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四卷斥戰:凡行兵之法,斥候為先。平易用騎,險阻用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四卷斥戰

百戰奇略

第四卷斥戰

【原文】

凡行兵之法,斥候為先。

平易用騎,險阻用步。

每五人為一甲,人持一白旗,遠則軍行前後左右,接續候望。

若見賊兵,以次轉近,告白主將,令眾預為之備。

法曰:「以虞待不虞者勝。

漢宣帝時,先零諸羌叛,犯邊塞,攻城邑,殺長吏。

時後將軍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逾於老臣者。

」上遣問焉,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

兵難預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滅亡不久,願陛下屬之老臣,勿以為憂。

」上笑曰:「諾。

」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

即夜遣三校銜枚先渡,渡輒營陣。

會明,遂以次盡渡。

羌數十百騎來,出入軍傍。

充國曰:「吾士馬新至睏倦,不可馳逐。

此皆驍騎難制,又恐為其誘兵也。

擊羌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

」令軍中勿擊。

遣騎候望四望峽中,無羌。

夜半兵至落都,召諸校、司馬,謂曰:「吾知羌戎不能為矣。

使彼發數千人守杜四望峽中,兵眾豈得入來!」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一愛一士卒,先計而後戰。

遂平先零。

【譯文】

大凡行軍作戰的法則,是以偵察敵情為先務。

平坦開闊地域使用騎兵偵察、險要狹隘地域使用步兵偵察。

每五個偵察人員編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遠離大軍而對前後左右方向實施連續偵察。

如果發現敵人,就由遠及近地轉遞消息,報告給部隊主將,然後再下令部隊預先做好應敵準備。

誠如兵法所說:「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夠取得勝利。」

西漢宣帝時期,先零羌(脅迫罕、幵)等部發動叛亂,進犯邊塞,攻打城鎮,殺害官吏。

此時的後將軍趙充國已經七十多歲了,宣帝認為他年紀老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問他,誰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亂時,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能超過我的人啦。」

宣帝所遣使者又問:「將軍估計一下羌兵現在的情況怎樣,我們應當派多少兵去?」

趙充國回答說:「百聞不如親眼一見。

戰爭的態勢是難以在遠離前線的地方估計的,我願意立即飛馳趕到金城前線,據實地以繪製軍事地圖,依敵情而擬定攻討方略,一併上報陛下。

然而,先零羌是個小部族,它違背天意而發動叛亂,其滅亡之日不會太久。

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務交給我,請不要為此事而擔憂。」

宣帝聽後笑著說:「好!」趙充國到了金城,等到集結了萬名騎兵以後,便打算渡過黃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擊,因此就於夜間派遣三校部隊悄悄首先渡過黃河,渡河之後立即安營佈陣。

等到天明時候,漢軍依次全部渡過了黃河。

他們發現有幾百羌族騎兵出入於漢軍附近。

趙充國對將士說:「我們的人馬剛到,因疲乏不能出擊驅趕羌兵。

這些羌兵都是一下難以戰勝的驍勇騎兵,且又怕他們是引人上鉤的誘兵。

打擊敵人是以全殲有生力量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貪圖的。」

於是,他下令漢軍不得隨意出擊。

其後,趙充國派遣騎兵到四望狹進行偵察,沒有發現敵兵,於是乘夜率軍進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揮官,說:「現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會用兵的。

假使他們派出數千兵扼守四望狹,我們的部隊還怎麼能進得來呢!」趙充國用兵打仗的特點是,往往把派員到遠處偵察敵情作為重要任務,行軍時必定做好戰鬥準備,駐紮時必定構築堅固營壘。

尤其可貴的是,他能做到慎重戰事,一愛一護一士卒,先搞好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

因此,他能順利平定了先零羌的叛亂。

【賞析】

本篇以《斥戰》為題,旨在闡述作戰中實施敵情偵察的重要一性一。

它認為,只有通過偵察摸清敵人的實際情況,才能使自己預有準備,從而確保作戰的勝利。

本篇引自《孫子兵法·謀攻篇》的「以虐一待不虞者勝」,虞,準備,防範;全句意思是: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取得勝利。

歷史的經驗告訴人們,戰爭的準備是以偵察和掌握敵情實際為根本前提的,而戰爭的準備工作,不僅在於戰前要通過偵察摸清敵情,並據此進行周密的戰略謀劃,而且還要在戰爭實施過程中,繼續運用偵察手段,隨時瞭解和掌握敵情一動一態,採取相應對策,做好應急準備。

只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年)春,居於今青海境內的西羌先零部脅迫罕、幵等部舉兵反漢,嚴重危及漢朝河西諸郡的安全。

後將軍趙充國奉命率軍在平息先零羌貴族謀叛的鬥爭中,所以能夠不費多大代價而取得勝利,得益於他對偵察工作的高度重視,乃是其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率兵到達前線後,並不急於出戰,而是通過深入細緻的敵情偵察,摸清了先零是發動這場叛亂的主謀,而罕、幵則是在被脅迫的情況下參與叛亂的;他們之間既相聯合,又有矛盾。

據此,趙充國採取了以先零為軍事打擊重點、以罕、幵為政治招降對象的戰略方針。

其後,恰是在這一軍政並舉的正確方針的指導下,趙充國抓住有利時機,集中兵力一舉擊破先零,罕、幵則在政治招撫下不戰而降,從而贏得了平叛鬥爭的完全勝利。

這裡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老將趙充國不僅用兵持重,先計而後戰,而且結合實踐經驗,首次明確提出「擊虜以殄滅為期」的打殲滅戰的指導原則,這是非常可貴的。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