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68 革命: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68 革命

道德經解讀

68 革命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不就像拉弓一樣嗎?居高的(箭)向下壓制,居下的(弦)則向上托起。

削減凸出的,補足缺陷的。

透過自然規律,可以認識社會規律,社會規律必須符合自然規律。

這段話的深層意思是說,合乎道的社會規律不就像拉弓一樣嗎?統治者(高者)壓迫人民,人民(下者)就起來推翻它。

剝奪官僚豪紳(有餘者)的財富,分給貧苦的勞動人民(不足者)。

「張弓」,比喻階級矛盾的對立程度,矛盾對立得越厲害,轉化得越快。

相反,矛盾則處於緩慢發展狀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自然之道,是削減高出的,填補低窪的。

合乎自然規律的社會規律應當是減少富有者的財富,來補足貧窮者。

但是,世人所遵循的道路則是減少貧窮者的財富來不斷增加富有者的財富。

這裡,老子把「天之道」和「人之道」作了鮮明的對照,借「天之道」來襯托「人之道」的不公。

「天之道」體現的是集體主義,「人之道」體現的則是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這表明了老子對社會歷史的深刻認識,個人主義是造成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社會矛盾加劇的根源。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誰能主動地把自己多餘的財富奉獻給天下窮人呢?回答是: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

在這裡,老子所要強調的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必須以十精十神文明作依托。

十精十神文明是社會繁榮和穩定的根本保障。

如果人人都能徹悟大道,與天地合德,那麼,「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天之道」社會就會成為現實。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其不欲見賢。

所以,聖人推行天道,不去憑借自我之智,而是充分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實行民十主法治,走集體主義道路。

功德圓滿而不居功自傲,不依仗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這是因為聖人不以個人的金錢財富當作衡量自己才德的標準。

聖人推行天道,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不以名利之心誘導人民,處處以人民的利益為重,體現的是集體主義的道德風範,這就自然成為人民群眾道德實踐的楷模。

本章體現的是老子的大同理想。

面對剝削階級的反動統治,老子提出了「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的革命鬥爭路線,決不能向反動勢力妥協。

推翻反動統治階級以後,實行民十主法治建設和集體主義道德教育,以集體主義取代個人主義,最終實現社會大同。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