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四卷地戰: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四卷地戰

百戰奇略

第四卷地戰

【原文】

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眾,以弱勝強。

所謂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利,勝之半也。

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全勝。

法曰:「天時不如地利。

宋武帝討南燕。

慕容超召群臣議拒晉師。

公孫五樓曰:「晉師勁果,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擊也。

宜據大峴,使不得入。

曠日延時,沮其銳氣。

可徐揀一精一兵二千騎,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別遣段暉率諸州之軍,緣山東下。

腹背擊之,此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較其資儲之外,余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

縱賊入峴,出城迎戰,下策也。

」超曰:「京都富盛,戶口眾多,非可以一時入守。

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

設使芟苗守城,以全一性一命,朕所不能。

〔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一精一騎蹂之,必成擒也。

」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十里而軍,軍壘成,用馬為便宜,出峴逆戰而不勝,猶可退守。

不宜縱敵人峴,自貽窘迫。

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險,終屈於韓信;諸葛瞻不守劍閣之險,卒擒於鄧艾。

臣以天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峴,策之上也。

」超又不從。

而攝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揀士馬,蓄銳以待之。

其夏,晉師已次〔東莞〕,超遣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

俄而,晉師渡峴,慕容超懼,率兵四萬就段暉等於臨朐,戰敗,超奔廣固,數日而拔,燕地悉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全軍必須佔據有利地形條件,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兵力抗擊兵力眾多的敵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隊戰勝力量強大的敵人。

人們通常所說的,知道了敵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隊能夠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勝利的可能一性一隻有一半。

此話也就是說,既知道了敵方情況,又知道了己方情況,但不知道借助於有利地形條件,那麼,也就不能取得全勝的戰果。

誠如兵法所說:「天候氣象雖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條件有利。」

東晉安帝派遣大將劉裕率軍進討南燕。

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晉軍之策,征虜將軍公孫五樓獻計說:「晉軍強勁果斷,利於速戰速決,他們初來鋒銳氣盛,不可以立即迎擊它。

應當據守大峴山險,阻截晉軍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曠日持久的戰法,來消磨晉軍的銳氣。

我們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拔一精一銳騎兵二千人,沿著海邊南下,切斷晉軍的運糧道路;再派左將軍段暉率領大軍,順大峴山東進,從而對晉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這是上策。

命令各地將吏憑險固守,計點軍資倉儲而留足所需物資之外,其餘的一律焚燬,剷除田間禾苗,使敵人來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東西,以堅壁清野的辦法,來等待敵人可能出現的破綻,這是中策。

放縱敵人越過大峴山,我們再出城迎戰,這是下策。」

慕容超聽後說:「我們京都地區繁榮昌盛,人口眾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們遷入城內固守;青苗已佈滿田野,也不可能全都剷除,假如說採用此種鏟苗守城的辦法,可以保全一性一命的話,我也不能同意這樣幹。

我們現在是據有五州地盤的強國,山河環繞而地形險固,戰車萬輛,戰馬萬群,即便讓敵人越過大峴山而進到平原地區,再從容不迫地用一精一銳部隊襲擊它,敵人則必為我們所擒獲。」

尚書令慕容鎮則建議說:「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須是在平原地區每十里處駐紮一支部隊,構築好工事,以便利於使用騎兵為條件,因此,我們應當越出大峴山去迎戰敵人,而一旦迎戰不勝,還可以退守大峴山。

不應當放縱敵人進入大峴山以裡,而給自己造成被動挨打的困難局面。

從前成安君陳餘不堅守井陘之險關,終於被韓信所打敗;諸葛瞻放棄馬閣山險不守,最後為鄧艾所擒殺。

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扼守大峴山以阻截敵人,是諸種對策中最好的對策。」

慕容超聽後還是不予採納,只是命令駐莒、梁父二地的部隊,整修護城牆,選練兵馬,養一精一蓄銳以等待晉軍的到來。

這年夏天,晉軍已進至東莞,慕容超派遣左將軍段暉等率領步騎兵五萬人,進據臨朐。

不久,晉軍順利越過大峴山。

慕容超這時才害怕起來,於是急忙率兵四萬奔赴臨朐與段暉等合兵一處。

晉軍來攻,燕軍一戰大敗,慕容超逃回京都廣固。

數日後,廣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淪陷。

【賞析】

本篇以《地戰》為題,旨在從戰略的高度進一步闡述地理條件與戰爭實踐的關係,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實現「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重要條件。

它認為,戰爭指導者僅僅從兵力對比上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這僅有一半勝利的可能一性一,而只有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同時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條件時,才有取得作戰全勝的把握一性一。

戰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換言之,空間則是戰爭賴以進行的載體。

因此,任何戰爭無一不受地理條件的影響。

本篇再次強調「地利之助」對作戰勝負的重要一性一,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得「地利」者得勝利,失「地利」者遭失敗,這在戰爭的歷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十六國時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動放棄險要地形而終於敗亡於東晉的事實,就是一個失「地利」者遭失敗的典型戰例。

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晉安帝派遣大將劉裕率兵十萬北攻南燕,僅用八個月就滅亡了南燕。

南燕的敗亡,除了政治上的腐敗和內部不一團一結等原因外,在戰略指導上犯了棄險不守、縱敵深入的錯誤,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它從反面說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對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作用,這是戰爭指導者不可疏忽的大問題。

晉軍北進,必經大峴山險要地帶。

據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稱:大峴山位於今山東臨朐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山勢十分險峻,山高七十餘丈,周圍二十里,其上有穆陵關,路狹僅容一車通過,素有「齊南天險」之稱。

顯而易見,這裡無疑是南燕抗禦東晉軍北進的戰略要地。

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能夠傾聽並採納將軍公孫五樓所提建議的上策,以兵扼守大峴山,不僅可以阻止晉軍長驅北進,而且運用持久疲敵的戰法,還有伺機反攻取勝的可能。

但是,慕容超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有險不守,縱敵深入,最後落得個國破一身亡的可悲下場。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