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驗符篇:本篇羅列了一些「符瑞」現象,以證明「漢德豐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論衡》驗符篇

論衡

驗符篇

【題解】

本篇羅列了一些「符瑞」現象,以證明「漢德豐雍」,超越前代。

王充的目的是批駁俗儒厚古薄今的觀點,但由於歷史的局限,他僅用「符瑞」的出現來美化漢代統治者,寄希望於皇帝能選拔任用像他那樣的人才。

本篇不僅宣揚了「符瑞說」,而且也宣揚了陰陽五行家的「五德終始論」,所以其基調是消極的。

【原文】

59·1永平十一年(1),廬一江一 皖侯國民際有湖(2)。

皖民小男曰陳爵、陳挺,年皆十歲以上,相與釣於湖涯。

挺先釣,爵後往。

爵問挺曰:「釣寧得乎(3)?」

挺曰:「得。」

爵即歸取竿綸(4),去挺四十步所(5),見湖涯有酒樽(6),色正黃,沒水中。

爵以為銅也,涉水取之,滑重不能舉。

挺望見,號曰:「何取?」

爵曰:「是有銅,不能舉也。」

挺往助之,涉水未持,樽頓衍更為盟盤(7),動行入深淵中,復不見。

【註釋】

(1)永平:漢明帝年號。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2)廬一江一 :郡名。

楚、漢之際分秦九一江一 郡置,在今安徽廬一江一 縣一帶。

皖侯國:漢代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安徽潛山縣一帶。

民:涉下句『皖民』而衍。

《太平廣記》卷四百引《論衡》文無「民」字,當刪。

湖:指巢湖。

一稱焦湖,在今安徽省中部,湖呈鳥巢狀,故名。

(3)寧:作語助詞,無義。

(4)綸(lun輪):釣魚用的線。

(5)所:通「許」。

表約略數目。

(6)樽(ūn尊):古代的一種盛酒器。

(7)盟盤:古代諸侯舉行結盟儀式時用的一種盤子。

【譯文】

永平十一年,廬一江一 郡皖侯國邊境上有個大湖。

皖侯國百姓家有兩個男孩叫陳爵和陳挺,年齡都在十歲以上,他們一起到湖邊去釣魚。

陳挺先去釣,陳爵後來才去。

陳爵問陳挺:「釣著魚了嗎?」

陳挺說:「釣著了。」

陳爵立馬回去取釣竿和釣線,走到離陳挺四十步左右的地方,看見湖邊有個酒樽,顏色純黃,淹沒在水中。

陳爵以為是銅器,就到水中去取它,又滑又重不能搬動。

陳挺看見了,大聲問:「撈什麼東西?」

陳爵說:「這裡有銅器,搬不起來。」

陳挺過來幫助他,到水中還沒有抓住,酒樽立刻變成一個盟盤,下沉到深水之中,再也看不見了。

【原文】

59·2挺、爵留顧,見如錢等正黃數百千枝(1),即共掇摝(2),各得滿手,走歸示其家(3)。

爵父國,故免吏,字君賢,驚曰:「安所得此?」

爵言其狀,君賢曰:「此黃金也。」

即馳與爵俱往,到金處,水中尚多,賢自涉水掇齲爵、挺鄰伍並聞(4),俱競采之,合得十餘斤。

賢自言於相(5),相言太守(6)。

太守遣吏收取,遣門下掾程躬奉獻(7),具言得金狀。

詔書曰(8):「如章則可。

不如章,有正法。」

【註釋】

(1)枝:錢不能稱為枝,「枝」當作「枚」,形近而誤。

又《太平廣記》卷四百、《事類賦》九、《太平御覽》引《論衡》文並作「枚」,應據改。

(2)掇(duō多):拾齲摝:即「摭」字之訛。

又《太平廣記》、《事類賦》引並作「摭」,當據正。

摭(hī直):拾齲

(3)示:讓。

看。

(4)鄰:周代地方組織。

伍家為鄰,五鄰為裡。

伍:古代居民組織。

五家為一伍。

鄰伍:泛指鄰居。

(5)相:漢代各諸侯王國均設相,由朝廷委派。

王國的相,地位與太守相等;侯國的相,地位等於縣令或縣長。

這裡指皖侯國的相。

(6)太守:參見54·6注(8)。

這裡指廬一江一 太守。

(7)掾:即掾史。

參見34·9注(2)。

門下掾:指廬一江一 太守門下的屬官。

程躬:人名。

廬一江一 太守屬官。

《太平廣記》作「裕躬」。

《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黃金,廬一江一 太守以獻。」

即指此事。

(8)詔書:指漢明帝下的詔書。

【譯文】

陳挺和陳爵守候在湖邊四下觀看,看到數百上千枚像錢一樣的純黃的東西,就一同撿取這些東西,各人撿得滿滿的兩手,跑回家拿給家裡人看。

陳爵的父陳國,是過去免職的官吏,字君賢,他大驚問道:「這是從什麼地方得到的?」

陳爵講述了撿到的情況,君賢說:「這些都是黃金呀。」

立即與陳爵一起跑去那裡,到了出現金子的地方,水中黃金還很多,君賢親自下水去拾齲陳爵和陳挺的鄰居們都聽說了,一齊來爭撿黃金,合計撿得十多斤。

君賢親自把這件事告訴了相,相又告訴了太守。

太守派官吏收取撿到的黃金,派門下屬官程躬將黃金獻給皇帝,詳細他講述了撿到黃金的情況。

皇帝下詔書說:「如果像奏章所說的那樣,就算了。

如果不像奏章所說的那樣,就要依法懲辦。」

【原文】

59·3躬奉詔書,歸示太守。

太守以下思省詔書(1),以為疑隱,言之不實,苟飾美也,即復因卻上得黃金實狀如前章(2)。

事寢(3)。

十二年(4),賢等上書曰:「賢等得金湖水中,郡牧獻(5),訖今不得直(6)。」

詔書下廬一江一 上不畀賢等金直狀(7)。

郡上賢等所採金自官湖水,非賢等私瀆(8),故不與直。

十二年,詔書曰:「視時金價,畀賢等金直。」

漢瑞非一,金出奇怪,故獨紀之(9)。

【註釋】

(1)省(xǐng醒):領悟。

(2)卻(xi細):通「郤」。

間隙,機會。

(3)寢:止息。

(4)十二年: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5)郡牧:即郡太守。

(6)訖(qi氣):通「迄」。

到。

直:通「值」。

代價,報酬。

(7)畀(bi閉):給。

(8)瀆(du獨):溝渠。

私瀆:屬於私家所有的溝渠。

(9)以上事參見《後漢書·明帝紀》。

【譯文】

程躬奉接了詔書,回來讓太守看。

自太守以下各級官吏思索領悟詔書的意思,認為皇帝懷疑奏章上有隱瞞的地方,說的情況不真實,作了不正當的粉飾美化,就又找機會向皇帝報告得到黃金的真實情況,內容和上次的奏章一樣。

這件事就擱下了。

永平十二年,君賢等人給皇帝上書說:「君賢等人從湖水中撿得黃金,郡長官把黃金獻給了皇帝,我們至今沒有得到報酬。」

皇帝下詔書令廬一江一 郡呈報不給陳君賢等人獻金報酬的具體情況。

廬一江一 郡呈報陳君賢等人所採取的黃金來自官家的湖水中,不是來自陳君賢等人的私家溝渠,所以不給報酬。

永平十二年,皇帝下詔書說:「比照當時黃金的價格,給陳君賢等人獻金的報酬。」

漢代的祥瑞不止一種,黃金出現特別怪異,所以單獨記下了這件事。

【原文】

59·4金玉神寶,故出詭異。

金物色先為酒樽,後為盟盤,動行入淵,豈不怪哉!夏之方盛,遠方圖物,貢金九牧(1),禹謂之瑞,鑄以為鼎(2)。

周之九鼎(3),遠方之金也。

人來貢之,自出於淵者,其實一也,皆起盛德,為聖王瑞。

金玉之世(4),故有金玉之應。

文帝之時,玉棓見(5)。

金之與玉,瑞之最也。

金聲玉色,人之奇也。

永昌郡中亦有金焉(6),纖靡大如黍粟(7),在水涯沙中,民採得日重五銖之金(8),一色正黃。

土生金(9),土色黃(10)。

漢,土德也(11),故金化出(12)。

金有三品(13),黃比見者,黃為瑞也。

圯橋老父遺張良書(14),化為黃石(15)。

黃石之一精一,出為符也。

夫石,金之類也,質異色鈞(16),皆土瑞也。

【註釋】

(1)牧:官名。

傳說古代的天下分為九州,各州的長官稱為牧。

(2)鑄以為鼎:傳說禹把九州貢來的銅鑄成九個鼎,世代相傳。

(3)周之九鼎:傳說就是夏禹鑄的九鼎。

(4)金玉之世:比喻太平盛世。

(5)玉棓見:參見58·9注(1)。

棓:通「杯」。

(6)永昌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新置哀牢人居地二縣,並割益州郡西部六縣置。

治不韋(今保山市東北),轄境相當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地區。

《後漢書·郡國志》:「永昌郡博南縣南界出金。」

(7)纖靡(mǐ米):細校

(8)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9)土生金:按陰陽五行說法,土可以生金。

(10)土色黃:按陰陽五行說法,五行中的「土」,是和五色中的黃色相配屬的。

(11)土德:按陰陽五行說法,朝代的更替是根據五行相剋的道理循環的,因為土可以克水,而秦是水德,所以說漢朝是土德。

(12)金化出:按陰陽五行說法,土可以生金,漢朝是土德,所以黃金作為瑞應就不斷化生出來了。

(13)三品:黃金、白金(銀)、赤金(銅)。

《漢書·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力中,赤金為下。」

(14)圯(yi宜)橋:古橋名,在一江一 蘇下邳縣(今一江一 蘇睢寧北)附近。

老父遺張良書:參見7·4注(4)。

(15)化為黃石:參見7·4注(5)。

(16)鈞:通「均」。

相同。

【譯文】

金玉是神奇的寶物,所以它們的出現奇怪異常。

金物的樣子先是酒樽,後來變成盟盤,游動沉入深水中,難道不奇怪嗎!夏朝正當全盛的時候,邊遠地區把當地的特產神怪之物繪成圖畫獻給朝廷,九州的長官向夏朝獻銅,夏禹認為這是祥瑞,把銅鑄成大鼎。

周朝的九鼎,是遠方的銅鑄成的。

遠方的人進貢的金和自然出現在水中的金,實質是一樣的,都是由於帝王有盛德,為聖王出現的祥瑞。

如金玉般的盛世,所以就有金玉出現的瑞應。

漢文帝的時候,玉杯出現。

金和玉在祥瑞中是無與倫比的。

金的聲音和玉的顏色,是人間極稀有的。

永昌郡中也有金,細小得像粟粒那樣大,在水邊的沙中,老百姓每天可以採得五銖重的金,一色純黃。

土生金,土色是黃色。

漢朝,屬土德,所以黃金就化生出來。

金有三個等級,黃金一再出現,因為黃色是漢朝祥瑞的標誌。

圯橋上一位老人授給張良一部兵書,後來老人又變成黃石,黃石之一精一變成老人出現,是漢朝的一種符瑞。

黃石,也是金一類的東西,質地雖然不同,顏色卻是一樣的。

【原文】

59·5建初三年(1),零陵泉陵女子傅寧宅(2),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長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莖葉紫色,蓋紫芝也。

太守沈酆遣門下掾衍盛奉獻(3),皇帝悅懌(4),賜錢衣食。

詔會公卿,郡國上計吏民皆在(5),以芝告示天下。

天下並聞,吏民歡喜,咸知漢德豐雍,瑞應出也。

四年,甘露下泉陵、零陵、洮陽、始安、冷道五縣(6),榆柏梅李,葉皆洽薄(7),威委流漉(8),民嗽吮之(9),甘如飴蜜。

五年,芝草復生泉陵男子周服宅上六本(10),色狀如三年芝,並前凡十一本。

【註釋】

(1)建初:漢章帝年號。

建初三年:公元78年。

(2)零陵:郡名。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桂陽郡置,治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轄境相當今湖南西南部和廣西東北角。

泉陵:古縣名。

東漢時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零陵縣。

傅寧:人名。

事跡不詳。

(3)沈酆(fēng豐):即沈豐,字聖達,東漢零陵太守。

衍盛:人名。

沈豐屬下官吏。

(4)懌(yi義):喜歡。

(5)郡:地方各郡。

國:分封的諸侯國。

上計吏:年終代表郡國入京報告戶口、墾田、錢谷等情況的官員。

民:此指沒有擔任官職的豪紳地主。

(6)零陵:古縣名。

秦置,西漢為零陵郡治所,治今廣西全州西南。

洮(tao桃)陽:古縣名。

在今廣西全州西北。

始安:古縣名。

在今廣西桂林市。

冷:據《後漢書·郡國志》應作「泠」。

泠(ling零)道:古縣名。

在今湖南寧遠東。

(7)洽(xia狹):浸潤。

薄:據遞修本應作「溥」。

溥(pǔ普):普遍。

(8)威委:即葳蕤(wēi rui威瑞陽平)。

形容樹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

漉(lu鹿):水往下滲。

(9)嗽:通「漱」。

吮(shǔn順上聲):用嘴吸。

嗽吮:吸飲。

(10)周服:人名。

上:當是「土」之誤。

上文「傅寧宅土中」可證。

「宅上」非芝草所生之處。

【譯文】

建初三年,零陵郡泉陵縣女子傅寧的家裡,土中忽然長出五棵靈芝草,長的有一尺四五寸,短的有七八寸,莖葉全是紫色,是紫靈芝。

郡太守沈豐派門下屬官衍盛把紫芝奉獻給皇帝,皇帝非常喜歡,賜給錢、衣服和食物。

皇帝下令召集三公九卿、地方各郡、各諸侯國、上計吏、豪紳地主等,把紫靈芝的出現向全國公佈。

天下同時聞知此事,官民歡呼喜慶,都知道漢朝的功德隆盛,所以祥瑞出現了。

建初四年,甘露降下泉陵、零陵、洮陽、始安、泠道五個縣,榆柏梅李各種樹木的葉子普遍得到滋潤,茂盛的樹葉往下滴甘露,老百姓吸飲甘露,甘甜得像飴蜜一樣。

建初五年,靈芝草又在泉陵縣男子周服的家中長出六棵,顏色形狀與建初三年長的一樣,連同前面長出的共計有十一棵之多。

【原文】

59·6湘水去泉陵城七里(1),水上聚石曰燕室丘(2),臨水有俠山,其下巖淦(3),水深不測。

二黃龍現,長出十六丈,身大於馬,舉頭顧望,狀如圖中畫龍,燕室立民皆觀見之。

去龍可數十步,又見狀如駒馬,小大凡六,出水遨戲陵上,蓋二龍之子也。

並二龍為八,出移一時乃入(4)。

宣帝時,鳳皇下彭城(5),彭城以聞。

宣帝詔侍中宋翁一(6),翁一曰:「鳳皇當下京師,集於天子之郊,乃遠下彭城,不可收,與無下等。」

宣帝曰:「方今天下合為一家,下彭城與京師等耳,何令可與無下等乎(7)?」

令左右通經者語難翁一,翁一窮,免冠叩頭謝。

宣帝之時,與今無異。

鳳皇之集,黃龍之出,鈞也。

彭城、零陵,遠近同也。

帝宅長遠(8),四表為界(9),零陵在內,猶為近矣。

魯人公孫臣(10),孝文時言漢土德,其符黃龍當見。

其後,黃龍見於成紀(11)。

成紀之遠,猶零陵也。

孝武、孝宣時,黃龍皆出。

黃龍比出,於茲為四,漢竟土德也。

【註釋】

(1)湘水:即今湘一江一 。

(2)燕室丘:《水經·深水篇》云:「過泉陵縣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於湘。」

酈注云:「水上有燕室丘,亦因為聚名也。

其下水深不測,號曰龍淵。」

即指此處。

(3)淦:據遞修本應作「吟」。

吟:通「崟」(ying銀)。

高聳的樣子。

(4)時:時辰。

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

以上事見《後漢書·章帝紀》。

(5)彭城:郡名。

西漢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改楚國為彭城郡。

在今一江一 蘇徐州市一帶及山東、安徽部分地區。

(6)侍中:官名。

侍從皇帝的文官。

宋翁一:宋畸(jī基),西漢時人。

(7)令:涉下句「令」字而衍。

(8)帝宅:帝王居住的地方。

這裡借指帝王統轄的疆域。

(9)四表:四邊極邊遠的地方。

(10)公孫臣:人名。

西漢初年人。

(11)成紀:古縣名。

在今甘肅秦安北。

以上事參見《漢書·文帝紀》、《郊祀志》、《任敖傳》。

【譯文】

湘一江一 距泉陵城七里遠,一江一 水中有一座砂石堆成的小島叫「燕室丘」,一江一 邊有座山叫「俠山」,山下是陡壁懸崖,水深得測不到底。

兩條黃龍出現在這裡,長度超過了十六丈,身體比馬粗大,龍抬著頭四處觀望,形狀就像圖畫中畫的龍那樣,燕室丘附近的老百姓都望見了這兩條龍。

距兩龍大約數十步遠的地方,又看見形體像馬駒一樣大的龍,大大小小一共六條,從水中出來在丘陵上遊玩,它們是那兩條龍的兒子。

連同兩條龍一起共為八條龍,出水經過一個時辰才進入水中。

漢宣帝時,鳳凰降落在彭城郡,彭城郡把這件事報告了皇帝。

漢宣帝下詔詢問侍中宋翁一,翁一說:「鳳凰應當降落在京城,停落在天子祭天的地方,竟遠遠地降落在彭城,不可取,和沒有降落一樣。」

漢宣帝說:「當今天下統一成一家,降落在彭城和降落在京師是一樣的,怎麼能把它看作和沒有降落一樣呢?」

皇帝命令左右通曉經書的人反駁宋翁一,翁一理屈辭窮,取下頭冠向皇帝叩頭謝罪。

漢宣帝的時候,與現在沒有什麼區別。

鳳凰的停落,黃龍的出現,都是同樣的。

彭城和零陵距都城遠近差不多。

帝王的領土又長又遠,四邊以極遠的地方為疆界,零陵郡在四表之內,仍然是很近的了。

魯地人公孫臣,在漢文帝時說漢朝屬土德,漢朝的符瑞應當是黃龍出現。

以後,黃龍在成紀縣出現。

成紀縣的遠近,和零陵一樣。

漢武帝和漢宣帝時,黃龍都出現過。

黃龍接連出現,到這次出現共有四次了,漢朝完全了它的土德。

【原文】

59·7賈誼創議於文帝之朝(1),云:「漢色當尚黃(2),數以五為名(3)。」

賈誼,智囊之臣,雲色黃數五,土德審矣。

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生土(4)。

土爰稼穡(5),稼穡作甘,故甘露集。

龍見,往世不雙,唯夏盛時二龍在庭(6),今龍雙出,應夏之數,治諧偶也(7)。

龍出往世,其子希出,今小龍六頭並出遨戲,像乾坤六子(8),嗣後多也。

唐、虞之時,百獸率舞,今亦八龍遨戲良久。

芝草延年,仙者所食,往世生出不過一二,今並前後凡十一本,多獲壽考之證,生育松、喬之糧也(9)。

甘露之降,往世一所,今流五縣,應土之數,德布濩也(10)。

皇瑞比見,其出不空,必有象為,隨德是應。

【註釋】

(1)創議:首先建議。

(2)色:服色。

漢色當尚黃:意即漢朝是土德,土色黃,所以漢朝應當以黃色作為服色。

(3)名:稱。

這裡指標誌。

數以五為名:按陰陽五行說法,五行中的「土」是和數字中的「五」相配屬的。

漢是土德,所以漢朝應當崇尚「五」,制定禮儀制度時,應以「五」作標準數,如法冠高五寸,官印以五字等。

(4)土:《證類本草》卷六引《論衡》云:「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草生。」

義較今本為長。

「芝生」下一「土」字涉下文衍。

(5)稼穡(se色):耕種和收穫。

土爰稼穡:參見《尚書·洪苑》。

(6)二龍在庭:傳說夏朝對曾有兩條龍出現在宮廷裡。

(7)諧偶:一致,相同。

(8)乾坤六子:據《周易·說卦》的解釋,八卦中除乾卦為父,坤卦為母外,震、坎、艮三卦象征三男,巽、離、兌三卦象征三女,合稱乾坤六子。

(9)松、喬:傳說中的古代仙人赤松子和王子喬。

糧:據說仙人以靈芝草為食糧。

(10)濩(hu護):廣泛傳播。

【譯文】

賈誼在漢文帝在位時首先建議,說:「漢朝的服色應當崇尚黃色,數字應當以五作為標誌。」

賈誼是足智多謀的大臣,說崇尚黃色和五這個數字,可見漢朝確實是土德了。

靈芝草生長在土中,土氣調和,所以靈芝草生長。

土是適合耕種收穫的,莊稼長出來味道甘甜,所以甘露就彙集。

龍出現,以往不見雙數,只有夏朝興盛時有兩條龍出現在朝廷,當今龍成雙出現,符合夏朝時龍出現的數目,說明漢朝的統治與夏朝同樣好。

以往出現龍,小龍極少出現,當今六條小龍一起出現遊玩嘻戲,就像乾坤六子,象徵子孫後代很多。

唐堯、虞舜的時候,各種野獸都歡舞,當今也有八條龍遊玩嘻戲了很長時間。

靈芝草可以延年益壽,是仙人吃的東西,以往長出來不過一二棵而已,當今連同前後長出的總共十一棵,這是很多人將會獲得長壽的徵兆,因為靈芝草是養育赤松子、王子喬一類仙人的食糧埃甘露降落,以往降一個地區,當今散佈五個縣,符合土德所崇尚的數字,這是由於漢朝的功德廣泛傳播的緣故。

大的祥瑞連接出現,它們的出現不是平白無故的,必然有所象徵,是密切應合了漢朝的功德的。

【原文】

59·8孔子曰:「知者樂(1),仁者壽(2)。」

皇帝聖人(2),故芝草壽征生。

黃為土色,位在中央(3),故軒轅德優(4),以黃為號(5)。

皇帝寬惠,德侔黃帝(6),故龍色黃,示德不異。

東方曰仁(7),龍,東方之獸也(8),皇帝聖人(9),故仁瑞見(10)。

仁者(11),養育之味也,皇帝仁惠,愛黎民,故甘露降。

龍,潛藏之物也,陽見於外,皇帝聖明,招拔巖穴也(12)。

瑞出必由嘉士(13),祐至必依吉人也。

天道自然,厥應偶合(14)。

聖主獲瑞,亦出群賢。

君明臣良,庶事以康。

文、武受命,力於周、邵也(15)。

【註釋】

(1)知:通「智」。

(2)仁:仁愛。

《莊子》:「愛人利物謂之仁。」

引文參見《論語·雍也》。

(2)人:據文意,當作「仁」。

(3)位在中央:按陰陽五行說法,五行中的「土」是和東、南、西、北、中五方的中央相配屬的。

(4)軒轅:即黃帝。

參見8·6注(1)。

(5)以黃為號:用「黃」字作為名號。

《史記·五帝紀》:「黃帝名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風俗通·皇霸篇》:「黃者,光之厚也,中和之色,德四季與地同功,故先黃以別之也。」

(6)侔(mou謀):等同。

黃帝:即軒轅氏。

(7)東方曰仁:據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說,儒家的五種道德規範與五方相配屬,東方屬仁,西方屬義,北方屬禮,南方屬智,中央屬信。

(8)東方之獸:按陰陽五行說法,「鱗」是和東方相配屬的,龍是鱗類之長,所以說它是東方之獸。

參見《呂氏春秋·孟春紀》。

(9)人:據文意,當作「仁」。

(10)仁瑞:指龍。

因為龍和仁都配屬東方,所以稱龍為仁瑞。

(11)仁:據遞修本,應作「甘」。

「仁」不得言味。

(12)巖穴:巖穴之士。

指隱居的人才。

(13)嘉士:與下文的「吉人」都指賢臣。

(14)厥應:指祥瑞與人事相應合。

偶合:王充認為,祥瑞與人事相應合是自然而然的巧合,不是上天有意安排的。

參見本書《偶會篇》。

(15)周、邵: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邵公姬奭(shi士)。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快樂,仁愛的人長壽。」

漢代皇帝聖明仁愛,所以作為長壽象徵的靈芝草就出現了。

黃色是土相配屬的顏色,位置配屬五方的中央,所以軒轅氏功德高尚,用「黃」字作為名號稱「黃帝」。

漢代皇帝寬厚仁惠,功德與黃帝相等,所以龍的顏色是黃色,表示漢代皇帝的功德和黃帝沒有兩樣。

東方屬仁,龍,是東方之獸,皇帝聖明仁愛,所以仁瑞就出現了。

甘味,是滋養萬物的味,皇帝仁惠,愛護老百姓,所以甘露就降下來了。

龍,是潛藏著的神物,卻公開出現,象徵皇帝聖明,收羅選用隱居的人才。

祥瑞出現一定是因為有了賢臣,福祐到來必定是因為有了良臣。

天道自然無為,這種應合是偶然碰到了一起。

聖主遇到祥瑞,也就會碰巧出現很多賢良的人才。

君王聖明臣下賢良,所有的事情因此都辦理得很好。

周文王和周武王承受天命,是得力於周公和邵公的輔佐。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論衡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