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
七、明朝亡於李自成之後,清兵的確是明臣請來除寇...
【原文】
問曾靜:旨意問你書內云「明亡之恨」等語。
前明之亡國,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干涉。
自有明之季,政教不修,綱紀廢弛,內則盜賊紛起,李自成等擾亂殘虐,淪陷京師,外則邊警時聞,各處蒙古外藩,皆為勁敵。
是蹂一躪 中國,消耗明之元氣,非獨本朝也。
況我太祖創業以來,並無取明之天下之心。
太宗皇帝曾勒兵入關徇地,直到山東臨清,周視京城,縱獵南苑,數日乃歸。
明朝並不能一矢加遺。
彼時若欲取明之天下,豈不易如反掌?蓋我祖宗列聖惟冀息兵安民,解仇釋忿。
屢欲與明朝和好,而明之君臣總置之不問。
迨李自成已陷北京,明愍帝殉國而死,明祚已絕,明位已移,始請兵我朝,來除寇亂。
太宗皇帝命將興師,兵至山海關,一戰而勝。
李自成二十萬之眾,望風逃竄,席捲長驅,是以我世祖皇帝君臨萬邦,廓清群寇,救億萬臣民於水火之中,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顯然著明可白萬世者也。
我朝得國較之湯武征誅,更為名正言順,何明亡之有恨乎?以李自成之橫行中原,所過殘破,明朝糜餉百萬,曾不能少抗其鋒。
賊兵一至城下,長驅直入,李自成唾手得明之天下。
是明之兵力,萬萬不如流寇甚明。
當李自成既陷京師之後,其志方張,一精一銳之鋒未嘗少挫,更增明之叛臣降卒以助其勢。
而我朝兵威甫及,如摧枯拉朽,只經山海關一戰,流賊即亡魂奪魄,奔逃潰敗。
由是而論,我朝之兵力聲勢,與明何啻相懸雲壤乎?設若取明之天下,已早取矣,何待流賊之摧殘乎?惟以仁義為心,不肯代有其國。
本朝之光明正大若此,今你懷叛逆之心,若在明朝,即是流寇李自成。
而乃以明亡致恨為詞,曾不反心自問乎?你還有何說?
【譯文】
問曾靜:皇上問你,你在書信裡有「明亡之恨」等說法。
明朝的亡國,滅亡在流寇李自成的手裡,與我清朝沒有絲毫關係。
自從明朝未亡時候,國家的政治便已腐敗,綱常禮教鬆弛頹廢。
國內盜賊四起,李自成等人四處流竄,殘忍暴虐,攻佔了京城,邊境也是警報時聞,各地的蒙族和其他藩屬,都成了大敵。
所以踐踏中國,消耗明朝國力的元氣,不只僅是我們大清朝。
何況我太祖開始創建帝業以來,並沒有奪取明代天下的心思。
我太宗皇帝曾經帶兵進入山海關視察地形,一直到達山東臨清,繞著京城巡視,在南苑(皇家獵園)盡情圍獵,幾天之後才回去,明朝並沒有能力射我們一支箭。
那個時候如果想奪取明朝的天下,難道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因為我的列祖列宗,只希望平息戰火,百姓平安,解除雙方仇恨。
我們幾次想和明朝和好,但是明朝的君臣總置之不理。
等到李自成已攻陷了北京,明朝的崇禎皇帝以死殉國,明國體已經滅亡,明的皇位已經轉移,才到我清朝請求派兵去除亂賊。
太宗皇帝命令將領率領部隊,到了山海關,一戰而勝,李自成二十萬大兵望風而逃,我軍像卷蓆子一樣長驅直入。
因此我世祖皇帝親臨中原登上皇位,掃清了大批叛賊,把億萬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為明朝報了仇,洗掉恥辱。
所以我大清王朝對明朝實有大恩大德,是十分明顯的,可以清清楚楚告訴後代萬世。
我朝得以統一中國,比起商湯和周武王征伐桀、紂,更加名正言順,哪有什麼明朝滅亡的仇恨?李自成橫行中原,所經過的地方到處一片殘破,明朝耗費百萬銀子的軍餉,都不能和他們稍稍對抗。
賊兵一到京城下面,便長驅直入,李自成不費絲毫的力量得到了明朝天下。
所以明朝的軍隊萬萬比不上流寇是很明顯的。
李自成攻陷京城以後,他的鬥志仍強盛,一精一銳的鋒芒不曾遭到一點點挫折,又增添了明朝的變節大臣和投降的士兵來為他助威。
而我朝威猛軍隊剛一接觸便摧枯拉朽,只經過山海關這一戰,流賊就失魂落魄,逃亡潰敗。
從這方面來看,我朝的兵力和聲勢,與明朝相比何止相差天地之遠呢!假設如果想奪取明朝的天下,早已經得到了,何必等流賊們糟踏呢?只是因為我朝心存仁義,不願意代替他們佔有中國。
本朝是如此光明正大,而你卻有叛逆之心。
如果是在明朝,你就是流寇李自成,你還拿明朝亡國大恨作為話柄,你就不會反省一下自己嗎?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原文】
曾靜供:這個源頭,彌天重犯從前全然不知,蓋因失父太早,獨居山僻窮陋者,已數十餘年左右。
附近不惟無史冊可以借觀稽考,而鄉一黨一 鄰里,並無知事老成傳聞,但知本朝代明而有天下,初不知有明之天下,早已失之於流寇之手。
直至舊冬,聞大人之說後,又得仰讀聖諭,乃知本朝全是以仁義而興,直駕千古莫媲,其弘功偉績之在當世。
不惟明之君臣感其恩,戴其力,即在當時之草木,亦莫不被德而蒙惠。
蓋有明之季,上下怠慢,政教全然蕩廢不舉,綱紀頹然倒墜不整,內則任宦官把持國政,外則聽諸藩剝削民力,荒一婬一縱恣,無禮無學,遂致民不聊生,奔入賊一黨一 ,四起為敵。
在外官兵望風而靡,所以賊得長驅,直抵京師。
當此之時,生民流離困苦,殘殺慘掠,直不啻如水火之告急。
太宗皇帝龍興東海,政舉教修,仁聲仁聞,施及薄海內外,並未萌一點取天下之心。
曾勒兵入關,縱獵南苑,以期為明解仇釋怨,息兵而安民。
而明之君臣,竟置之不問,由是振旅東歸,當時若有一毫利天下之心,取明直如反掌之易耳。
又何待賊陷京城,愍帝身殉國難,明祚已絕,明位已移,請求除寇安亂,而後興師命將乎?即此一舉,較之武王觀兵孟津,以冀紂惡之改悔,心事更光明正大,表裡無憾。
況入關一戰而勝,李自成二十萬之眾流寇,亡魂奪魄,潰散奔逃,掃蕩廓清,當時天下之眾如出深淵,如睹父母。
世祖皇帝由是發政施仁,撫臨天下,救億萬生靈之苦於水火之中,而天下之感戴者,不惟在明之君臣雪恥復仇,銜結莫報。
而為億萬生靈救死扶生,其大德直與天地同流。
由是看來,湯武雖以仁興,而君臣一倫猶不能脫然無憾。
所以當時成湯不免有慚德,武庚不免以殷叛。
豈若本朝之有天下得於流賊之手,名正言順,明臣、漢人皆感激深切,樂為效力致死者乎!彌天重犯從前陷於不知,任臆狂悖,妄引《春秋》以自誤,所以有「明亡之恨」等語。
到今知之,痛悔流涕,幾不欲生,而且蒙恩高厚,更覺無地自容了,復有何說。
【譯文】
曾靜供:這個事情的源頭,犯了彌天大罪的我從前一點也不知道。
因為我很早就死了父親,獨身住在窮山僻野已經幾十年,我的周圍,不只是沒有書籍可以借來觀看考究,即使是鄰居鄉親,也沒有知道這些事的老成一人 傳告。
我僅知道本朝代替明代佔有了天下,當初不知道明代的天下早已經失在流寇的手裡了。
直到去年冬天,聽到大人的解釋後,又能夠榮幸讀到聖上的諭旨,才知道本朝全都是憑借仁義而興起,在漫長的歷史上一枝獨秀而沒有朝代能比的。
這些豐功偉績在當代,不只是明代的君臣感恩戴德,即使是當時的無情草木,也沒有不蒙受皇恩聖德的。
因為明朝時,朝庭上下鬆弛懈怠,政治教化全都廢弛不修,綱常風紀頹廢不整。
內部是宦官把持朝政,外部是聽任各個藩王剝削老百姓,荒一婬一放縱,禮教不存。
以至於民不聊生,投奔亂賊,四下大亂,在外地的官兵們望風而逃,所以叛賊能夠長驅直入,到達北京。
在這個時候,老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遭到亂賊慘殺掠奪,危急不下於水火之災。
太宗皇帝在東海地方興起,修明政治,教化大道,仁義的名聲傳遍四海內外,而且沒有萌生一點奪取天下的心思。
太宗皇帝曾經帶兵入關,在南苑盡情打獵,來期待和明朝解除怨仇,平息戰火,使百姓安居樂業。
而明朝君臣,竟置之不理,因此遺憾地回去了。
在當時如果有一毫謀取天下的想法,奪取明朝正是易如反掌的事,又何必等叛賊攻陷京城,崇禎帝以死殉國,明朝已亡,明皇位已失,接到平叛除寇的請求後,才命令將領率軍隊出發嗎?這樣的行動,比較起武王陳兵孟津,希望用兵力壓使殷紂王有改悔之心,想法更加光明正大,內心外表沒有絲毫感到缺憾的。
何況進入山海關後一次戰鬥便擊敗了李自成二十萬多的軍隊,亂賊失魂落魄,四下逃亡潰散。
掃蕩了敵人,平定了天下。
當時天下百姓,像從深淵中掙扎了出來,像看到了父母。
世祖皇帝從此發佈了一系列仁政措施,安撫天下百姓,把億萬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而且天下感恩戴德的人,不只是為明代的君臣報了仇,洗掉恥辱,使他們結草啣環也無法報答恩惠,而且把億萬百姓從死亡中救出,這樣的功績,可與天地同存。
從這方面看來,商湯武王雖然憑借仁政興國,但在君臣倫理上,還不能夠超脫,沒有遺憾,所以在當時商湯不免有慚愧之心,而武庚也免不了打著為殷雪恥的旗號,背叛周朝。
哪裡比得上本朝擁有的天下是從流賊手中得到,名正言順,明朝臣子和漢族人都十分感激,樂意為本朝拚死效力呢!犯了彌天大罪的我從前被蒙蔽,一無所知,狂妄任性,錯誤地引用《春秋》的話來論證,所以有了「明亡之恨」等說法。
到現在知道實情後深感後悔,流淚不止,幾乎不想再活下去,而得到了如此浩蕩的皇恩,更覺慚愧得無地自容了,哪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