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卜筮篇:占卜算卦在東漢很流行,本篇專門論述卜筮問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論衡》卜筮篇

論衡

卜筮篇

【題解】

占卜算卦在東漢很流行,本篇專門論述卜筮問題。

王充針對「卜者問天,筮者問地」論述了他的「天道自然無為」的觀點,指出天能回答人提出的疑問純屬謊言。

王充認為龜兆蓍數並不是天地對人的答覆,即使人沒有任何疑慮,憑空去卜筮,「戲弄天地」,也同樣會得到兆數。

這就證明「天地審告報,蓍龜真神靈」全是無稽之談。

但王充也認為「卜筮非不可用」,他從自然命定論的觀點出發,認為「善人」卜筮總會碰巧得吉兆,「惡人」總會碰巧得凶兆。

因此,他宣稱卜筮還是能反映事情的吉凶的,有時之所以不靈驗,只是由於占卜人對卦象所預示的吉凶判斷錯了,「吉凶失實者,占不巧工也」。

【原文】

71·1俗信卜筮,謂卜者問天,筮者問地,蓍神龜靈,兆數報應,故舍人議而就卜筮,違可否而信吉凶。

其意謂天地審告報,蓍龜真神靈也。

如實論之,卜筮不問天地,蓍龜未必神靈。

有神靈,問天地,俗儒所言也。

【註釋】

卜:用龜甲占卜吉凶。

筮(shi士):用蓍(shī師)草算卦。

《白虎通德論·蓍龜》:「龜曰卜,蓍曰筮。

何卜?赴也,火暴見兆也。

筮也者,信也,見其卦也。」

蓍:蓍草。

參見40·1注。

蓍神龜靈:《周易·系辭》:「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亶亶者,莫大乎蓍龜。」

兆:參見41·12注。

數:參見41·12注。

【譯文】

世俗迷信卜筮,認為卜是向天問疑,筮是向地問疑,蓍草和龜甲都很神靈,龜兆和蓍數就是天地對占卜者提問的答覆,因此遇事便不和人商議而去占卜算卦,違反事情是否可行的道理而去迷信吉凶之說。

人們內心認為天地確實會給予答覆,蓍草和龜甲真是很神靈的。

按照實情論述此事,卜筮並不能問天地,蓍草和龜甲不一定那麼神靈。

說它們有神靈,能向天地提問,這是俗儒的說法。

【原文】

71·2何以明之?子路問孔子曰:「豬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葦稿芼可以得數,何必以蓍龜?」

孔子曰:「不然,蓋取其名也。

夫蓍之為言,耆也;龜之為言,舊也。

明狐疑之事,當問耆舊也。」

由此言之,蓍不神,龜不靈,蓋取其名,未必有實也。

無其實,則知其無神靈;無神靈,則知不問天地也。

【註釋】

子路:參見8·3注(15)。

豬肩羊膊:豬羊的肩胛骨。

按:1954年,鄭州二里岡殷墟遺址出土有卜用甲骨,經古脊椎動物研究室鑒定,有些是豬和羊的肩胛骨。

此外輝縣琉璃閣出土,也有些豬骨卜辭,就此可證《論衡》所引子路之言是有依據的。

雚(huan環):即「萑」,蘆一類的植物。

幼小時叫蒹,長成後稱萑。

葦:蘆葦。

《本草綱目:草部四》毛萇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

稿(gǎo槁):多年生草本,亦稱西芎、撫芎。

芼(mao毛):通「茅」。

草名。

蓍(qi其):老,生存時間長。

舊:年代久遠。

「舊」和「龜」古音相近。

《禮記·曲禮上》疏引劉向曰:「蓍之言耆,龜之言久。

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辯吉凶也。」

【譯文】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子路問孔子說:「豬羊的肩胛骨灼後同樣可以得到兆,用雚葦稿芼這些草同樣可以得到數,為什麼一定要用蓍草和龜甲呢?」

孔子說:「不是這樣,大概只是取蓍和龜這兩個名字的含義吧。

稱之為蓍,是指生存時間長;稱之為龜,是指年代久遠。

要辯明疑惑不定的事情,應該請教年歲大、有經歷的人。」

由此說來,蓍草並不神,龜甲也不靈,這只是取它們的名,不一定有其實。

沒有其實,就說明它們沒有神靈;沒有神靈,可見用龜蓍占卜並不是向天地問吉凶。

【原文】

71·3且天地口耳何在,而得問之?天與人同道,欲知天,以人事。

相問,不自對見其人,親問其意,意不可知。

欲問天,天高,耳與人相遠。

如天無耳,非形體也。

非形體,則氣也。

氣若雲霧,何能告人?蓍以問地,地有形體,與人無異。

問人不近耳,則人不聞;人不聞,則口不告人。

夫言問天,則天為氣,不能為兆;問地,則地耳遠,不聞人言。

信謂天地告報人者,何據見哉?

【譯文】

況且天地的口耳在哪裡,而能夠問它們呢?自然和人事是同一個道理,想要瞭解天,根據人事就可以知道,相互提問,如不親自當面看見對方,親自問對方的意見,那麼對方的意見就沒法瞭解。

想問天,天很高,天的耳與人相距很遠。

如果天沒有耳,天就沒有形體。

沒有形體,那就是氣。

氣像雲霧一樣,怎麼能答覆人呢?蓍草是用來問地的,地有形體,與人沒有差異。

向人提問,不靠近耳朵,人就聽不見:人聽不見,口就不會回答人。

說問天,天只是一種氣,不能使龜甲產生兆象;說問地,地的耳朵很遙遠,聽不見人的提問。

確實認為天地會答覆人的提問,有什麼根據呢?

【原文】

71·4人在天地之間,猶蟣虱之著人身也。

如蟣虱欲知人意,鳴人耳傍,人猶不聞。

何則?小大不均,音語不通也。

今以微小之人,問巨大天地,安能通其聲音?天地安能知其旨意?或曰:「人懷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在形體之中,神明是矣。

人將卜筮,告令蓍龜,則神以耳聞口言。

若己思念,神明從胸腹之中聞知其旨,故鑽龜揲蓍,兆見數著。」

【註釋】

蟣(jǐ幾):虱卵。

鑽龜:指把龜甲鑽薄以便灼龜甲占卜。

揲(she蛇):古代用蓍草算卦時,按規定的數目和程序將蓍草分成若幹份叫「揲」。

【譯文】

人在天地之間,如同蟣虱附著在人身上一樣。

如果蟣虱想瞭解人的心意,它們在人的耳邊鳴叫,人仍然聽不見。

為什麼呢?因為蟣虱和人小大不同,聲音語言不通。

現在用微小的人,去問巨大的天地,他們的聲音怎麼能相通呢?天地怎麼能知道人的旨意呢?有人說:「人懷有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在人的形體之中,這就是神了。

人將要進行卜筮,告知蓍草龜甲,神就用耳聽口言。

如果自己思念,神就從胸腹之中瞭解人的心意。

所以鑽薄龜甲揲分蓍草,兆象出現數字也明確。」

【原文】

71·5夫人用神思慮,思慮不決,故問蓍龜。

蓍龜兆數,與意相應,則是神可謂明告之矣。

時或意以為可,兆數不吉;或兆數則吉,意以為凶。

夫思慮者,己之神也;為兆數者,亦己之神也。

一身之神,在胸中為思慮,在胸外為兆數,猶人入戶而坐,出門而行也。

行坐不異意,出入不易情。

如神明為兆數,不宜與思慮異。

【註釋】

則是:當作「是則」。

「神」字當在「明」字上,於義方妥。

【譯文】

人用精神進行考慮,經考慮無法決定,所以就求問蓍龜。

蓍龜表現出的兆數,與人的心意相吻合,就可以認為這是神明答覆的了。

有時自己的心意認為可行,而兆數又不吉利;有時兆數就算吉利,而自己的心意又認為是凶。

所謂思慮,就是自己的心神;所謂兆數,也是自己的心神。

同一個身體的神,在胸中就是思慮,在胸外就是兆數,就同人進屋坐下,出門行走一樣。

或行或坐不會和自己的心意不一致,或出或入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心意。

如果兆數是由神明形成的,就不應該和思慮有什麼不同。

【原文】

71·6天地有體,故能搖動。

搖動有,生之類也。

生,則與人同矣。

問生人者須以生人,乃能相報。

如使死人問生人,則必不能相答。

今天地生而蓍龜死,以死問生,安能得報?枯龜之骨,死蓍之莖,問生之天地,世人謂之天地報應,誤矣。

【註釋】

有:據遞修本當作「者」。

【譯文】

天地有形體,所以能運動。

能運動的,都是活的東西。

天地既然是活的,那就與人相同了。

問活人必須用活人,才能得到回答。

如果讓死人問活人,那就一定不能互相應答。

現在天地是活的而蓍龜是死的,通過死的龜甲、蓍莖去問活的天地,怎麼能得到回答呢?用枯龜的骨,死蓍的莖,去問活著的天地,世人認為天地會答覆,這就錯了。

【原文】

71·7如蓍龜為若版牘,兆數為若書字,像類人君出教令乎?則天地口耳何在,而有教令?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不言,則亦不聽人之言。

天道稱自然無為,今人問天地,天地報應,是自然之有為以應人也。

案《易》之文,觀揲蓍之法,二分以象天地,四揲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月。

以象類相法,以立卦數耳,豈雲天地合報人哉?

【註釋】

版牘(du獨):泛指古代寫字用的木片。

引文參見《論語·陽貨》。

「二分以象天地」四句:《周易·系辭上》:「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之於扐以象閏。」

大意是說,易卦推演的大數是五十,但是只用四十九根策(蓍莖),有一根不用,象徵太極。

將四十九根策,任意分為兩部分以象徵天、地兩儀。

從放置於上方(象徵天)的那一部分策中抽出一根,豎置於兩部分策之間,以象徵天、地、人三極,再將上方的策每四根一組分數,以象徵四季,將餘下的策放在豎掛著策的左邊,以象徵閏月。

奇(jī機):餘數,零頭。

扐(1e勒):手指縫。

高享說:疑借為「肋」。

此處指所豎置的蓍草兩旁。

合:據遞修本應作「告」。

【譯文】

如果說蓍龜有如版牘,兆數有如文字,就像君王發佈命令一樣嗎?天地的口耳在何處,而能發佈命令呢?孔子說:「天說過什麼呢?但四季照常運行,萬物照常生長。」

天不言語,那麼也就不聽人的言語。

天道崇尚自然無為,現在人去問天地,天地有答覆,這就成了自然有意識地答覆卜筮者了。

考察《周易》上的文字,看它所載的用蓍草算卦的方法,是將蓍草分成兩部分以象徵天地,四根四根的分數以象徵四季,所剩的餘數放在旁邊,以象徵閏月。

這是用類似的事物相互倣傚,以此確定構成卦象的數字罷了,哪裡是說天地真會答覆卜筮的人呢?

【原文】

71·8人道,相問則對,不問不應。

無求,空扣人之門;無問,虛辨人之前,則主人笑而不應,或怒而不對。

試使卜筮之人空鑽龜而卜,虛揲蓍而筮,戲弄天地,亦得兆數,天地妄應乎?又試使人罵天而卜,毆地而筮,無道至甚,亦得兆數。

苟謂兆數天地之神,何不滅其火,灼其手,振其指而亂其數,使之身體疾痛,血氣湊踴?而猶為之見兆出數,何天地之不憚勞,用心不惡也?由此言之,卜筮不問天地,兆數非天地之報,明矣。

【註釋】

辨:通「辯」。

踴:據遞修本當作「湧」。

血氣湊湧:指由於劇烈的疼痛,使面部充血,青筋暴露。

【譯文】

人事的道理,互相提問則回答,不問就不回答,沒有所求,平白無故地敲別人家的門,不提出問題,毫無目的地在別人的面前空辯,那麼主人或者只笑不答應,或者生氣而不回答。

假如讓卜筮的人平白無故地鑽薄龜甲而卜問,毫無目的地擺弄蓍草來算卦,對天地進行戲弄,也會得到兆數,難道天地在一胡一 亂答覆嗎?假如又讓人咒罵天而占卜,敲打地而算卦,無理至極,也會得到兆數。

如果說兆數是天地神靈的表現,為什麼不滅掉他灼龜的火,燒他的手,使算卦人的手發抖而擾亂他求得的數字,讓他身體生病疼痛,血氣積聚噴湧呢?反而還為占卜的人顯示兆數,為什麼天地不怕辛勞,用心如此善良呢?據此說來,卜筮不能問天地,兆數也不是天地的答覆,是很明白的了。

【原文】

71·9然則卜筮亦必有吉凶。

論者或謂隨人善惡之行也,猶瑞應應善而至,災異隨惡而到。

治之善惡,善惡所致也,疑非天地故應之也。

吉人鑽龜,輒從善兆;凶人揲蓍,輒得逆數。

何以明之?紂,至惡之君也。

當時災異繁多,七十卜而皆凶。

故祖伊曰:「格人元龜,罔敢知吉。」

賢者不舉,大龜不兆,災變亟至,周武受命。

高祖龍興,天人並佑,奇怪既多,豐、沛子弟,卜之又吉。

故吉人之體,所致無不良 ;凶人之起,所招無不醜。

【註釋】

紂:參見1·2注。

祖伊:參見27·15注。

格人:能知天地吉凶的至人、賢人。

元龜:大龜板。

古人認為龜愈大占卜愈靈驗。

《史記·殷本紀》集解:「元龜,大龜也,長尺二寸。」

引文參見《尚書·西伯戡黎》。

周武:周武王。

參見1·4注。

受命:指接受「天命」而當君王。

高祖:漢高祖劉邦。

參見3·4注(11)。

龍興:古代稱天子為龍,把帝王建立新王朝最初的活動叫「龍興」。

豐:豐邑。

秦時屬沛縣,在今一江一 蘇豐縣。

沛:沛縣。

在今一江一 蘇沛縣。

豐沛:這裡是劉邦出生、早年活動及開始起義的地方。

卜之又吉:指沛地百姓擁護劉邦起義前曾占卜得吉兆。

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體:占卜時的卦兆,此指占卜。

【譯文】

然而卜筮也一定會表示出吉凶。

有些發議論的人說卜筮的吉凶是隨人們行為的善惡而相應出現的,如同祥瑞應和善行而出現,災異隨著惡行而到來一樣。

國家治理的好壞,相應招致祥瑞或災異,懷疑這不是天地有意應和的。

吉人鑽薄龜甲卜問,吉兆往往隨著出現;惡人揲蓍算卦,往往得到不吉利的筮數。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殷紂王,是極兇惡的君王,他在位時災異一個接一個,他占卜了七十次都是凶兆。

所以祖伊說:「賢人和大龜板,都覺察不出一點吉兆。」

賢人不稱讚,大龜板不顯現吉兆,災異屢次到來,因此周武王承受天命滅殷稱君。

劉邦興起,天和人全都護佑他,奇異的現象已經很多了,豐沛的百姓,占卜得到吉兆。

所以吉人的占卜,所招致的兆象沒有一個不吉利;惡人的揲蓍,所得到的筮數沒有一個不是壞的。

【原文】

71·10衛石駘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後者,曰:「沐浴佩玉則兆。」

五人皆沐浴佩玉。

石祁子曰:「焉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

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

衛人卜,以龜為有知也。

龜非有知,石祁子自知也。

祁子行善政,有嘉言,言嘉政善,故有明瑞。

使時不卜,謀之於眾,亦猶稱善。

何則?人心神意同吉凶也。

此言若然,然非卜筮之實也。

【註釋】

石駘(dai代):春秋時衛國大夫。

適:通「嫡」。

嫡子:古代指正妻所生的兒子。

庶子:古代指妾所生的兒子。

石祁子:石駘的庶子之一。

「祁」是他死後的謚號。

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下》。

卜:《禮記·檀弓下》無「卜」字,當據之刪。

【譯文】

衛國的石駘死了,他沒有嫡子,卻有六個庶子,就用占卜決定誰為繼承人,占卜的人說:「洗頭洗澡佩帶玉器就會得吉兆。」

五個庶子都洗頭洗澡佩帶玉器。

石祁子說:「哪有為父親守喪期間還洗頭洗澡佩帶玉器的呢?」

他不洗頭洗澡不佩帶玉器,石祁子得到了應繼承父位的吉兆。

衛國人認為龜甲是有知的。

龜甲並不有知,而是石祁子自己有知。

祁子施行善政,又有好的言語,言語好政治善,所以得到明顯的吉兆。

假使當時不用占卜決定繼承人,讓眾人來商議推舉,人們也仍然會稱讚他好。

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心思和神的旨意對吉凶的看法是相同的。

以上的這些話好像是對的,但並不符合占卜算卦的實際。

【原文】

71·11夫鑽龜揲蓍,自有兆數,兆數之見,自有吉凶,而吉凶之人,適與相逢。

吉人與善兆合,凶人與惡數遇,猶吉人行道逢吉事,顧睨見祥物,非吉事祥物為吉人瑞應也。

凶人遭遇兇惡於道亦如之。

夫見善惡,非天應答,適與善惡相逢遇也。

鑽龜揲蓍有吉凶之兆者,逢吉遭凶之類也。

【註釋】

顧:回頭看。

睨(ni逆:)斜視。

顧睨:隨順看一下。

【譯文】

鑽薄龜甲擺弄蓍草,自然會得兆數,兆數的出現,自然會有吉凶,而有吉凶的人,碰巧與兆數相遇。

吉人與好的兆象吻合,凶人與惡的筮數相遇,如同吉人走在路上遇到吉祥的事物,隨便就可以看到吉祥之物一樣,並不是吉祥的事物有意表現為吉人的祥瑞。

凶人,在路上碰到壞事也是如此。

善惡事物的出現,並不是天的回答,是碰巧與善惡之人相遇到一起了。

鑽龜占卜揲蓍算卦會出現吉凶的徵兆,就是由於有相遇上吉凶事物這類情況。

【原文】

71·12何以明之?周武王不豫,周公卜三龜,公曰:「乃逢是吉。」

魯卿莊叔生子穆叔,以《周易》築之,遇明夷之謙。

夫卜曰:「逢」,筮曰「遇」,實遭遇所得,非善惡所致也。

善則逢吉,惡則遇凶,天道自然,非為人也。

推此以論,人君治有吉凶之應,亦猶此也。

君德遭賢,時適當平,嘉物奇瑞偶至。

不肖之君,亦反此焉。

【註釋】

不豫:古代稱君王生病為「不豫」。

周公:參見2·5注(19)。

周公卜三龜:傳說武王生病,周公為武王祈福延壽,向周朝建立前的三個先王(太一王 、王季、文王)占卜問吉凶,三次龜兆都吉。

以上事參見《尚書·金滕》。

莊叔:即叔孫莊叔。

「莊」是他死後的謚號。

穆叔:叔孫豹,死後謚號「穆」。

春秋時魯國大夫。

他在齊國避難期間,先後生了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叫牛。

叔孫豹很一寵一 愛他,史籍中稱他為「豎牛」。

豎牛挑撥是非,大亂叔孫氏一家,並餓死了他的父親。

明夷:《周易》六十四卦之一。

謙:《周易》六十四卦之一。

明夷之謙:由明夷卦變為謙卦。

據《左傳》記載,占卜人根據卦象解釋說,這個孩子將來先是逃難,後回國當卿,最後信讒言而被餓死。

以上事參見《左傳·昭公五年》。

【譯文】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周武王生病,周公用龜甲占卜了三次,周公說:「所遇到的都是吉兆。」

魯國大夫莊叔生個兒子叫穆叔,用《周易》給兒子算命,遇上明夷卦變謙卦。

占卜稱為「逢」,算卦稱為「遇」,實際上是各人的遭遇所得到的卦象,並不是由善惡所帶來的。

善就遇上吉兆,惡就碰上凶兆,天道自然如此,不是由於人的善惡所造成的。

根據這種情況而論,君王治國有吉凶徵兆出現,也仍然是這個道理。

君王碰巧道德高尚,時運碰巧天下應當太平,美好的事物奇異的徵兆就會偶然出現。

不賢德的君王碰到的情況,也就和這種情況相反。

【原文】

71·13世人言卜筮者多,得實誠者寡。

論者或謂蓍龜可以參事,不可純用。

夫鑽龜揲蓍,兆數輒見,見無常占,占者生意。

吉兆而占謂之凶,凶數而占謂之吉,吉凶不效,則謂卜筮不可信。

周武王伐紂,卜筮之,逆,占曰:「大凶。」

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

夫卜筮兆數,非吉凶誤也,佔之不審吉凶,吉凶變亂。

變亂,故太公黜之。

【註釋】

不可純用:《潛夫論·卜列篇》:「聖王之立卜筮也,不違民以為吉,不專任以斷事。」

卜:疑當為衍文。

筮為一事,占與卜為一事。

何知而凶:應作「何而知凶」。

而:能。

以上事參見《史記·齊世家》。

【譯文】

世人談論卜筮的很多,懂得卜筮的真正道理的人很少。

有的論者認為龜蓍卜筮的結果可以作為做事情的參考,但不能完全信賴它。

鑽龜占卜揲蓍算卦。

兆數總是會出現的,它的出現並沒有固定不變的解釋,而是由占卜的人主觀加以解釋。

出現吉兆而占卜的人認為它是凶兆,出現凶數而占卜的人認為它是吉數,如果吉凶不靈驗,就認為卜筮不可信。

周武王討伐紂王,筮算這件事,不吉利,占卜的人說:「大凶。」

姜太公推開蓍草踐踏龜甲後說:「枯骨死草,怎麼能知道就不吉利呢?」

卜筮出現兆數,不是兆數所顯示的吉凶錯了,是占卜的人辨別不清吉凶,把吉凶說顛倒了。

吉凶顛倒了,所以姜太公不相信它。

【原文】

71·14夫蓍筮龜卜,猶聖王治世;卜筮兆數,猶王治瑞應。

瑞應無常,兆數詭異。

詭異則占者惑,無常則議者疑。

疑則謂平未治,惑則謂吉不良 。

何以明之?夫吉兆數,吉人可遭也;治遇符瑞,聖德之驗也。

周王伐紂,遇烏魚之瑞,其卜曷為逢不吉之兆?使武王不當起,出不宜逢瑞;使武王命當興,卜不宜得凶。

由此言之,武王之卜,不得凶占,謂之凶者,失其實也。

【註釋】

以上兩句「平」為「世」之誤,「吉」為「占」之誤,文當作「疑則謂世未治,惑則謂占不良 。」

方與上文相應。

烏魚之瑞:參見12·1注。

【譯文】

用蓍草算卦龜甲占卜,如同聖王治理天下;卜筮出現的兆數,如同聖王治理天下時出現的祥瑞。

祥瑞不經常出現,兆數變化多端。

兆數變化多端就使占卜的人疑惑,祥瑞不經常出現就使議論的人懷疑。

懷疑就認為天下尚未大治,疑惑就認為占卜不正確。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吉利的兆數,吉人可以遇上;治理天下遇上祥瑞,是聖王有德的證明。

周武王討伐紂王,遇到赤烏鴉和白魚的祥瑞,他占卜為什麼會遇上不吉利的兆數呢?假如周武王命中不應當興起,出兵就不該遇上祥瑞;假如周武王命運該當興盛,占卜就不該遇上凶兆。

據此說來,武王的占卜,不應該得凶兆,說它是凶兆,就違背了它的真實情況。

【原文】

71·15魯將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佔之以為凶。

何則?

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謂之凶。

孔子佔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

魯代越,果克之。

夫子貢占「鼎折足」以為凶,猶周之占卜者謂之逆矣。

逆中必有吉,猶折鼎足之占宜以伐越矣。

周多子貢直佔之知,寡若孔子詭論之材,故睹非常之兆,不能審也。

世因武王卜,無非而得凶,故謂卜筮不可純用,略以助政,示有鬼神,明己不得專。

【註釋】

魯將伐越:王充的引述有誤。

孔子在世時,吳國尚未被越國所滅,魯國也不可能越過強大的吳國攻打越國。

據《韓詩外傳》記載,孔子曾派子貢到齊國辦事,子貢很久沒有回來,孔子占卜得了「鼎」卦。

弟子們說,「鼎」卦上講「鼎折足」,一隻鼎足折斷了,可能子貢回不來了。

顏回暗笑。

孔子問他為什麼笑,他說,子貢一定會回來。

鼎斷了足,說明子貢不是走路,而是坐船。

不久,子貢果然坐船回來了。

王充講的可能和這件事有關。

鼎折足:《周易》六十四卦中有鼎卦,其中「九四爻辭」說:「鼎折足,覆公。

(sǖ速),其形渥,凶。」

意思是,鼎足折斷,打翻了王公的美食,弄得湯汁滿地,狼藉不堪,這是凶險之兆。

【譯文】

魯國將要攻打越國,對這件事算卦,得的爻辭是「鼎折斷了足」,子貢占斷這件事認為是凶兆。

為什麼呢?鼎折斷了足,行走要用足,所以認為它是凶兆。

孔子占斷這件事認為是吉兆,孔子說:「越人居住在水邊,行動用船,不用足,所以認為它是吉兆。」

魯國攻打越國,果然戰勝了越國。

子貢占卜「鼎折斷了足」認為是凶兆,就同周代占卜人說武王伐紂不吉利一樣。

不吉中一定含有吉,就像「折鼎足」這樣的預兆有利於攻打越國一樣。

周代人多數像子貢那樣只有死板地解釋兆數吉凶的能力,很少有像孔子那樣的與眾不同的論證的才幹,所以看到異乎尋常的兆數,就不能辨別清楚了。

世人因為武王占卜,沒有過失而得凶兆,所以認為卜筮不能完全信賴,只能略微用來輔助政務,表示有鬼神在支配,說明不是自己在專斷。

【原文】

71·16著書記者,采掇行事,若韓非《飾邪》之篇,明己效之驗,毀卜訾筮,非世信用。

夫卜筮非不可用。

卜筮之人,佔之誤也。

《洪範》稽疑,卜筮之變,必問天子卿士,或時審是。

夫不能審占,兆數不驗,則謂卜筮不可信用。

晉文公與楚子戰,夢與成王搏,成王在上而盬其腦,占曰:「凶」。

咎犯曰:「吉!君得天,楚伏其罪。

盬君之腦者,柔之也(11)。」

以戰果勝,如咎犯占。

【註釋】

掇(duō多):拾齲

韓非:參見21·12注。

《飾邪》:《韓非子》中的一篇,文中列舉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以及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來說明卜筮並不靈驗,依靠卜筮來決定行動是愚蠢的。

訾(ǐ子):指責。

毀卜訾筮:《韓非子·飾邪篇》:「龜莢鬼神,不足舉勝,左右背鄉,不足以專戰,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卜筮之變:指對卜筮出現的卦象的不同解釋。

晉文公:參見5·4莊。

楚子:指楚成王。

參見18·9注。

晉文公與楚子戰:指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

參見18·9注。

夢:指晉文公戰前做夢。

盬(gǔ古):吸。

咎犯:參見18·9注(13)。

君得天:意即晉文公臉朝天,能得上天保佑。

楚伏其罪:意即楚成王背對天,頭朝下,象徵低頭認罪。

(11)柔之:指楚成王吮吸了晉文公的腦汁後會軟弱無力。

以上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譯文】

編書記史的人,收集以往的事例,如韓非《飾邪》那樣的篇章,用已經發生的史事作證明。

抨擊指責卜筮,反對人們迷信卜筮。

卜筮並不是完全不能用,是卜筮的人往往占斷錯了。

《尚書》中的《洪範》記載考察疑難問題,以及卜筮的卦象出現了不同的解釋,一定要求教天子和大臣,或許確實是正確的。

不能對兆數作出確切的解釋,兆數不靈驗,就認為卜筮不可信賴。

晉文公與楚成王開戰,夢見同楚成王搏鬥,楚成王伏在他身上吮吸他的腦汁,占夢的人說:「是凶兆。」

咎犯說:「是吉兆!您得天的保佑,楚成王是低頭認罪。

吮吸您的腦汁,會使他軟弱無力。」

事後與楚成王一交一 戰果然獲勝,正如咎犯所佔斷的一樣。

【原文】

71·17夫占夢與占龜同。

晉占夢者不見象指,猶周占龜者不見兆者為也。

象無不然,兆無不審,人之知暗,論之失實也。

傳或言:武王伐紂,卜之而龜■。

占者曰:「凶。」

太公曰:「龜■,以祭則凶,以戰則勝。」

武王從之,卒克紂焉。

審若此傳,亦復孔子論卦,咎犯占夢之類也。

蓋兆數無不然,而吉凶失實者,占不巧工也。

【註釋】

指:通「旨」。

龜■(讀音不詳):《說苑·權謀》作「龜熸(jiān尖)」,意思是龜兆不清楚。

【譯文】

占斷夢象與占斷龜兆相同。

晉國占夢的人不明白夢兆的意思,如同周代占卜的人不明白龜兆的意思一樣。

夢兆沒有不對的,龜兆沒有不明的,由於人的才智愚昧,論斷兆象偏離了實情。

有的傳上說:「武王討伐紂王,占卜此事龜兆不清楚。

占卜的人說:「是凶兆。」

姜太公說:「龜兆不清楚,依照這個兆象舉行祭祀就不吉利,依照這個兆象進行戰爭就能取勝。」

武王聽從了太公的話,終於戰勝了紂王。

如果真像這種記載所說的那樣,也就又同孔子解釋卦象,咎犯解釋夢兆是同一類的了。

大約兆數沒有不對的,而吉凶失實,是因為占卜的人不高明巧妙的緣故。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論衡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