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61  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61  三寶

道德經解讀

61  三寶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聖人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寶。

此三寶,皆體道而得,為人生之至寶,當終生持而不失。

慈,即仁慈。

十愛十人之心,惻隱之心,皆慈之德。

儉,即節約。

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自我而不放縱十欲十望,順乎道義而有所節制,乃儉之德。

不敢為天下先,即以禮為德。

守靜謙下,進退有節,不鋒芒畢露,不以自我為主宰,乃禮之德。

老子三寶,實為儒家仁、義、禮三德,只是道家三寶是順其自然合乎客觀規律的。

儒家三寶雖不乏客觀成分,但是卻有著太多的主觀規定十性十。

通觀下文,老子是從用兵的角度來論述三寶的。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慈,可以使士兵勇十猛;儉,必然兵足將廣;不敢為天下先,則因禮賢下士,懂得用兵之道而成為軍隊的首長。

慈是強調仁十愛十之心,知十愛十則知恨,十愛十得真切則恨得深切,恨深則勇往直前。

儉是強調用兵須小心謹慎,恪守道義,切莫乘一時之勇,以犧牲為代價,懂得十愛十兵才懂得用兵。

不敢為天下先則強調在關鍵時刻應以守為攻,以退為進。

倘若「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乃兵家之大忌,完全違背了作戰規律,必敗無疑。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仁慈之心指導戰爭,不以犧牲為代價,始終保持優勢兵力,這樣一來,戰則勝,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不是說上天可以伸出救援之手,而是說仁慈之德合乎天地之道,合道則勝,違道則敗。

堅守仁慈之德,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不武」、「不怒」,是慈德,不以感情用事。

三國時許褚赤膊上陣遭箭穿,就是武、怒的結局。

「不與」,是儉德,為勝敵的必要條件。

「為之下」,是「不敢為天下先」,為謙下、守靜之德。

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是用兵策略,可以確保慈、儉之德不失。

「不爭之德」,是克制而不盲動,不爭一時之勇。

不爭則守,守則敵動我靜,動則必耗其力,我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又以強大的兵力作後盾,自然可以取勝。

這是最符合天地創始的規律的。

配:相復合。

古:天地之始。

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言:格言。

為主:舉兵伐人,處於攻勢。

為客:以靜制動,處於守勢。

進寸:前進一寸。

退尺:後退一尺。

十十交十十戰的關鍵時刻,前進「一寸」則全軍覆沒,後退「一尺」則海闊天空。

凡用兵十十交十十戰,有進有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進則「不武」、「不怒」,只為取得戰果;退則審時度勢,是為保存優勢兵力,決不作無謂的犧牲。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三寶」之一「不敢為天下先」具體的運用。

「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是用兵的具體指導思想。

「行不行」,是我靜敵動,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攘無臂」,是說不要陷入敵人的包圍圈。

臂:以臂環抱。

「執無兵」,是說要有無兵的十精十神境界。

「扔無敵」,是強調拋棄輕敵意識。

無敵,即輕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輕敵思想是用兵的最大禍患。

輕敵必驕,驕兵必敗,敗則喪我「三寶」。

所以,兩軍相抗,兵力相當,有哀憫之心的一方取勝。

哀者:以「三寶」為德的一方。

本章是老子的用兵之道。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是用兵者最根本的指導思想。

以「三寶」為指導思想的是仁義之師、正義之師。

自古正義戰勝邪惡,以爭、貪為目的的侵略戰爭必然以失敗而告終。

附:河上公、王弼本以「善為士者不武」以上為一章,至「是為配天古之極」為二章,「用兵有言」以下為第三章。

此從魏源本。

魏源:「章首我有三寶,章末幾喪我寶,首尾相應,詞旨顯然。」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