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62 微觀認識論: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62 微觀認識論

道德經解讀

62 微觀認識論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話非常容易理解,措施也非常容易施行。

可是天下卻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施行。

這句話是說,大道至深至奧,卻又簡明易行。

「甚易知,甚易行」,是對明道之人而言;「莫能知,莫能行」,是對不明道之人而言。

問題的關鍵在於所遵循的認識路線。

世人強調宏觀認識論,老子強調微觀認識論。

世人執著於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老子則執著於對自我的認識。

大道隱藏於自身,只有求之於內,才能認識世界的本質規律。

關於道的學說,是老子畢生實踐,獨立思考的成果,這一成果很難為世人理解和接受。

正因為老子考慮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以為世人留下了不朽名著《道德經》以及功夫傳人,使大道之學經久不衰,並且越來越為世人所重視。

言有宗,事有君。

宗:世界的本原。

言有宗是老子的本體論。

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受世界觀支配的,一切言論必須以世界的本原為宗旨。

君:自然規律。

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接受自然規律的主宰。

就自我而言,樸是自我之君,是通過自我修身實踐創造出的真我,也是自然規律的化身。

創造出真我,也就完成了認識的主體由自我向真我的過渡,從而,真我為君,自我為臣。

一切言論要有它的本原,一切行動要服從客觀規律。

這是老子的自然觀。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我:真我,不同於自我之「吾」。

我知:用真我來認知世界。

知我:明心見十性十,認識真我。

自我之知是對現象世界的認識,是膚淺的、主觀片面的;真我之知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是深刻的、客觀全面的。

這一節的意思是說:人們沒有真知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不能以真我來認知世界,認識真我的人很少,能夠傚法真我亦即用真我來規範自我的人最可貴。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聖人不執著於表面現象而貴在擁有真我。

被褐懷玉:身上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寶玉,說明聖人關注的不是表面現象而是內在實質。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上:認識的上乘方法。

病:認識上的弊病,即以對事物的表面現象的認識為認識上的弊病。

認識上的弊病是產生自身疾病和社會疾病的主要原因。

要消除一切疾病,必須首先消除認識上的弊病。

病病:以認識上的弊病為弊病。

這一節是說:能夠認識到常人認識不到的東西,這是掌握了認識的上乘之法。

不知道什麼是最需要認識的,是認識上的最大弊病。

只有以不識道這一認識上的弊病為弊病,才能消除認識上的弊病。

聖人沒有弊病,是因為他以不識道這一弊病為弊病,所以沒有弊病。

本章是老子的微觀認識論。

通過自我、真我之辯,說明自我認識是膚淺的,不足以消除自身疾病和社會疾病,只有創造真我,認識內在之道,才能真正認識和改造世界。

附:河上公、王弼本分「知不知,上」以上為一章,以下為一章,此從魏源本。

通言微觀認識論,故分而不當。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