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03 無為之治: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03 無為之治

道德經解讀

03 無為之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尚賢:標榜賢良,崇尚有為。

「尚賢」是專制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徵,其實質就是「賢人政治」。

賢人政治就是與「法治」相對立的「人治」。

在專制社會裡,賢與不賢,是以統治者的利益標準來衡量的,符合統治者利益需求的,樹為賢人,可得高官厚祿,從而名利雙收。

尚賢的結果,是使人們在權力的誘十惑下爭做表面文章。

因此,賢多是假賢。

有道之世,尚法不尚賢,法律高於一切。

只有在法制社會,才有不爭名、不爭利、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真賢湧現。

難得之貨:憑借正常手段從正常渠道難以得到的東西,凡指錢財。

有之則貴,無之則賤,致使人的欲十望膨十脹而成為盜賊。

見可欲:見,通「現」,呈現、炫耀的意思;可欲:可以使欲十望膨十脹的東西,指美色。

欲可抑不可縱,統治者不炫耀美色,人們不因此而迷亂心十性十。

心十性十不亂,則身心健康,社會安定。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聖人之治,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虛其心,即正心,是修練道德功的首要條件。

練功時,要平心靜氣,忘懷名利得失,掃除心中的一切私心雜念。

心虛則氣聚,氣聚則神凝,神凝則樸生。

虛其心不是讓心空著,無所事事,無所適從,而是積極主動地打掃出潔淨的家園,接納那至誠不移、至高無上的心靈。

她是轉變人們的觀念,實現返樸歸真的必要條件,是人的能動作用的具體體現。

當今社會,人們不是「虛其心」,而是「實其心」,權力、金錢、美色充滿心田,終日心事重重,勞苦愁煩。

一虛一實,則聖凡有別。

虛其心是道家的人生法則。

基督教則不同,它的人生法則是「十十交十十托」,就是把自我一切十十交十十托給上帝,讓上帝來主宰自己的命運,因而是唯心的、消極的、被動的。

佛教的人生法則則是「放下」。

佛教認為,人生來是苦的,一切改變現實的努力都是枉然,只有持齋念佛,來世才能進入極樂世界。

這種放下一切,寄人生希望於來世的思想觀念無疑是消極的、悲觀的。

——這是宗教化了的佛家思想。

本來,佛家的「放下」同於道家的「虛其心」。

佛家認為,現象世界的一切是虛幻不實的,只有放下對表面現象的執著,才能明心見十性十,覺悟人生,修得六神通。

虛心、十十交十十托、放下,雖然都含有順其自然、不執著於自我的意思,但因其世界觀不同方法論就不一樣。

實其腹:正念既來,則心平氣和,此時,十精十神內守,外欲不生,身心放鬆,呼吸自然。

以後天之氣,煉液化十精十,煉十精十化氣,煉氣化神,待到十精十足、氣滿、神全,則小腹如孕婦一般,這才是真正的「實其腹」。

彌勒佛的海肚,不是吃出來的,那是修煉有成的象徵。

當今社會,人們追求的不是十精十足、氣滿、神全,而是山珍海味,美酒佳餚。

兩種不同的追求,必然造就兩種不同的命運。

弱其志:削弱自我主觀意志,一切順其自然。

只有淡化主觀意志,進入忘我的十精十神境界,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心靈的作用,保持身十體的十陰十陽十平衡。

同樣,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未體道之人,總是個人英雄主義佔上風,缺乏法治觀念。

然而自我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只有遵循客觀規律,以法治國,才能取得無所不為的業績。

人類歷史表明,是歷史造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創造了歷史。

信奉個人英雄主義就是「有為」。

強其骨: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十精十、主骨。

骨骼的強弱,是由十精十氣決定的。

人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莫不與十精十氣的盛衰有關。

所以,道德功是以固十精十養氣為第一要義。

十精十氣充盈,骨骼必健。

骨骼強健,則肌肉豐滿,而骨強體健,是開啟十精十神天堂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常使民無知無慾:這並非是聖人的愚民政策,而是體道的根本措施和開發潛在智慧、修養自我品德的最佳方式。

「無知無慾」,是十精十神已經進入道境,處於直覺思維狀態,此時此刻,大腦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自我外在表現卻是「無知無慾」的平靜狀態。

「常使民無知無慾」,就是使民「常回家看看」,自我十精十神祇有經常沐浴在美妙的心靈家園裡,才能認識自己,從而陶冶情十操十,昇華自我。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是說,能夠經常進入「無知無慾」狀態的人,都已經具備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功能,那些局限於自我,平時善於投機取巧、玩十弄心計、耍小聰明的「智者」,在他們面前,如同小巫見大巫,自然不敢十胡十作非為;有道者「無知無慾」,方有大智大慧,這自然會啟示並促使那些「智者」自覺自願地從「敢為」轉向「不敢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

只有清靜「無為」,才能取得無所不治的成果。

自我「無為」,樸「無不治」;統治者「無為」,法「無不治」。

治身之道,在於樸治;治國之道,在於法治。

本章的主題是「為無為,則無不治」。

體現了老子關於有為、無為的辯證思想。

崇尚人治的統治者「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誘之以權力、金錢、美色,致使天下人爭權、圖利、貪慾,結果是社會混亂,天下紛爭。

只有施行無為之治,才能實現天下大治。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