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四卷先戰:凡與敵戰,若敵人初來,陣勢未定,行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四卷先戰

百戰奇略

第四卷先戰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初來,陣勢未定,行陣未整,先以兵急擊之,則勝。

法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春秋,宋襄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一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請擊之。

」公弗許。

既濟,未成列,子魚復請,公又不許。

及成列而戰,宋師敗績。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剛剛來到,其陣腳還沒有立穩,隊形未來得及整頓,應當先機出兵急速進擊它,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先發制人,有致敵喪魂破膽的作用。」

春秋時期,宋襄公率兵與楚國軍隊交戰於泓水之域。

宋軍已經擺好陣勢,但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

這時,司馬一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楚軍眾多,我軍寡少,應當乘其還未全部渡河之時,請君王下令急速攻擊它。」

宋襄公沒有同意。

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泓水但尚未擺好戰鬥隊列之時,子魚再次請求宋襄公下令部隊攻擊它,宋襄公又沒有同意。

直到楚軍擺好隊列,宋襄公才指揮部隊與其交戰,結果遭到慘敗。

【賞析】

本篇以《先戰》為題,旨在闡述運用「先發制人」作戰原則的條件及其作用問題。

它認為,在與敵人作戰中,對於立足未穩的來犯之敵,應當採取「先發制人」,打敵措手不及。

這樣,可以迅速瓦解敵人鬥志,奪取作戰勝利。

這裡引自《左傳》的「先人有奪人之心」一語,其主旨在於論斷「先發制人」原則在戰役戰鬥上的重要作用問題。

戰爭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具備先發制人的條件下,敢於先敵發動攻擊,就能迅速取得作戰勝利;不敢先敵發動攻擊,將會貽誤戰機而可能導致作戰的失敗。

春秋初期,宋襄公敗於楚軍的泓水之戰,就是一個在具備先發制人的條件下,不敢先敵發動攻擊而最終導致失敗的典型戰例。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爭奪霸主地位而交戰於泓水之域。

從當時雙方兵力對比的情況看,宋軍雖處於己寡敵眾的不利態勢,但從雙方所處的地理條件來看,宋軍則有泓水這道「天險」可以憑恃。

在此形勢下,宋軍只有憑據泓水之險,採用靈活巧妙的戰法,給來犯的楚軍以出其不意地攻擊,才有取得勝利的可能一性一。

可是,根本不懂戰爭規律和作戰指導藝術的宋襄公,竟以所謂古之君子「不以阻隘」(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下同。

此句意謂不憑據險要地形攔擊敵人。

)、「不鼓不成列」(意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勢的敵軍)等辭為由,拒絕了司馬一子魚多次提出的先機制敵的正確建議,接連喪失攻擊楚軍的有利戰機,而導致宋軍失敗,他本人也中箭受傷,不久而死去,成為戰爭史上遺笑千古的一大蠢事。

從此,這個曾一度成為霸主的宋國便永遠一蹶不振了。

宋軍的失敗,固然有其國內的深刻原因,然而,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一毛一澤一東語)及其作戰上的瞎指揮,卻是造成宋軍泓水之戰慘敗的主要而直接的原因。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