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05 眾生平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05 眾生平等

道德經解讀

05 眾生平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古人用谷草紮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靈的狗。

芻狗雖結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卻視其有魂靈而裝飾打扮並侍奉它們,以求福於天地神靈。

待大禮已畢,芻狗的魂靈升入天堂,它也就還原為紙草了,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踐踏。

聖人以百姓為芻狗,實質上是視百姓若神靈,從而敬重他們,保護他們,服務於他們,目的是為了國泰民安。

倘若有人靈魂喪失,做出有害於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會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棄,下場如同喪失了靈魂的芻狗。

萬物雖為天地所生,但無一物為天地所偏十愛十。

天地統治萬物利用的是至誠不移的自然規律,萬物的生長發育,只能遵循這一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嚴懲。

聖人傚法天地,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

聖人是由人民推舉產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執行者和捍衛者。

在聖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觀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觀念。

有了「仁」的觀念,就會以自我為中心,用權力代替法律,這樣一來,法律就會失去威嚴,社會就會滋生罪惡,百姓就要遭殃,這才是統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

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

天地至仁,用至誠不移的自然法則來體現;聖人至仁,用完善的社會法律來體現。

另外,「天地不仁」是萬物平等的思想,「聖人不仁」則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橐籥:用手十操十作的鼓風工具,即風箱。

天地之間,風霜雨雪,電閃雷鳴,皆為天地二氣激發滌蕩所致,萬物生生不息,無不依賴此氣。

如果把天地比作一個大風箱,那麼人十體就是一個小風箱。

風箱的作用在於使爐火更旺。

如果用風箱的原理來治身,則生命會更富有激十情,生命力會更強。

具體要求是「虛」和「守中」,反對「躁動」和「多言」。

虛,貴在心意不動,目的在於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不屈」。

虛並非形不動,而是反對躁動,躁動則「火」滅。

多言,喻鼓風的次數。

「多言數窮」,是就鼓風的速度和風箱的效果而言,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不如守中」,是說既要發揮風箱的作用,又要始終把握火候,當武則武,當文則文,「無過而無不及」,以「不屈」、不「出」、不「窮」為度。

就治國而言,這一節要求統治者要虛懷若谷,不可妄言妄動,炫耀自我威風,應始終把握法律這一火候,以至公之治實現至仁之德。

谷神不死,是謂玄十牝十。

玄十牝十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道中真氣不脫,才能成為化生大道的母體。

化生大道母體的門戶,就是天根和地根。

任其真息往來,纏纏十綿綿,若有若無,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於使「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夠孕育真樸,全賴此火候。

玄:道體。

天地根:天根和地根。

綿綿若存:天地相接,二氣相十十交十十,纏纏十綿綿,不要過於執著。

「用之不勤」:強調應有所克制,不可十操十之過急。

就治國而言,這一節是強調十精十神的溝通作用。

只要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人間盛世自然來臨。

本章是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而人人平等要靠完善的法律來體現。

治理國家決不能憑借統治者的自我主觀意志去任意發揮,必須「以百姓之心為心」,逐步完善法律法規。

只有用牢固的法治觀念取代統治者的自我「有為」思想,社會才能持久穩定,國家才能健康發展。

這就是統治者的「不仁」之仁。

附:本章河上公、王弼本分為二章,「不如守中」以上為一章,以下為一章。

魏源本合為一章。

這裡,前句說「不如守中」,後面則說明了為何「不如守中」。

「守中」即是守「谷神」,「谷神」是化生「玄」的母體,否則,玄不會出現。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