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一卷步戰: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一卷步戰

百戰奇略

第一卷步戰

【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

若遇平易1之道,須用拒馬槍2為方陣,步兵在內。

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

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

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面,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

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方。

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4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5之險。

契丹6每芻牧於營、平7之間,陷新州8,德威復取不克,奔歸幽州9。

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

李嗣源十聞之,約李存審⑾步騎七萬,會於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⒀,循澗而東。

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胡語謂契丹:「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⒁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西樓⒂,滅汝種族。」

因躍馬奮撾,三人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

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

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⒃,人持一枝以成寨。

契丹環寨而過,寨中發萬一弩一齊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

將至幽州,契丹列陣待之。

存審命步兵陣於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存審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大敗,席捲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註釋】

1平易:馬本及唐本作「平陽」,但與下篇《騎戰》對照,以「平易」為好,故從王本及汪本。

2拒馬槍: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能移動的障礙物,系以木材做成一人字架,將槍頭穿在橫木上,使槍尖向外,設於要害處,主要用以防禦騎兵突擊,故名拒馬槍。

3「步兵與車騎戰者」以下諸句:語出《六韜·犬韜·戰步第六十》。

但本篇是摘要引證,並非全文。

引文中提到的「行馬」、「蒺藜」

均系古代作戰中使用的防禦工具。

4周德威:五代後唐前身晉的名將,官至節度使。

公元9!」8年在與後梁軍作戰中陣亡。

5榆關:亦稱「渝關」,即今之山海關。

6契丹:中國古族名兼政權名。

7營、平:即營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後者治所在今河北盧龍。

8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9幽州:治薊縣,位於今北京城西南。

十李嗣源:代北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

本名邈佶烈,後為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名李嗣源。

曾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莊宗李存勖在洛陽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乘亂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改名曰亶,成為五代後唐的第二個皇帝。

⑾李存審: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載校改。

李存審,後唐名將,本姓符,晉王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李。

從李存勖破後梁軍,與大將周德威齊名,官至節度使。

⑿易州:治易縣,今屬河北。

⒀大房嶺:今北京市房山縣西北的大房山。

⒁晉王:這裡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領李克用之子。

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後,李克用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晉王。

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龍德三年(公元923年)稱帝,是為莊宗,都洛陽,國號大唐,史稱「後唐」。

⒂西樓: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遼寧巴林左旗之波羅和屯。

⒃鹿角陣:即以形似鹿角的樹枝設置的陣地,以阻擋敵人前進。

⒄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唐書·莊宗本紀第二》,又見《資治通鑒》卷270《後梁紀五·均王貞明三年》。

【提示】

本篇以《步戰》為題,旨在闡述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應當注意把握的指導原則。

它認為,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時,一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無險要地形可資利用,就要使用就便器材設置障礙物。

二要區別不同情況,採取相應有效戰法,諸如對於從一面向我進攻之敵,「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對於四面向我進攻之敵,則應「分兵四出」還擊之;對於敗退之敵,則應奮力追殲之,等等。

這些都體現了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戰法這一重要軍事原則。

五代初期,晉(後唐前身)將周德威,由於恃勇輕敵,不修邊備,而為契丹所乘,喪失榆關之險,被圍困於幽州長達二百多天不得解脫。

後得李嗣源、李存審等援兵救助,擊敗契丹兵,遂解幽州之圍。

綜觀晉兵最後戰勝契丹兵之原因,固然與兵力增強、將士勇敢有直接關係,而晉將李存審在作戰指導上能夠根據敵情、地形實際,採取巧妙戰法,實施靈活用兵,乃是晉軍破敵取勝的主要原因。

他從實際出發,先是「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並「發萬一弩一齊射之」,以阻塞契丹騎兵前進之路;繼則命步兵出敵陣後,以「羸兵曳柴、燃草」而施放煙塵,致使「契丹莫測其多少」,最後乘敵迷惑狐疑之際,揮軍直驅契丹後陣,一舉而敗之,取得了俘斬萬計,解除幽州之圍的輝煌戰績。

【譯文】

大凡以步兵對敵戰車、騎兵作戰時,必須依托丘陵、險隘或林木叢生之地形而戰,才能取得勝利。

倘若遇到開闊無險的地形,必須使用拒馬槍排成方陣,置步兵於陣內,再把騎、步兵分別編為駐隊和戰隊交替戰守。

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

當敵人攻我一面時,我就從兩翼出擊,側襲進攻之敵;敵人攻我兩面時,我就分兵迂迴敵後襲擊之;敵人攻我四面時,我就列成圓陣,分兵四面奮力阻擊之。

敵人如果敗走,我就立即使用騎兵追擊之,而今步兵隨後跟進,這是步兵對敵車騎兵作戰的必勝戰法。

誠如兵法所說:「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必須憑據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製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

《舊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的大將周德威出任盧龍節度使時,由於恃勇輕敵,放鬆邊備,而失陷榆關這一險要關隘。

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於營州與平州之間,並乘隙攻佔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復奪未克,敗歸幽州城。

契丹兵乘勝進圍幽州長達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

晉將李嗣源獲此消息後,便約李存審等將率領步騎兵七萬人會師於易州,準備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

他們從易州北出,越過大房嶺,沿著山澗向東前進。

嗣源與其養子從珂率三千騎兵為先鋒,當進至山口之時,契丹以一萬騎兵攔截在前,晉軍將士驚懼失色;李嗣源率領百名騎兵先行前進,他摘掉護首頭盔,高高揚起馬鞭,用契丹語厲聲指斥敵人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國疆土,晉王命令我率領百萬騎兵,直搗你們西樓老巢,滅掉你們契丹種族!」說完,立即躍馬奮擊,三次衝入敵陣,擊殺一名契丹酋長。

晉軍後續部隊乘勢齊頭並進,契丹兵向後敗退,晉軍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進發。

李存審命令步兵砍伐樹木設置鹿角陣,每人手持一枝結成營寨。

契丹兵繞寨而過時,寨中萬箭齊發,箭矢蓋天遮日,契丹觸箭而死傷的人馬堵塞了道路。

當晉軍即將進至幽州時,契丹部隊又列好陣勢等待之。

存審把步兵部署在敵軍背後,戒令他們不得先動;又令一些老弱殘兵拖著樹枝,點燃柴草前進,頓時煙塵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無法測知晉軍究竟多少。

晉軍乘機擂鼓交戰,李存審急趨敵軍陣後,親率事先部署在那裡的步兵發起突襲,契丹軍被打得大敗,其首領席捲其餘眾從北山口向北逃去。

此戰晉軍俘斬契丹軍以萬計,幽州之圍得以解除。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