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第三卷知戰
【原文】
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與戰則勝。
知戰地,知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
法曰:「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1
戰國魏與趙攻韓2,韓告急於齊。
齊3用田忌4將而往,直走大梁5。
魏將龐涓6聞之,去韓而歸魏。
孫臏7謂田忌曰:「彼三晉8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9,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十。」
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一精一銳騎兵倍道兼行逐之。
孫臏度其行,暮當至馬陵⑾。
〔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⑿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
於是,齊軍善射者萬一弩一,夾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見舉火即萬一弩一俱發。」
⒀涓果夜至,立木下見白書⒁,乃鑽火燭之⒂。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一弩一俱發,魏軍大亂〔相失〕⒃。
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
⒄
【提示】
本篇以《知戰》為題,取義於「預知」,旨在闡述預先掌握作戰地區和交戰時間的重要一性一。
它認為,在出兵擊敵之前,只有預先掌握交戰地點和時間,才能做到準備充分,防守牢固,調動敵人,戰勝敵人。
古語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見《禮記·中庸》)。
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預先有所計劃和準備,就能立於成功之地;反之,預先沒有計劃和準備,便將廢於無成之地。
從事戰爭實踐活動,同樣不能例外。
歷史的經驗表明,沒有預先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是不可能打敗敵人而贏得戰爭勝利的。
只有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對戰爭賴以進行的作戰地區和交戰時間,進行預先的周密計劃和具體部署,才能獲得戰爭主動權和贏得對敵作戰的勝利。
本篇能夠認識這一點,並且指出:「知戰地,知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
這是很有道理的。
戰國時期的齊魏馬陵之戰,就是齊軍在預知交戰地點和時間的情況下,殲滅魏軍的一個典型戰例。
此役,齊軍所以能夠獲勝,主要原因在於其作戰指導的正確。
齊軍在「直走大梁」,迫使魏軍自韓回撤之後,軍師孫臏根據魏將龐涓一向驕傲輕敵和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減灶示弱、誘敵入伏的作戰方針,把魏軍誘入地形複雜險阻、易於設伏的馬陵道;又根據敵進己退的行程時間,非常一精一確地判斷出魏軍「暮當至馬陵」,進行了設伏的充分準備。
這樣,經過預先的一精一心計劃和周密部署,就使齊軍完全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在預定的地點和時間,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全殲魏軍的伏擊戰。
【譯文】
大凡要出兵討伐敵人,對於交戰的地點,必須預先料知明確;部隊到達戰區之日,也能調動敵人如期到來,這樣對敵交戰就能獲勝。
預先明確交戰地點和交戰時間,那麼,備戰待敵就能充分專注,堅守防禦就能牢固有力。
誠如兵法所說:「能夠預知交戰的地點,預知交戰的時間,那麼,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敵人交戰。」
戰國時期,魏國聯合趙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緊急求援。
齊國派遣田忌為將率軍前往救韓,直趨魏都大梁城。
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撤離韓國而回奔魏國。
齊國軍師孫臏對田忌說:「他們魏國的軍隊,向來自恃強悍勇一猛而輕視齊軍,齊軍被他們稱為膽怯懦弱。
善於用兵的將帥就應利用其驕傲情緒而使之朝著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兵法上說:「以急行軍奔趕一百里去同敵人爭利的,其前軍主將就有遭到損折的危險;以急行軍奔趕五十里去同敵人爭利的,部隊只有半數兵力趕到。」
因此,應使齊軍進入魏境後首先壘築十萬個鍋灶,第二天壘築五萬個鍋灶,第三天壘築三萬個鍋灶。」
田忌採納了孫臏這個建議。
龐涓率軍回國後,追趕齊軍走了三天,非常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懦怯,進入我境才三天,它的士兵就已逃亡過半了。」
於是,他就丟下步兵,率領一精一銳騎兵晝夜兼程地追趕齊軍。
孫臏計算龐涓的行程情況,料定他天黑時候應當進到馬陵。
馬陵的道路狹窄,兩旁多為險崖峭壁,可以埋伏部隊,齊軍刮去一棵大樹的表皮,在其露白之處寫道:「龐涓死此樹下」字樣。
於是,田忌命令齊軍萬名射箭能手,埋伏於道路兩旁砍倒的樹木之下,約定說:「夜裡看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射。」
龐涓於天黑時候追到馬陵,站在那棵樹下,發現樹幹露白之處寫有字跡,便讓人點燃火把照亮寫字處,然而在他還沒有讀完這些字的時候,齊軍萬箭驟然齊發,魏軍頓時亂作一一團一,彼此失去聯繫。
此時的龐涓知道自己已經智力窮盡,失敗已成定局,就自一殺身亡了。
【註釋】
1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2魏與趙攻韓:此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
韓向齊求救,齊派將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往救,這便是齊魏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
3齊:馬本及唐本皆脫,今從王本及汪本。
4田忌:又作「田期」或「田思期」。
戰國初齊國名將。
曾率軍先後於桂陵(位於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大敗魏軍。
後因與齊相鄒忌不睦,被誣告而一度去齊投楚,楚封之於江南。
5大梁:魏國都城,位於今河南開封西北。
6龐涓:戰國魏將。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率軍進圍趙都邯鄲;次年,齊將田忌採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謀,大破龐涓軍於桂陵。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龐涓率軍攻韓,又為孫臏「減灶設伏」之謀所敗,於馬陵自一殺而死。
7孫臏: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
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兵聖孫武的後裔。
曾與龐涓同學兵法於鬼谷子。
後龐涓出任魏將,因忌孫臏才能過己,將其騙至魏國,處以臏刑(即剜去膝蓋骨),故稱孫臏。
後經齊國使者淳於髡秘密救回,齊威王任他為軍師。
他設謀先後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
著有《孫臏兵法》傳世。
8三晉:春秋末期,晉國之卿韓、趙、魏三家分晉,成為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故史稱此三家為「三晉」。
這裡是指魏、趙兩國。
9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但因詞句有變化,故含義與孫子原文不盡相同。
《孫子兵法》原文是:「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罷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軍將,其法半至。」
蹶(jué),損折。
十三萬灶:馬本及唐本皆作「二萬灶」,不符史載。
今從王本及汪本。
⑾馬陵:地名。
其地理位置有二說:一說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十五里的馬陵集。
⑿大木:史載原作「大樹」,《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援引時改「樹」為「木」。
其下文「龐涓死此樹下」之「樹」未改,若從《百戰奇法》全書避諱規律看,此似屬漏諱。
⒀期曰:「暮見火舉即萬一弩一俱發」:馬本及唐本皆脫,今從王本。
期,約定。
⒁涓果夜至,立木下見白書:馬本及唐本皆作「涓追至,見白書」,與史載原義不盡同,故從王本。
⒂燭之:照亮樹上的字。
燭,這裡作動詞,謂照亮。
⒃相失:謂相互失掉聯繫。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