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五卷安戰:凡敵人遠來氣銳,利於速戰;我深溝高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戰奇略》第五卷安戰

百戰奇略

第五卷安戰

【原文】

凡敵人遠來氣銳,利於速戰;我深溝高壘,安守勿應,以待其敝。

若彼以事撓我求戰,亦不可動。

法曰:「安則靜。

三國,蜀將諸葛亮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渭水之南。

魏遣大將司馬懿拒之,諸將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

」遂率軍而濟,背水為壘。

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

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亮果上五丈原。

會有長星墜亮之壘,懿知其必敗。

時魏王以亮率軍遠入,利在急戰,每命懿持重,以俟其變。

亮數挑戰,懿不出,因遺懿以巾幗婦人之飾。

懿終不出。

懿弟子孚書問軍事,懿復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持兵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

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

懿以歸師不之迫,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經日,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食甚眾。

懿審其必死,曰:「天才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

懿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食,今皆棄之,豈有人損其五臟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關中多蒺藜,懿使軍士三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履前行,蒺藜著履,然後馬步俱進。

追到赤岸,乃知亮已死。

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譯文】

大凡敵人從遠道而來且士氣銳盛,是以採取速戰速決為有利;對於這種進攻之敵,我軍應當憑恃深溝高壘,實施固守防禦而不急於出兵應戰,以等待敵人疲憊不堪之隙。

倘若敵人製造事端來挑一動我出戰,也不可為其陰謀所擾而隨意出動。

誠如兵法所說:「實施堅守防禦的部隊,應像木石置於平地那樣靜止不動。」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從斜谷出兵進攻魏國,而紮營於渭水之南。

魏國派遣大將司馬懿率兵進行抵抗,其部將都主張部隊前往渭水之北設陣以等待諸葛亮軍,司馬懿卻說:「百姓和軍資都在渭水之南,這裡是必爭不棄之地。」

於是督率魏軍渡過渭水,且背靠渭水而紮營佈陣。

司馬懿因此而對部將說:「諸葛亮如果是個有勇氣的人,當會北出武功,依托山地而向東擴展。

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話,我軍就平安無事了。」

此時恰值一顆流星隕落於諸葛亮營壘的方向,司馬懿據此推知諸葛亮一定要失敗。

是時,魏明帝根據諸葛亮率軍遠道而來利於速戰的情況,一再命令司馬懿要慎重戰事,以等待蜀軍內部的變化。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都不應戰。

諸葛亮為此又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用的頭巾和髮飾,(企圖以此激怒他出戰),但司馬懿始終堅守壁壘而不為其所動。

司馬懿之弟司馬孚寫信詢問戰事情況,司馬懿回信說:「諸葛亮志向遠大但不善於選擇時機,多於謀劃但缺少決斷,喜好用兵但不懂權變。

因此,他雖然擁有十萬大軍,但卻落入我的謀劃之中,打敗他是必定無疑的了。」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不戰一百多天後,趕上諸葛亮病死於軍中,蜀軍將領燒掉營壘而逃走,當地百姓跑來報告消息,司馬懿便親自率兵隨後追趕。

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見魏軍追來,便調轉旗幟、擂動戰鼓,擺出一副反擊魏軍的樣子。

司馬懿認為對於撤退回歸本國的敵軍,不能過分一逼一迫它,於是楊儀才得以率領蜀軍結陣有序地退走了,過了一天,司馬懿率軍進至蜀軍駐過的營地,觀察諸葛亮留下的各種遺跡,搜繳到蜀軍的作戰地圖、軍事文書和很多糧食。

司馬懿據此而斷定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部將辛毗以為諸葛亮究竟死活還不清楚,但司馬懿卻非常肯定地說:「軍事家們所最重視的,便是作戰文書、軍事密計和兵馬糧草,而今蜀軍竟把這些重要東西都丟棄在這裡。

難道能有已損壞了五臟六腑還可以存活的人嗎?我們現在應當趕快追擊他們。」

關中地區生長很多蒺藜,為便於部隊途經此地而能順利前進,司馬懿使令二千士兵都腳穿平底軟木鞋走在前邊,讓帶刺的蒺藜都紮在士兵的軟木鞋底上,使步騎兵大隊得以隨後順利跟進。

魏軍追到赤岸地界時,才知道諸葛亮確實死了。

當時,老百姓編了句諺語,說:「死的諸葛亮嚇跑了活的司馬懿。」

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道:「這是由於我只能預料活諸葛亮的行一事,而不能預料他死後行一事的緣故啊!」

【賞析】

本篇以《安戰》為題,取義於「固守不動」,其要旨是闡述防禦作戰如何固守待敵的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對於遠來氣銳而又急欲決戰的進攻之敵,只有採取「安守勿應,以待其敝」的方針,才能最後戰勝敵人。

戰爭實踐的經驗表明,面對強敵進攻,在自己尚不具體速戰取勝條件的時候,採取「安守勿應,以待其敝」的防禦作戰方針,無疑是穩妥而正確的決策。

因為,對於來勢兇猛而又急欲決戰的強敵,只有避敵之銳不與其交鋒,才能保存自己實力;只有憑壘固守待敵,才能消耗和疲憊敵人,為最後殲滅敵人創造有利條件。

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挫敗蜀相諸葛亮進攻的渭南之戰,便是較好地體現「安守匆應,以待其數」作戰方針的突出一例。

魏明帝青龍二年(蜀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蜀相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北出斜谷進攻曹魏,企圖與魏軍決戰於渭南。

但魏軍統帥司馬懿針對諸葛亮急欲決戰的企圖,採取了避敵鋒銳、固守待敵的作戰方針。

他背渭水為陣,依靠當地雄厚的人力、物力,進行持久堅守,頓挫蜀軍進攻銳氣,迫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屯於五丈原狹小地區。

在其後雙方相持不戰的一百多天裡,儘管諸葛亮屢次挑戰,甚至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以此來羞辱和激怒其出戰,但司馬懿識破其用心而始終堅持按兵不動的方針。

致使蜀軍空耗國力,一無所獲,最後在諸葛亮病亡於軍中的情況下,不得不罷攻撤退。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戰奇略
第一卷計戰第一卷謀戰第一卷間戰第一卷選戰第一卷步戰第一卷騎戰第一卷舟戰第一卷車戰第一卷信戰第二卷教戰第二卷眾戰第二卷寡戰第二卷愛戰第二卷威戰第二卷賞戰第二卷罰戰第二卷主戰第二卷客戰第二卷強戰第二卷弱戰第三卷驕戰第三卷交戰第三卷形戰第三卷勢戰第三卷晝戰第三卷夜戰第三卷備戰第三卷糧戰第三卷導戰第三卷知戰第四卷斥戰第四卷澤戰第四卷爭戰第四卷地戰第四卷山戰第四卷谷戰第四卷攻戰第四卷守戰第四卷先戰第四卷後戰第五卷奇戰第五卷正戰第五卷虛戰第五卷實戰第五卷輕戰第五卷重戰第五卷利戰第五卷害戰第五卷安戰第五卷危戰第六卷生戰第六卷死戰第六卷饑戰第六卷飽戰第六卷勞戰第六卷佚戰第六卷勝戰第六卷敗戰第六卷進戰第六卷退戰第七卷挑戰第七卷致戰第七卷遠戰第七卷近戰第七卷水戰第七卷火戰第七卷緩戰第七卷速戰第七卷整戰第七卷亂戰第八卷分戰第八卷合戰第八卷怒戰第八卷氣戰第八卷逐戰第八卷歸戰第八卷不戰第八卷必戰第八卷避戰第八卷圍戰第九卷聲戰第九卷和戰第九卷受戰第九卷降戰第九卷天戰第九卷人戰第九卷難戰第九卷易戰第九卷餌戰第九卷離戰第十卷疑戰第十卷窮戰第十卷風戰第十卷雪戰第十卷養戰第十卷畏戰第十卷書戰第十卷變戰第十卷好戰第十卷忘戰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