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49 治國平天下: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49 治國平天下

道德經解讀

49 治國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輟。

善建者:善於建功立業的人。

拔:超出、高出。

「善建者不拔」,是說一個善於建功立業的人必定從自我修養開始,決不會好高騖遠,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於抱樸的人。

脫:脫離。

抱樸以德,樸是德的化身,守德才能守樸。

「善抱者不脫」,是說一個善於抱樸的人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決不可脫離社會,脫離人民,做自我超脫。

祭祀:懷念、祭奠。

輟:停止、終止。

「子孫祭祀不輟」,是說一個不脫離社會並有功於人民的人,人民會永遠懷念他,子孫後代會永遠紀念他。

這一節旨在說明人與社會的關係。

每一個人都是屬於社會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出世思想於社會無補,也不能體現人生價值。

為了自我超脫而不婚不嫁,出家無家,既不合乎十陰十陽十之道也不利於人類的繁衍生息。

只有置自身修養於社會洪流之中,與社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子孫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透過修身的印證,他的思想才會純真;把修身之道推及一家,他的品德就會在一家之中保留下來;把修身之道推廣到一鄉,他的品德就會在一鄉中成長;把修身之道推廣到一國,他的品德就會在一國中獲得豐收;把修身之道推廣到整個天下,他的品德就會普及整個天下。

承上節,說明欲建功於天下者,必須以道德化天下;以道德化天下,必須從我做起。

這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儒家並不真正懂得修身之道,孟子雖然有一定的養生功夫,但其境界畢竟是低層次的,遠遠不能和徹悟大道的老子相比。

因此,儒家只能推行「家國同構」的治國思想以及仁、義、禮、忠、孝等倫理觀念,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家長制為核心的封建等級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導觀念就成為歷史必然。

道家則是「身國同構」思想,其生命哲學是追求心靈的無限自十由,政治哲學則是追求人人平等自十由。

「身國同構」和「家國同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造就的必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

有且只有「身國同構」的哲學思想,才能指導人類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實現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所以,觀一身之德,可知治身之道;觀一家之德,可知治家之道;觀一鄉之德,可知治鄉之道;觀一國之德,可知治國之道;觀天下之德,可知治天下之道。

我為什麼知道天下是這樣(有道或無道)的呢?就是以德為標準來衡量的。

值得一提的是,衡量社會的道德水平,不能僅從語言、行為上來衡量,也不能僅從社會的繁榮程度上來衡量,還應從社會成員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十精十神、心理等方面去衡量。

因為修身悟道首先是從強身健體、端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十精十神面貌開始的。

完善的治國之法來源於治身之德,治身之道和治國之道是相輔相成的。

本章是老子的身國同構思想。

哲學的世界化首先是哲學的自我化,凡是善於建功立德的人,必須以人為本,從修養自身做起。

治身之道、處世之道、治國之道是統一的,而正確的處世之道、治國之道必須通過治身之道來體悟。

欲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能憑口頭說教,而是要從推廣道德功開始,由點到面,由近及遠,逐漸普及。

一旦人人功成德就,天下也就太平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