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25 立法: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25 立法

道德經解讀

25 立法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屬十陽十,喻強者。

守:關注、重視。

雌:屬十陰十,喻弱者。

溪:漕溪,有融會、融合之意。

「為天下溪」,旨在尋求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平衡。

常:永恆的自然法則。

常德:合乎自然法則的法治思想。

神聖的法律是道德的凝聚,法律和道德是統一的。

既知人們皆崇尚強者,法律就應該保護弱者,為天下尋求平衡;為天下尋求平衡,法律就不會偏離大道,社會才會復歸於嬰兒般的自然、純樸狀態。

「知其雄,守其雌」,是強調立法要以保護弱者為出發點,弱者得到保護,就能成為強者。

法律必須是用來保護弱者的,只有為弱勢群體撐起保護傘,法律才合乎自然法則。

也只有「守其雌」,才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會上才沒有恃強凌弱現象。

就治身而言,這一句是講煉十精十化氣。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白:光明。

黑:黑暗。

式:法則、真理。

忒:差錯。

無極:大道。

既知人們皆嚮往光明,法律就應該關注黑暗,為天下尋求真理;為天下尋求真理,法律就不會出現差錯,從而使社會法則復歸於大道。

法律的支撐點只有著眼於消除具體的社會罪惡,伸張正義,保護公民的權利和自十由,才合乎大道。

社會法律和自然法則沒有偏差,光明的大同世界才能實現。

就治身而言,這一句是講煉氣化神。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榮:高貴。

辱:卑賤。

谷:山谷、鴻溝。

樸:原意為已伐而沒有加工的大木頭。

引申為自然、真質、淳樸,它沒有絲毫人為的雕刻,完全生於自然,合乎大道。

關於樸,有人說,木已伐則生機絕,日久則朽,故無大用。

豈不知,人即是一棵無根之樹。

樹是根植於土壤的,人則是根植於大氣的:發為根,頭為十莖十,身為干,四肢為枝,手腳為葉,腎為種,心為果······。

老子所說的樸指的是人的十陽十神,是宇宙法則的化身,為氣之聚,聚則為樸,散則為氣。

仙家稱之為「丹身」或「法身」,所謂「靈丹妙藥」就是指樸的功用而言,丹身成則百病不生、健康長壽,成為神仙;「法身」即合乎自然法則的天地之正氣的凝聚。

法身既成,則邪魔不侵並可以降妖除怪。

這裡,樸的概念如同道的概念,決不是十抽十象的,如果說道的概念是直覺思維和理十性十思維的結晶,那麼,樸的概念則是老子賦予人十體科學的實踐成果以深刻的哲理意義,關鍵在於強調樸的自然十性十。

合乎自然的,才是純正的、質樸的。

治國之法源於治身之樸,身與國同,樸與法同。

樸是治身的靈丹妙藥,法是治國的靈丹妙藥。

社會法律合乎自然規律,才可以造就民眾的淳樸和社會風俗的淳樸。

就治國而言,老子的樸就是西方法學家所說的「自然法」,都強調法的合自然規律十性十。

但是,法學家們所能強調的只是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之間的關係,還沒能深入到自然法則與生命法則的關係上來。

而老子的樸的觀念則是建立在自然法則、社會法則和人生法則的整體觀上的。

自然法旨在強調人權、維護每個公民的平等、自十由,而人類真正的平等、自十由之法,只有通過每個人在追求心靈自十由的自身實踐過程中去證悟,或者說,維護人民的自十由之法和維護心靈的自十由之法必須是統一的。

否則,「自然法」所維護的就是「人之道」而非「天之道」。

既知人們皆崇尚高貴,法律就應當關注卑賤,為天下填平高貴與卑賤的鴻溝;為天下填平高貴與卑賤的鴻溝,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會必復歸於淳樸。

天賦人權是平等的,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應當有高低上下、榮辱貴賤之分。

就治身而言,這一節是講煉神返樸。

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器:法器。

官長:百官之長。

大制:國家大法。

割:割捨、割裂。

樸是浩然正氣的凝聚,而神聖的法律則是公平、正義的凝聚,解出它的每一條款,都是主張正義、剷除邪惡的神聖武器。

聖人以法治國,則法律成為百官之長。

所以,國家法律不能割捨和人為割裂。

在專制社會裡,國王就是法律;在法治社會裡,法律就是國王。

割捨和割裂了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社會也就不存在公平和正義了。

就治身而言,樸就是法身。

但她不是先於自我而存在,而是自我創造的成果,是靈與魂和諧的象徵。

樸散則氣盈於身,驅逐邪氣,抵禦外侵。

聖人治身不以我治而以樸治,樸治則無不治。

本章是老子的法治思想。

法律的意義在於保護弱者,戰勝邪惡,驅逐黑暗,人人享有平等自十由的權利,這是確保國泰民安的強大武器;樸的意義同樣在於保護弱者,戰勝邪氣,使每一個細胞都能得到真氣的呵護,這是確保身十體健康長壽的法寶。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