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36 有無相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36 有無相生

道德經解讀

36 有無相生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道生一」,一是道的載體,而樸是道德的體現。

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標誌就是返樸歸真,所以,「得一」也就是得樸。

天得一以清:天,在上,比喻大腦。

大腦得樸則斷事清明。

地得一以寧:地,處下,比喻身十體。

身十體得樸則健康安寧。

神得一以靈:神,人的十精十神。

人的十精十神得樸則斷事靈驗。

谷得一以盈:谷,人十體的氣血脈絡。

血脈得樸則十精十氣充盈。

十精十氣是樸的物質基礎。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比喻人十體所有的細胞。

人十體細胞得樸則自然健康繁殖。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侯王,比喻自我。

貞,忠於自己所遵守的行為準則。

自我得樸則可以確立合乎道的處世法則。

其致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致之:推而言之,即由治身之道推廣到治國之道。

推而言之:統治階級(天)不憑借樸治,使政治清明,國家將恐分裂;百姓(地)不憑借樸治使社會安寧,國家將恐引發動盪;人們的十精十神不憑借樸治得以慰藉,恐將產生信仰危機;山川河流不憑借樸治獲得充盈,水利資源恐將枯竭;萬物不憑借樸治來保護,恐將毀滅;侯王不以樸治國,反而自視高貴,其統治地位恐將被推翻。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車無車。

孤:孤兒。

寡:寡十婦。

穀:糧食作物。

不穀,是指百姓沒有糧食、遭受饑荒,多因統治者不道造成。

統治者以此作為自稱,以表明自己時時刻刻在體恤弱者,為民著想,以示有德。

車:河車,古代用來汲水的工具。

河車旋轉一圈為一車,比喻一輩、一代。

另,真氣順著小周天循環運轉稱為河車轉動。

任何事情都是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的。

守賤則貴,築基則高,世間之所以有貴,是因為有賤為之襯托;之所以有高,是因為有下與之對應。

正如那些顯赫的統治者們,他們的高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的;他們的貴,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鑄就的。

其實,不道的帝王們也非常明白這些道理,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所以,他們用孤、寡、不穀來稱呼自己,表明自己是以民為本,以民為基的。

對此,老子給予徹底否定:「這不是以賤(民)為本呀!難道不是嗎?」

以民為本的統治者施行的是「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而不是在自己的稱謂上作文章。

他們稱孤道寡,只是欺世盜名的手段而已,真正目的不過是為了維護其高貴的統治地位罷了。

因此,他們的統治地位也只能有數輩而已。

就治身而言,只有煉己築基,使河車轉動,身十體才能健康長壽。

常人不懂得練功,任十精十氣遺失,河車也就不轉動了。

河車不轉動,大腦就得不到十精十氣的滋補,逐漸形成腦萎十縮,各種疾病亦相伴而生。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這是以道德功的周天原理來闡明「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論點。

不欲:練功時徹底消除自我欲十望,排除一切外在、內在干擾,這是進入功態的前提條件。

當河車發動,真氣逆督脈而上,過百會、下印堂、透過眼簾時,氣流象玉珠一樣碌碌而下,出現在眼前的是金玉之光,這即是「碌碌如玉。」

氣流下行,過中丹田入下丹田,腹內會發出咕咕嚕嚕的響聲,如同石頭的撞擊聲,這即是「落落如石」。

這裡,老子所要闡明的道理是:一,同為一氣,在上如玉,在下如石;可見如玉,不可見如石。

只因其所處的位置不同,本沒有貴賤之分。

二,真氣之所以能夠上行,形成眼前之「玉」,這是通過修練築基功,下丹田真氣充盈的結果,從而闡明「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論點。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反:反抗(下對上,弱對強),是人們認識了客觀規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的具體體現;向對立面轉化。

反抗是就對立而言,是矛盾鬥爭的主要形式,目的在於解決矛盾,平衡矛盾,統一矛盾,取得向矛盾對立面的轉化。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反是合乎道的運動的,在這一運動中,弱者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老子貴柔貴弱,一再強調柔十弱者的作用,並非希望事物永遠處於弱勢,而是希望事物完成由弱到強的轉化,共同統一到強上來。

我們可從治身、治國兩個方面來具體闡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意義。

一、從治身的角度講,反,是自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十性十,使體內真氣由下丹田沿督脈而上,順任脈而下,循環往復,周流不息,這就是小周天功。

隨著真氣的進一步充盈,進而再打通大周天。

由於真氣的逆向行駛,打通了身十體所有脈絡,使氣血暢達,從而平衡十陰十陽十,消除疾病,強身健體,以至最終返樸歸真。

這正是因為利用了弱者——真氣的作用,才完成了自我與真我的同一,從而使自我這一大自然的弱者變成大自然的真正強者。

二,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說,反,是社會最下層的勞動人民為推翻反動統治階級所進行的革命鬥爭。

弱者,就是指那些缺吃少穿,不堪忍受剝削和壓迫,沒有權利和自十由的勞苦大眾。

人民揭竿起義,推翻反動統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而弱者,則是革命的主力軍。

歷史上每次革命運動,廣大人民群眾都是革命的中堅力量。

正如十毛十澤十東所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十毛十澤十東所領導的國內革命戰爭,強者敗,弱者勝,即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果。

十毛十澤十東是闡述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一哲理的傑出代表。

如果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揭示了自我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

那麼,「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則體現了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

客觀世界是物質世界,天下萬物皆體現於有形,萬物之靈的人對於世界的認識,往往局限於「有」的層面,以「有」觀「有」,形成以「有」為中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以來,治國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為」的帝王身上,治身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質身上,從而忽視了必須體現自然規律的無形的社會法則(法律)和人生法則(樸)。

浩瀚的宇宙之所以豐富多彩、生生不息、和諧有序,在於無形卻至誠不移的自然規律在左右著宇宙,而決不是哪一個星球在統治整個宇宙。

人類社會要想繁榮穩定,就必須制訂出合乎自然規律的社會法則。

同樣,人生要想健康長壽、自十由幸福,就必須培育真樸,這就是「有無相生」。

老子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指出:「有生於無」即「無」是萬物之本,自然規律決定著天下萬物的命運,所以,人類欲求「有」必先求「無」,否則,不管社會多麼富有,必然最終遭受自然規律的懲罰,其結果是一無所有,包括人類自身。

本章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

首先用對比的方法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樸治對於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的重要意義。

而後又辯證地指出稱寡道孤的統治者是不道的,其結果也只能是數輩無輩,十江十山是不會永固的。

最後說明,要想實現天下大治,就必須充分利用弱者,推翻不道統治,走樸治主義道路。

附:河上公、王弼本分「落落如石」以上為一章,以下四句為一章,此從魏源本。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