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狀留篇:本篇作者陳述了「賢儒」長期滯留不被提拔、重用的原因,故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論衡》狀留篇

論衡

狀留篇

【題解】

本篇作者陳述了「賢儒」長期滯留不被提拔、重用的原因,故篇名「狀留」。

王充認為,由於「賢儒」遵循禮義,修養身心,遵守節操,集中一精一力研究先王之道,半生都在做學問,沒有貪圖做官的心,所以長期不被推薦。

由於他們胸懷古今學問太多,受禮義節操的約束太重,對自己有堅強的信心,不肯去鑽營,因而不被任用。

即使做了官,由於特別純潔,非常正直,有權勢的人不會提拔他們,所以長期處於低下的地位。

由於器重難舉,器貴難售,需要有力大者、有伯樂,他們才能被提拔、重用。

然而當時的地方長官昏暗不明,能力低劣,不能知賢,只憑個人愛好提拔官吏,因而「賢儒」不被推薦,做官無門。

再加之有的地方長官「妒賢,不能容善」,不僅使「賢儒」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而且還發出免於受刑就算幸運的哀歎。

【原文】

40·1論賢儒之才(1),既超程矣(2)。

世人怪其仕宦不進,官爵卑細(3)。

以賢才退在俗吏之後,信不怪也。

夫如是而適足以見賢不肖之分,睹高下多少之實也。

龜生三百歲大如錢,游於蓮葉之上。

三千歲青邊緣,巨尺二寸(4)。

蓍生七十歲生一莖(5),七百歲生十莖。

神靈之物也(6),故生遲留,歷歲長久,故能明審(7)。

實賢儒之在世也,猶靈蓍、神龜也。

計學問之日,固已盡年之半矣。

銳意於道(8),遂無貪仕之心。

及其仕也,純特方正,無員銳之操(9)。

故世人遲取進難也(10)。

針錐所穿,無不暢達。

使針錐末方(11),穿物無一分之深矣。

賢儒方節而行,無針錐之銳,固安能自穿,取暢達方功乎!

【註釋】

(1)賢儒:即《效力篇》的「文儒」,《別通篇》的「通人」,《超奇篇》的「文人」、「鴻儒」。

本篇側重談他們的道德,故稱「賢儒」。

(2)超程:超過一般標準。

這裡是出眾的意思。

(3)細:微校這裡是低下的意思。

(4)以上說法參見《史記·龜策列傳》。

(5)蓍(shī師):蓍草,又稱鋸齒草,蚰蜒草。

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代用它的莖來占卜吉凶,認為它是一種神物。

(6)也:根據文氣,疑衍文。

《太平御覽》卷九九七引《論衡》文,無「也」字,可證。

(7)明審:明察。

這裡是靈驗的意思。

(8)銳:尖銳。

這裡是集中的意思。

(9)員:通「圓」,圓滑。

銳:尖銳。

這裡指善於鑽營。

(10)進難:「遲缺與「難進」對文,故疑「進難」系「難進」之誤倒。

(11)末:末端。

這裡指尖端。

【譯文】

論說賢儒的才能,已經很出眾了。

世人驚異他們做官得不到提拔,官爵低下。

其實以賢才落在俗吏的後面,實際並不值得奇怪。

像這樣才恰好足以顯出賢與不賢的區別,看出才能高低大小的實際情況。

烏龜活三百年才像銅錢大,在蓮葉上遊玩。

活三千年龜殼的邊緣才會變青,身體才有一尺二寸長。

蓍草活七十年長一根莖,活七百年才長十根莖。

因它們是神奇靈驗的東西,所以生長得很緩慢,由於經歷的年代長,所以用來占卜非常靈驗。

考察賢儒在社會上,就像靈驗的蓍草,神奇的烏龜一樣。

算一算他們鑽研學問的日子,確實已以有半輩子了。

他們集中一精一力研究先王之道,於是沒有貪圖做官的心。

等到他們做了官,就特別純潔,非常正直,沒有圓滑鑽營的行為。

所以世上有權勢的人難得錄用和提拔他們。

針和錐穿過的地方,沒有不通暢的。

假使針和錐的尖端是方的,穿進物體裡就不會有一分深。

賢儒本著正直的節操辦事,失去了針錐的銳利,所以怎麼能親自去鑽營,取得到飛黃騰達的功效呢!

【原文】

40·2且驥一日行千里者,無所服也,使服任車,輿駑馬同(1)。

音驥曾以引鹽車矣(2),垂頭落汗,行不能進(3)。

伯樂顧之(4),王良御之,空身輕馳,故有千里之名。

今賢儒懷古今之學,負荷禮義之重,內累於胸中之知,外劬於禮義之操(5),不敢妄進苟取,故有稽留之難(6)。

無伯樂之友,不遭王良之將,安得馳於清明之朝,立千里之跡乎?

【註釋】

(1)輿:句不可通。

根據文意,疑係「與(與)」字形近而誤。

(2)音:句不可通。

根據文音,疑係「昔」字形近而誤。

(3)以上參見《鹽鐵論·訟賢》。

(4)伯樂:相傳是古代善相馬的人。

顧:看。

這裡是發現的意思。

(5)劬(qu渠):遞修本作「拘」,可從。

(6)稽:停滯。

稽留:這裡指不能當官或不被提拔。

【譯文】

再說千里馬一天能跑一千里,是沒有負重,假使讓它拉著裝滿東西的車子,跟劣馬一樣。

過去,千里馬曾用來拉過鹽車,結果它垂著頭渾身冒汗,想往前走卻不能前進。

伯樂發現它,請王良來駕御,光著身體快跑,所以有千里馬的美名。

如今賢儒胸懷古今的學問,擔負著禮義的重任,內心受胸中知識的束縛,行為又受禮義節操的約束,不敢隨便亂謀求官位,所以不易當官或被提拔。

沒有伯樂這樣的朋友,不遇上王良這樣的地方長官,怎麼能在清明的朝廷上馳騁,表現出千里馬的樣子來呢?

【原文】

40·3且夫含血氣物之生也,行則背在上,而腹在下;其病若死,則背在下,而腹在上。

何則?背肉厚而重,腹肉薄而輕也。

賢儒、俗吏,並在當世,有似於此。

將明道行,則俗吏載賢儒,賢儒乘俗吏。

將暗道廢,則俗吏乘賢儒,賢儒處下位,猶物遇害,腹在上而背在下也。

且背法天而腹地(1),生行得其正,故腹背得其位;病死失其宜,故腹反而在背上。

非唯腹也,凡物僕僵者,足又在上。

賢儒不遇,僕廢於世,踝足之吏(2),皆在其上。

【註釋】

(1)法:傚法。

這裡是象徵的意思。

(2)踝:句不可通,疑有誤。

十五卷本作「躁」,可從。

躁足之吏:急著去搶官當的。

這裡指妄進苟取的官吏。

【譯文】

有血氣的動物活著的時候,走路則背朝上,腹向下;要是生病或死去,那麼就背在下,腹朝上。

為什麼呢?因為背部肉厚肉多,腹部肉薄肉少。

賢儒、俗吏同時生在當今世上,有點類似這種情況。

要是地方長官賢明先王之道就能實行,那麼是俗吏馱賢儒,賢儒騎俗吏。

要是地方長官昏庸先王之道被廢棄,那麼就是俗吏騎賢儒,賢儒處在低下的位置,就像動物遇害,腹朝上背在下一樣。

背象徵天,腹象徵地,活著走路的時候,背和腹的位置符合天在上、地在下的原則,所以腹背得到了它們各自正確的位置;生病或者死去,違反正常狀態,所以腹部反而在背的上面。

不僅僅是腹部在上,凡是動物死了,腳也會朝上。

賢儒不被賞識重用,等於死在世上,而那些妄進苟取的俗吏,卻都在他們上面。

【原文】

40·4東方朔曰:「目不在面而在於足,救昧不給(1),能何見乎1汲黯謂武帝曰(2):「陛下用吏如積薪矣,後來者居上(3)。」

原汲黯之言,察東方朔之語,獨以非俗吏之得地(4),賢儒之失職哉!故夫仕宦失地,難以觀德;得地,難以察不肖。

名生於高官而毀起於卑位,卑位固常賢儒之所在也。

遵禮蹈繩(5),修身守節,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滯之留(6)。

沉滯在能自濟(7),故有不拔之扼(8)。

其積學於身也多,故用心也固。

俗吏無以自修,身雖拔進,利心搖動(9),則有下道侵漁之操矣(10)。

【註釋】

(1)昧:不明。

這裡指眼瞎。

不給:供不上。

這裡是來不及的意思。

(2)汲黯(?~公元前112年):字長孺。

西漢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人。

漢武帝時,曾任東海太守、淮陽太守。

好黃老之術,常直言切諫。

(3)引文參見《史記·汲鄭列傳》。

(4)以非:根據文意,疑「非以」之誤倒。

遞修本作「非以」,可證。

(5)繩:準繩。

這裡是規矩的意思。

(6)沉:埋沒。

滯:停滯。

沉滯之留:這裡指長期得不到任用和提拔。

(7)在:根據文意,疑作「不」。

(8)扼:通「厄」。

(9)搖動:騷動。

這裡是作怪的意思。

(10)下:這裡是違背的意思。

【譯文】

東方朔說:「如果眼睛不在臉上而長在腳上,救治眼瞎都來不及,怎麼還談得上看見東西呢?」

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使用官吏就像堆柴一樣,後來的放在上面。」

考察汲黯的話,考察東方朔的話,豈不是因為俗吏得到了很高的地位,而賢儒卻失去了應得的官職嗎!因此,做官沒有得到應有地位,難以瞭解他的品德;得到了應得的地位,又難以考察他的不賢。

好名聲來自高官顯位,遭誹謗起源於地位低下,地位低下本來經常是賢儒所處的環境。

他們遵循禮義,按規矩辦事,修養身心,遵守節操,處在低下地位而不急於上爬,所以長期得不到任用和提拔。

長期被埋沒又不能自己想辦法,所以才處於不被提拔的困境。

他們自身積累的學問很多,因此不鑽營的意志很堅定。

俗吏沒有什麼用來作自我修養的,地位雖然被提升,由於貪圖私利的心在作怪,就會有違背道德侵奪財物的行為出現。

【原文】

40·5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故其皮肌不能堅剛。

樹檀以五月生葉,後彼春榮之木(1),其材強勁,車以為軸。

殷之桑穀,七日大拱,長速大暴,故為變怪(2)。

大器晚成,寶貨難售者(3)。

不崇一朝輒成賈者(4),菜果之物也。

是故湍瀨之流,沙石轉而大石不移。

何者?大石重而沙石輕也。

沙石轉積於大石之上,大石沒而不見。

賢儒俗吏,並在世俗,有似於此。

遇暗長吏,轉移俗吏超在賢儒之上,賢儒處下,受馳走之使,至或巖居穴處,沒身不見。

咎在長吏不能知賢,而賢者道大,力劣不能拔舉之故也。

【註釋】

(1)彼:根據文意,疑作「於」。

(2)故為變怪:參見7·5注(1)「桑穀之異」條。

(3)者: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4)成賈:成交 。

這裡是賣完的意思。

【譯文】

楓樹桐樹,生長速度快,所以它們的樹枝不堅硬。

檀樹在五月份長葉子,雖然在春天樹木茂盛之後,但它的木質卻堅強有力,所以車子用它來做車軸。

殷朝時有桑樹和穀樹,七天長成一抱粗,高得太迅速,大得太突然,所以是災變。

珍貴的器物形成總是緩慢,寶貴的貨物銷一售總是困難。

而瓜菜之類東西,不到一個早晨就能賣完。

所以急流流過時,沙礫沖得打轉,而大石頭卻不動。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大石頭重而沙礫輕。

沙礫輾轉堆積在大石頭上,大石頭就被埋沒而看不見了。

賢儒、俗吏,同時生在社會上,就有點類似這種情況。

遇到昏庸的地方長官,使俗吏陞遷超在賢儒之上,賢儒卻處於低下地位,幹些跑腿的差使,甚至有的人被迫隱居山洞,終身無所表現。

過錯在於地方長吏不能瞭解賢儒,賢儒的先王之道大,而地方長吏能力低下不能提拔、推薦他們的緣故。

【原文】

40·6夫手指之物器也,度力不能舉,則不敢動。

賢儒之道,非徒物器之重也。

是故金鐵在地,焱風不能動(1),毛芥在其間,飛楊千里(2)。

夫賢儒所懷,其猶水中大石、在地金鐵也。

其進不若俗吏速者,長吏力劣,不能用也。

毛芥在鐵石間也,一口之氣,能吹毛芥,非必焱風。

俗吏之易遷,猶毛芥之易吹也。

故夫轉沙石者,湍瀨也;飛毛芥者,焱風也。

活水(3),洋風,毛芥不動。

無道理之將,用心暴猥,察吏不詳,遭以好遷,妄授官爵,猛水之轉沙石,焱風之飛毛芥也。

是故毛芥因異風而飛,沙石遭猛流而轉,俗吏遇悖將而遷。

【註釋】

(1)焱:疑「猋」字形近而誤。

下同。

猋(biāo標):暴風。

(2)楊:宋本殘卷作「揚」,可從。

(3)活:根據文意,疑是「恬」字形近而誤。

恬:安靜。

恬水與「毛芥不動」無關,故疑下有脫文。

根據下文「洋風,毛芥不動」,疑本句為「恬水,沙石不轉」。

【譯文】

用手去拿東西,估計力氣不能舉起來,就不敢動它。

賢儒的先王之道,不僅僅是東西的重量能比。

銅鐵在地上,暴風吹不動;毛草在地上,能飛揚一千里。

賢儒胸中所懷藏的東西,就像水中的大石、在地上的銅鐵一樣。

他們被提升不像俗吏那樣快的原因,是地方長官能力低下,不能重用。

毛草在鐵與石頭之間,一口氣,就能吹它起來,不一定靠風暴。

俗吏容易遷升,就像毛草容易吹起來一樣。

所以能使沙礫打轉的是急流,能使毛草飛揚千里的是暴風。

平靜的水,不會使沙礫打轉;平和的風,不會使毛草飛動。

不懂先王之道的地方長官,用心急躁不正派,考察官吏不公平,任用官吏,憑自己喜歡來提拔,亂授官爵,就像洪水使沙礫轉動,暴風使毛草飛揚一樣。

所以毛草靠暴風而飛揚,沙礫遇洪流而轉動,俗吏碰到昏亂的地方長官而得陞遷。

【原文】

40·7且圓物投之於地,東西南北,無之不可,策杖叩動(1),才微輒停。

方物集地,壹投而止,及其移徙,須人動舉(2)。

賢儒,世之方物也。

其難轉移者,其動須人也。

鳥輕便於人,趨遠,人不如鳥,然而天地之性,人為貴。

蝗蟲之飛,能至萬里,麒麟須獻,乃達闕下。

然而蝗蟲為災,麒麟為瑞。

麟有四足,尚不能自致,人有兩足,安能自達?故曰:燕飛輕於鳳皇,兔走疾於麒麟,蛙躍躁於靈龜,蛇騰便於神龍。

呂望之徒(3),白首乃顯(4);百里奚之知(5),明於黃發(6)。

深為國謀,因為王輔,皆夫沉重難進之人也。

輕躁早成,禍害暴疾。

故曰:「其進銳者退速(7)。」

陽一溫一 陰寒(8),歷月乃至;災變之氣,一朝成怪。

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干將之劍,久在爐炭,銛鋒利刃,百熟煉厲(9)。

久銷乃見作留,成遲故能割斷。

肉暴長者曰腫,泉暴出者曰湧,酒暴熟者易酸,醢暴酸者易臭(10)。

由此言之,賢儒遲留,皆有狀故。

狀故雲何?學多、道重為身累也。

【註釋】

(1)叩:碰。

這裡是阻擋的意思。

(2)舉:遞修本作「之」,可從。

(3)呂望:即姜太公。

參見1·4注(1)。

(4)參見《說苑·雜言》。

(5)百里奚:春秋時虞國人,晚年被秦穆公任用為相。

(6)黃發:這裡指老年人。

事參見《太平御覽》卷四○四引《新論》文。

(7)引文參見《孟子·盡心下》。

(8)陽一溫一 陰寒:古人認為春夏屬陽,氣候暖和;秋冬屬陰,氣候寒冷。

這裡是指季節的更替。

(9)熟:熟練。

這裡是一精一細的意思。

厲:同「礪」,磨。

(10)醢:是肉醬,與酸無關,故疑係「醯」字形近而誤。

醯(xī西):醋。

【譯文】

圓的東西擲在地上,東西南北,沒有滾不到的,拿根棍子阻擋它,才稍微一擋就停住了。

方的東西落在地上,一扔下去就停住了,至於它的移動,需要人去觸動它。

賢儒,是世上方的東西。

他們難得移動,要移動就需要有人幫助。

鳥比人輕便,能去很遠的地方,人不如鳥,然而在天地之間有生命的東西當中,人是最寶貴的。

蝗蟲飛行能達萬里,麒麟必須有人進獻,才能到皇宮門前。

然而蝗蟲是災禍,麒麟是祥瑞。

麒麟有四隻腳,尚且不能自己到達宮廷,人有兩隻腳,怎麼會自己到達呢?所以說,燕子飛得比鳳凰輕盈,兔子跑得比麒麟快速,青蛙跳得比靈龜爬行快,老蛇穿行比神龍靈便。

姜太公白了頭才顯貴;百里奚的智慧,到晚年才表現出來。

他們能為國家深謀遠慮,因此成了君主的輔佐,但都是些才高德重,很難被提拔任用的人。

輕浮急進的人早被任用提拔,但禍害的到來會特別迅速。

所以說:「前進得快的退縮也快。」

春夏秋冬,要經過幾個月才會變更,而災變的氣,一個早晨就會發生不可想像的事。

所以黃河的水結冰,不是一天寒冷能形成;把土堆成山,不是一會兒就可以弄成。

干將寶劍,要在爐火中鍛燒很久,銳利的鋒刃,要經過無數次一精一細的冶煉磨光。

由於經過長時間的熔煉,就顯得形成非常遲緩,正因為形成非常遲緩,所以才能夠割斷東西。

突然長出來的肉叫腫,突然噴出來的泉叫湧,酒太熟的容易變酸,醋太酸的容易變臭。

像這樣說,賢儒不能任用提拔,都有他們自己的緣故了。

原因是什麼呢?學問太多,先王之道太重,成了自己的負擔。

【原文】

40·8草木之生者濕,濕者重,死者枯。

(1)。

枯而輕者易舉,濕而重者難移也。

然元氣所在,在生不在枯。

是故車行於陸,船行於溝,其滿而重者行遲,空而輕者行疾。

先王之道,載在胸腹之內,其重不徒船車之任也。

任重,其取進疾速,難矣!竊人之物,其得非不速疾也,然而非其有,得之非己之力也。

世人早得高官,非不有光榮也,而一屍一祿素餐之謗(2),喧嘩甚矣(3)。

【註釋】

(1)「重者濕」與「死者枯」對文,「濕者重」無文可對,故疑奪「枯者輕」三字。

下文「枯而輕者易舉,濕而重者難移」,可證。

(2)一屍一祿:指做官不管事白拿俸祿。

(3)喧嘩:聲音嘈雜。

這裡形容社會輿論議論紛紛。

【譯文】

草木活的潮濕,潮濕的就重;草木死的枯焦,枯焦的就輕。

枯焦而輕的容易拿起來,潮濕而重的難得移動。

然而元氣所在,是在活著的草木而不在枯死的。

因此車在陸地上走,船在河中行,裝得滿的重的走得慢,空的輕的走得快。

先王之道,裝在胸中,它的重量不僅僅是車船能勝任的。

勝任的重,任用和提拔要快,就困難。

偷人的東西,髒物得來不能說不快當,然而別人指責他的這種佔有,得來不是靠自己的能力。

世人早得高官,不是不光榮,但是當官不做事白吃飯的指責,社會上議論厲害得很。

【原文】

40·9且賢儒之不進,將相長吏不開通也(1)。

農夫載谷奔都,賈人繼貨赴遠,皆欲得其願也。

如門郭閉而不通,津梁絕而不過,雖有勉力趨時之勢,奚由早至以得盈利哉?長吏妒賢,不能容善,不被鉗赭之刑(2),幸矣,焉敢望官位升舉,道理之早成也!

【註釋】

(1)不開通:這裡指不推薦、提拔。

(2)鉗:用鐵圈套頸的一種刑罰。

赭(xhě者):赭衣,囚犯穿的衣服。

鉗赭之刑:泛指刑罰。

【譯文】

賢儒不被提拔,是地方長官不推薦。

農夫裝谷子跑到城裡,商人帶貨趕去遠方,都是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如果城門緊閉不能通過,渡口橋樑斷絕不能過去,雖然有努力趕時間的勁頭,怎麼能及早趕到從而謀取厚利呢?要是地方長官嫉妒賢能,不能容納好人,賢儒不受刑挨罰,就算萬幸,怎麼還敢奢望官位高昇,使先王之道早日實現呢!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論衡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