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39 貴生: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39 貴生

道德經解讀

39 貴生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名利和身十體相比誰更親?身十體和財富相比誰更多?得到了名聲和財富卻喪失了生命,和不爭名利卻得以保壽全生,誰的害處更大?

這裡,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較,旨在說明生命重於名利。

這一道理雖然淺顯易懂,但是世人總是不能正確處理身十體和名利的關係。

在常人看來,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為了名利,可以不顧及身十體甚至生命。

因此有人說:名利二字甚於利箭,利箭易躲,名利難防。

是故甚十愛十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所以,執著於名利之十愛十的,必刻意求之,並為此而絞盡腦汁。

投人所好,大獻供品,十陽十奉十陰十違,十奸十詐機巧,不擇手段,怎能不耗盡十精十神,費盡心機。

積藏的東西越多,失去的就越多。

而失去的不僅僅是財富,還包括人的十精十神、人格、尊嚴、品質等方面的損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於內而不爭虛名,就不會有屈辱;知止於外而不貪得無厭,就不會有憂患。

如此可以使身十體健康長壽。

知足、知止者,是體道之人,聖人之所以能夠被褐懷玉,便是知足於內而知止於外的緣故。

本章是老子的貴生思想,辨證地論證了身十體和名利的關係。

常人貴生,兩眼只盯著名利,認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結果反為名利所害。

反對名利,並不是放棄對物質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對貪得無厭,反對片面地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思想觀念。

正確的貴生方式應該是反求於樸,只有返樸歸真,才能獲取真正的人生幸福。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