遇到開闊無險的地形,必須使用拒馬槍排成方陣,置步兵於陣內,再把騎、步兵分別編為駐隊和戰隊交替戰守。
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
當敵人攻我一面時,我就從兩翼出擊,側襲進攻之敵;敵人攻我兩面時,我就分兵迂迴敵後襲擊之;敵人攻我四面時,我就列成圓陣,分兵四面奮力阻擊之。
敵人如果敗走,我就立即使用騎兵追擊之,而今步兵隨後跟進,這是步兵對敵車騎兵作戰的必勝戰法。
誠如兵法所說:「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必須憑據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製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
《舊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的大將周德威出任盧龍節度使時,由於恃勇輕敵,放鬆邊備,而失陷榆關這一險要關隘。
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於營州與平州之間,並乘隙攻佔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復奪未克,敗歸幽州城。
契丹兵乘勝進圍幽州長達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
晉將李嗣源獲此消息後,便約李存審等將率領步騎兵七萬人會師於易州,準備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
他們從易州北出,越過大房嶺,沿著山澗向東前進。
嗣源與其養子從珂率三千騎兵為先鋒,當進至山口之時,契丹以一萬騎兵攔截在前,晉軍將士驚懼失色;李嗣源率領百名騎兵先行前進,他摘掉護首頭盔,高高揚起馬鞭,用契丹語厲聲指斥敵人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國疆土,晉王命令我率領百萬騎兵,直搗你們西樓老巢,滅掉你們契丹種族!」說完,立即躍馬奮擊,三次衝入敵陣,擊殺一名契丹酋長。
晉軍後續部隊乘勢齊頭並進,契丹兵向後敗退,晉軍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進發。
李存審命令步兵砍伐樹木設置鹿角陣,每人手持一枝結成營寨。
契丹兵繞寨而過時,寨中萬箭齊發,箭矢蓋天遮日,契丹觸箭而死傷的人馬堵塞了道路。
當晉軍即將進至幽州時,契丹部隊又列好陣勢等待之。
存審把步兵部署在敵軍背後,戒令他們不得先動;又令一些老弱殘兵拖著樹枝,點燃柴草前進,頓時煙塵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無法測知晉軍究竟多少。
晉軍乘機擂鼓交戰,李存審急趨敵軍陣後,親率事先部署在那裡的步兵發起突襲,契丹軍被打得大敗,其首領席捲其餘眾從北山口向北逃去。
此戰晉軍俘斬契丹軍以萬計,幽州之圍得以解除。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