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曾靜的徒弟張熙(化名張倬)投書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義覺迷錄》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

大義覺迷錄

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

編者按:這是曾靜派徒弟投書案發生後,形成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曾靜的徒弟張熙(化名張倬)投書給岳鍾琪勸他謀反。

岳鍾琪軟硬兼施,未能從張熙口中問出書信背景。

因系謀反案,怕拖延日久,引起雍正懷疑,遂於九月二十八寫了此奏折上報情況,從此,拉開了呂留良大文字獄的序幕。

【原文】

陝西總督臣岳鍾琪謹奏為冒昧密陳,懇祈恩鑒事:竊臣於九月二十六日己刻拜客回署,署前西街有人持書趨向臣輿,被從人呵止,臣見其形貌不似投書官役,令接書入輿,閱封面題籤稱臣系天吏元帥,臣甚為驚訝,當將其人一交一 巡捕看守,隨入署密拆。

內寫南海無主遊民夏靚遣徒張倬上書,其中皆詆毀天朝,言極悖亂,且謂臣系宋武穆王岳飛後裔,今握重兵,居要地,當乘時反叛,為宋明復仇等語。

臣不敢卒讀,亦不忍詳閱,惟有心摧目裂,發上衝冠,恨不立取逆獸夏靚,烹食其肉。

即刻遣人密邀撫臣西琳,以便會訊張倬。

無奈撫臣西琳因署將軍印務,在教場考驗滿洲官兵,未能即臣署,臣逡巡數刻,忖度逆情,既敢明目張膽致書及臣,必非無所憑依,空言相聳,若遽加鞫訊,怨難得實情;又思彼書以叛逆勸臣,臣若一人獨問張倬,旁無見聞確證,將來重刑拷訊,彼反得恣意造言。

而臣遣人邀撫臣時,又不便明言,所以固未能促其速至。

因傳按察司碩色坐於密室,然後喚張倬入署,命坐待茶,靄言相接,問其裡居。

則云:昔年曾在一江一 夏住過。

至現在居址,並師夏靚裡居,皆立誓不說。

臣云:「然則欲見爾師,當於何處接取?」

彼答云:「但實用來書所言,我自往邀師來見。」

問:「汝師今在何處?」

則云:「今在廣東。」

問:「汝自何處來?」

則云:「自廣東來。」

問:「何時起身?」

則云:「五月起身,由貴州到四川打聽,皆言:總督去年便往西安,故我又自川來陝,昨九月十三日方到。」

問:「爾師有何所見,突敢遠致此書?」

答云:「在廣東,聞得朝廷三次召你不去,我師因此致書,及我到陝,方知並無三召不應之說,此書已不願投;後思萬里遠來,不可虛返,故決意投遞。」

【譯文】

陝西總督臣岳鍾琪恭敬地向皇上密奏,懇請皇上裁定:九月二十六日上午,臣外出拜客回府時,有個人從府門前西街手持書信,奔向臣的轎子,被隨從呵斥,才停住腳步。

臣看那人的裝束打扮不像官府的信使,於是叫人把信接過來送進轎內,看見信封署名稱臣是天吏元帥」,臣頗感驚訝,當即把那投書人一交一 給巡捕房看守,隨後回到府中,秘密拆看。

信中寫道:如今南海一帶沒有首領,遊民夏靚派徒弟張倬上書。

所寫內容都是攻擊和誣蔑當今朝廷的,言辭極其荒謬。

信中還說:臣是南宋武穆王岳飛的後代,現在掌握重兵,佔據著軍事要地,應當乘機發動叛亂,報宋、明王朝滅亡之仇,等等此類言語。

臣不敢讀完信,也不容自己詳細閱讀,當時禁不住心摧目裂,怒髮衝冠,恨不能馬上抓到禽一獸 般的叛賊夏靚,煮食其肉。

隨即秘密派人去邀請巡撫西琳,以便共同會審張倬。

無奈巡撫西琳因代理將軍之職正在教場考核滿洲官兵,未能立即來到總督府。

臣徘徊半天,分析思考著這些叛逆們的情況,他們既然敢明目張膽地給臣送信,肯定不是沒有後台倚仗,白白地恐嚇臣一番。

如果倉促地審訊責備他,恐怕難以得到他的真實內情;又考慮到那封信是勸臣反叛,倘若臣自己單獨審問張倬,身邊沒有現場旁聽作證的人,等以後需要重刑拷打審訊時,他反而能恣意造謠;而臣派人去請西琳時,又不便明說實情,故未能促使西琳迅速到達。

故只好傳令察司碩包先坐進密室,然後傳張倬進總督府,叫他坐下,並用茶水招待,性情一溫一 和地與他一交一 談。

問他家住何地,他只說以前曾在一江一 夏(今湖北武漢)住過,至於目前的住處,和他師傅夏靚的住址,卻發誓不說。

臣問:「然而要想見你的師傅,應當在什麼地方和他接頭?」

張倬答道:「只要採納信中建議,我自然會去請師傅來拜見您。」

臣又問他:「你的師傅現在何處?」

張答:「現在廣東。」

臣問:「你從何處來?」

張答:「從廣東來。」

又問他:「何時從廣東起身來這裡?」

張答:「從五月起身,經貴州到四川,打聽總督在哪兒,都說您去年就去了西安,所以我又從四川來到陝西,於九月十三日到達此地。」

問:「你的師傅有什麼憑據竟敢派你長途跋涉來給我送信?」

答:「在廣東時,聽說朝廷三次召見你,你都未去,我師傅於是就寫了這封信。

等我來到陝西後才知道,並沒有『三召不應』的傳說,就不打算把這封信送給您;後來思量,不遠萬里來這裡,不能空跑一趟,所以決心把信送給您。」

【原文】

臣云:「方今聖明在上,如此盛時,爾師何故謀反?」

彼云:「百姓貧窮,只為救民起見。」

臣云:「陝西百姓不窮,你不知道麼?」

彼云:「你陝西雖好,我湖廣連年大水,積一屍一載路。」

臣云:「此乃天災,何與人事?且聞湖廣不過幾縣被荒,朝廷已屢加賑貸,況各省比陝西更好的去處甚多,你卻不盡知道。」

彼云:「官吏又性急,又刻薄,不知百姓苦楚。」

等語。

臣復云:「爾若不將爾師並實在住處開心見誠說出,則安知非我仇家,遣爾持書設局誘我,我豈肯輕信,誤墜仇人術中。」

彼堅稱實在住處,死也不說。

時屆未末申初,撫臣西琳亦至臣署,隨公同細訊。

奈張倬依舊含糊不肯實供。

臣等方行夾訊,張倬仍堅供寧死不說。

臣等再三詰訊,但混供在南海之濱,廣南,一交一 趾一交一 界之處。

臣等恐遽加疊夾,重刑致斃,則此案愈無根據,隨商之撫臣西琳,約次早密至臣署,再以甘言曲誘,或可得其實情。

至二十七日,撫臣西琳復來,於密室坐聽。

臣復喚張倬入署,慇勤慰勞,設法問之。

臣先紿之云:「即如你們湖廣有個鄒魯,始與年羹堯同謀,後來便去首;你們這些遊說之士,如何可以輕信,且安知不是有人打發你來特地試我。

我昨晚所以不得不刑訊一番,看你誠偽。」

張倬云:「你昨日如彼舉動,我今日萬不肯信了。」

臣云:「爾以利害說人,人亦以利害試爾。

爾昨日既不該當街遞書,昭張耳目;又不該於初見時含糊其說,無一著實語,使我懷疑,至於刑訊,自古設鼎鑊以待說客,實有深意。

昨見你視死如歸,知你大有氣節,非利害所能搖奪。

我今日所以推誠奉問,爾須切實指陳,使我心裡瞭然,方不是捕風捉影之論。」

彼云:「總之,有昨晚舉動,知你斷不肯行,知我斷不得活,你這些話我萬不肯信。」

等語。

因復再三婉訊,終一日不吐。

【譯文】

臣問:「當今朝廷聖明,國家昌盛,你的師傅為什麼要謀反?」

他答:「老百姓貧困一交一 加,謀反只為了拯救民眾。」

臣問:「陝西百姓不窮,你知道嗎?」

他答:「雖然陝西的百姓境遇好,我們湖廣一帶卻連年水災,一屍一體遍野。」

臣說:「這是天災,和人有什麼關係?聽說湖廣地區只不過是幾個縣受災,朝廷已經多次賑濟災民,何況全國各省當中比陝西條件更好的地方很多,你不見得都不知道。」

接著,他又說了官吏們性情急躁,對民苛刻,不瞭解百姓的苦楚之類的話。

臣又說:「如果你不把你師傅和你自己的確切住址開誠佈公地說出來,那麼,怎麼知道不是我的仇人派你拿著書信設圈套引誘我,我又怎麼能輕意誤中仇人的圈套呢1

他堅決聲稱:他們的確切住處,死也不會說出來。

到下午未末申初,巡撫西琳亦來到臣的衙門中,就和他一起詳細盤問張倬,可是張倬依舊是含糊其辭,不肯說出實情。

我們才動刑審問,張倬仍然堅持稱死也不說實情。

經我們再三追問,只是含混地招供:他們在南海之濱廣東和一交一 趾一交一 界處。

我們擔心匆忙地動用夾棍,施以重刑,致使張倬喪命,那麼此案就會更加沒有線索。

隨即就和巡撫西琳商議,邀請西琳第二天早上就秘密來我的衙門中,再用甜言蜜語誘導張倬,也許會得到一些實情。

到二十七日那天,巡撫西琳又來,讓他密室中坐聽。

我又喚人叫張倬進府,慇勤款待,千方百計地詢問他。

我先騙他說:「因為你們湖廣地區有個鄒魯,當初與年羹堯同謀,後來又去告發;你們這些遊說之士的話,怎麼可以輕信?況且怎麼知道不是有人派你來試探我呢?我昨晚之所以不得不用刑審訊你一番,就是看你是真誠不是虛假。」

張倬說:「你昨日已經那樣用刑審問我,我今天萬萬不敢相信你了。」

臣說:「你用重大利害問題勸說人,人當然要以利害考驗你。

你昨天就不該在大街上當眾向我投書,招人注意;又不該在初次一交一 談時含糊其辭,不說一句實話,讓我對你產生懷疑,致使我不得不用刑來審訊你。

自古以來用殘酷的刑法對付遊說之人,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昨天看見你視死如歸的樣子,知道你大義凜然,富有情操,不會為任何利害所動遙今天,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奉勸你,是因為你必須把實情告訴我,讓我心裡明白,我才會相信你的話不是捕風捉影之論。」

他又說了:「總而言之,因為有了昨晚的刑訊,知道你決不會聽信我們而反叛朝廷,也明白我決不可能活命,你的這些話,我萬萬不肯相信了。」

等等之類的話。

因為又再三婉轉地盤詢,最終還是一天不說一句實話。

【原文】

臣復云:「自古以來總因天下多故,方有人從中取事;今天下承平,並無一省響動,爾師夏靚突令陝西冒昧舉事,則接迎者是何地方,何等人物,何處傳檄可定,何處必須用兵,今詢爾茫然,一言不吐,終是胸無成見耳。」

張倬云:「此固不難,但要爾確實憑據,則湖廣、一江一 西、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六省,在我一呼可定。」

臣問其何所見而云然,則云:「此六省百姓愁苦顛連,流離逃竄入川,而僵仆道路者,皆何處人民,此顯而易見者也。

臣云:「我在四川,深知雲貴官民相安,你如何也說易動?」

彼云:「吳三桂一麾即起,乃雲貴之明征。」

臣云:「一江一 浙如何?」

亦云:「不知。」

問晉豫如何,亦云:「不知。」

問:「四川如何?」

亦云:「不知。」

且云:「我惟知此六省耳。

六省之外,若再有川、陝,他省不足憂也。」

臣云:「爾求確憑據,莫如我處遣人隨爾往聘爾師,並爾意中人物。」

彼方唯唯,忽又云:「無是理也,我意中人物雖不多,亦斷無使爾知悉之理。」

臣云:「爾始終疑惑,不如竟放爾去,任爾自為,我亦不問,何如?」

彼云:「你放我,不得了,昨晚刻訊之後,外間必有人知,將來朝廷責問,你豈不自貽禍患乎?」

臣云:「我若不放你去,勢必據實奏聞,從此朝廷知謀反的人都來約我,勢必疑我、慮我,我何能一日自安?今日騎虎之勢,不得不放你去。

倘因外人傳言,朝廷覺察,我只說是迂腐儒生,條陳時事,語言狂妄,當經刑訊逐釋,便無形跡了。」

彼云:「言亦至理,但我斷不信。

且我此來,死得其所,你即實意放我,我亦實意不去」

等語。

臣伏念受恩深重,今遇此等奇幻之事,但臣知有國不知有身,故為各種詭言,意在得具實狀,方可奏聞。

乃臣等細勘張倬狡黠奸深,加以嚴刑,既無懼色,即百計誘之,而仍堅不可破。

不但一時不能確訊;即訊明請旨,奏折往返,未免時日耽延,為此密懇聖恩,准將張倬解送到京,請敕親信大臣,設法細訊,務得其實,以便就近請旨,緝拿同一黨一 ,庶事機可密,完結亦速,不致久羈時日矣。

至夏靚逆書,理應隨近進呈,但具言絕滅彝良,悖亂罔極,臣不敢冒昧呈覺,上褻天聰。

(朱批:犬吠獸號之一聲 耳,有何可介意,送來閒觀之。

)謹同撫臣西琳,密封候旨。

又搜出張倬隨身攜帶書二本,一系抄錄《坐擬生員應詔書》,一系刻本《握機圖注》,俱經密封一處,除將張倬嚴加收禁外,謹會同撫臣西琳,冒昧據實繕折密奏,伏豈皇上睿鑒施行,為此謹奏請旨。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譯文】

臣又說:「自古以來,總是天下多變故時,才有人乘機起事,當今太平盛世,沒有一省響應起事,你的師傅夏靚卻突然叫陝西省冒然起義,且接應者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人物,何處傳令發檄文便可以平定,何處必須用兵,現在詢問,你也茫然不知,一句話不說。

你們好像也不是胸有成竹。」

張倬說:「這些倒不困難,只是要得到你的確切回答,至於湖廣、一江一 西、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六省,我們一聲號令便可佔領平定。」

臣又問他:「何以見得會做到這樣?」

張答:「這六省的百姓憂愁貧苦,顛沛流離,逃難入四川,倒在路旁的一屍一體,都是那裡的百姓,這樣也就顯而易見了。」

臣說:「我在四川時,深知雲貴兩省官民之間和好太平,你為何說他們也會起事?」

張答:「吳三桂在那裡一呼百應,便是雲貴能響應起事的證據。」

臣問:「一江一 浙地區情況如何?」

張答:「不知道。」

又問:「山西、河南兩省怎麼樣?」

張答:「不知道。」

臣問:「四川如何?」

張答:「不清楚。」

並補充說:「我只知道這六省的情況,假如川陝兩省也能參加,那麼,就不用擔心其它省份了。」

臣說:「與其你來詢問我的真實意圖,不如我派人跟你去聘請你的師傅和你們心目中可以參加起義的人物。」

張點頭答應。

忽然又說:「這樣不合情理。

我們心目中的人即使不多,也沒有讓你知道他們是誰的道理。」

臣說:「你始終懷疑我,不如把你放走算了,任憑你們自己隨意去做,我也不去過問,怎麼樣?」

張說:「你放我走,那可不得了。

昨晚你對我刑訊之後,肯定有外人知道了這件事,日後朝廷查問,難道不是給你自己招來禍害嗎?」

臣說:「如果我不放你走,勢必得把此事如實上奏皇帝,這樣以來,朝廷也知道了謀反的人都來與我相約,勢必懷疑我,憂慮我造反,我怎麼能有一天的安穩日子。

面對現在騎虎難下的局面,不得不放你走,倘若因為外邊對這件事有傳新聞,引起朝廷的覺察,我就說是一個迂腐的儒生,上書陳述時事,語言十分狂妄,經過重刑審訊之後,把他釋放了。

這樣便不會牽連上我了。」

張倬說:「此話有道理,但我決不相信這是實話。

況且,我既來了,死也值得。

即使你真心實意放我走,我也不會離去。」

等等之類的話。

臣念及朝廷對我恩重如山,遇到今天這種怪誕虛幻之事,臣只知上有國家而不顧自身。

所以編造出各種謊話,目的在於套出其真實意圖,之後,才能奏明朝廷。

然而,臣等仔細盤問審訊,張倬卻狡猾奸詐,詭計多端,雖施加重刑,也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

即使千方百計地引誘他,仍然堅持不吐真情,看來無法將此案審訊請楚;即便審問明白,奏報朝廷,請示處理辦法,奏折往返,不免要拖延耽誤時間。

因此,密奏皇上,恩請批准:將張倬押送到京城,請皇上詔令親信大臣,對張倬設法進行詳細審訊,盡力得到他的真實口供,以便就近請得聖旨,去緝拿張倬的同夥,這樣既可保密,又能迅速結案,不致於拖延時日太久。

至於夏靚有關叛亂的書信,按道理應當隨奏折一併進呈,但其中言語喪盡天良,謊謬狂妄之極,臣不敢冒昧呈上讓皇上看到,而冒犯天子的尊嚴。

(朱批:只不過是狗叫獸號罷了,有什麼值得介意,送來抽空閱讀。

)於是和巡撫西琳商議,把書信密封起來,等候聖旨處理。

又搜出張倬隨身攜帶的兩本書,一本是抄錄的《坐擬生員應詔書》,一本是刻本《握機圖注》,都被密封起來放在一處。

除把張倬嚴加看管之外,臣還和巡撫西琳冒昧地將實際情況寫成奏書密報皇上,請求皇上明斷定奪,為此謹奏,請旨。

雍正六年(年)九月二十八日。

【原文】

朱批:竟有如此可笑之事,如此可恨之人。

朕觀此人,不似內地匪類;就其言論天下時勢光景、朕之用人行政,一些不知未聞之人,非是苗疆內多年漢奸,即系外洋逆一黨一 。

其語言口聲果似湖廣人否?人品、相貌、學問何如人也?近文近武?不過市井俗人也。

可將內閒言語試問,便可知矣。

此事在卿利害所關,朕量卿不得已而然,但料理急些了,當緩緩設法誘之,何必當日追問即加刑訊。

伊既有是膽為此事,必是一亡命閔不畏死之徒,便解京亦不過如此審問。

伊必料無生理,何能得其實情!可從容暫緩,徐徐設法誘問,或此間有人探問消息之同來人,亦未可知。

未必止此一人來也。

密密訪拿,或問他言:「將你情節書字未曾盡奏,將大概情節奏聞,有旨言:你必系瘋癡之人,不然此人豈無耳目,著我隨便發放你,並未動大怒。」

如此言畢,作卿意將聖祖六十年深仁厚澤,百姓淪肌浹髓;朕繼統六年,勤政愛民,將各省朕加恩於百姓之善政,整飭官防,大法小廉,用人行政處;將朕待卿之恩,卿便負恩而勢亦不能處,詳細開示,宣朕之仁愛公明,「汝等亦系人類,何不思中光天化日之下,共享太平之福,而造此無故塗毒生靈之念。

便就你這一人聰明膽量,不論文武,足可以取功名干世業,只就你今日不審本憲之心跡,不料本憲之能否,如此孟浪輕生,取笑天下,後世實為汝惜之,恥之。

據汝所方,似非汝一、二無知之人,必有有識見人,將你性命為伊乘僥倖之謀也!何不將你送之死地之人舉出。」

或如此,再不然,「看你如此豪傑,則伊師又不知如何超越之人物,汝既言六省一呼即應,汝同事人各省必多,何不回去將伊等勸化歸正,為國家臣子,不但不徒老死於匪類,抑且垂名竹帛矣1

將此等言語誘問看,再將本朝得天下之正,待前朝之體,實前明之恩代也。

再將明時百姓不聊生之處,本朝百姓蒙福處,備悉言之,將伊聽聞對答、辭色,不必隱諱一二,據實奏聞,再另有旨諭。

【譯文】

雍正硃筆批示:竟有如此可笑的事情,如此可恨的人。

朕觀察這人不像內地行為不正的匪人,根據他辯論天下形勢概況,看來他是一個對當朝執政情況一點都沒聽說過的人,若不是潛入苗族地區多年的漢奸,就是流竄南洋的叛逆同夥。

聽其語言腔調,果真像湖廣地區的人嗎?觀其人品、相貌、學問像什麼樣的人?近似文人,還是武士?或許不過是一介凡夫俗子罷了。

可以用些閒話去試探他,就會知道一切。

這件事對於你來說是利害相關的事情,考慮到你是不得已而為之,只是處理事情有些急躁了。

應當慢慢設法引誘他說實話,不必在當天就審問並加重刑,他既然有膽量做這件事,肯定是一個不怕死的亡命之徒,即使押送到京城,也不過這般審問。

他肯定已經料到沒有生還機會了,怎麼能得出實情呢!你可以從容地處理,不必急於求成,慢慢地設法引誘他說出,也許這中間會有同來的人去探聽消息,這也難說。

不一定就來這一個人,要乘機秘密緝拿。

也可拿這些話問張倬:「我並沒有把你的書信內容全部奏明皇上,只是上奏了大概事實情節。

聖旨說:『你一定是一個瘋傻之人,不然你這人怎麼會沒有同夥做耳目』,命我隨便發落處置你,並沒有大動肝火。」

把這話說完,再用你的口氣和內心看法,把聖祖執政六十年的仁慈厚愛及恩德,令百姓深感大恩,和朕繼位六年來,勤於政事,愛護百姓,將朕施加給各省百姓的善良政策,整頓官制和邊防,大臣盡忠,小臣盡職,選用人才,執掌朝政的情況,把朕對你的恩德講出來,說明你就是忘恩負義,而形勢也不會容你成功。

詳細開導,講明道理,宣揚朕的仁愛、公正和明智。

「你們同樣是人類,為什麼不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共享太平盛世的幸福,而製造這種無故殘害生命的邪念。

憑你這人的聰明與膽量,不論文的還是武的方面,足可以取得功名,幹一番大事業。

就憑你今天不事先瞭解本官的心底,不設想一下:本官能否信你從你,這樣鹵莽輕生,被天下人笑話,後人也會為你歎息,以你為恥辱。

據你說的話,好像不只你們一兩個無知之人,必定還有頗有見識之人,用你的生命來實現他們僥倖的謀算,為什麼不把將你置於死地的人舉報出來?」

或這樣說:「再不然,看你如此才能出眾,那個不知你的師傅又是什麼樣的高超之人!你既然說六省只要一呼便可響應,和你們共事的各省人士肯定不少,為什麼不回去勸化他們,除去邪念回歸正道;充當國家臣子,不但不會白白地死於叛逆活動,或許還能名垂青史。」

用這些話去引誘詢問,試試如何。

再把本朝得天下之公正,對待前朝的禮儀,確實是對明王朝的大恩大德。

再把明朝時,百姓民不聊生,本朝百姓享受太平之福分,詳盡地講給他聽,把他聽問對答所用言語,及當時表現,不必隱諱一點,據實奏上,以後再下旨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義覺迷錄
雍正向天下頒布《大義覺迷錄》的始末一、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是否符合正統之道?豈...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一、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歸,乃道義之當...二、華夷之間、人獸之間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呢?三、清朝統治八十年後,造成地塌天荒,神哭鬼號嗎...四、社會出現貧富差別的原因是否可以歸咎於君王呢...五、整個大清國的人民到處都在呼號怨恨嗎?六、像岳鍾琪一樣臣事清朝的人就是低頭屈節、效忠...七、明朝亡於李自成之後,清兵的確是明臣請來除寇...八、對於孔子的《春秋》大義,豈可以亂臣賊子之心...九、對於一個臣民來說,到底什麼是榮辱生死的大義...十、那些狂肆譭謗皇帝的謠言傳語到底從何而來?十一、這「山崩川竭」的傳言到底是何等之事?十二、「五星聚,黃河清」的瑞祥徵兆到底是什麼因...十三、被曾靜奉以為師的呂留良到底是何許人也?一、曾靜等人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的緣由如何?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三、著述《格物集》的劉先生,其人其書是什麼情形...四、如果皇帝只應孔、孟、程來做,那麼漢、唐、宋...五、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六、「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道理講得通嗎?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盜竊天位的強盜呢,還是驅逐...八、到底是中華之外,四面皆是夷狄」呢,還是天下...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沒有國君嗎?臣民也禽獸不如...十、科舉制度僅僅是講名講利、卑污苟賤而不知恥的...十一、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十三、邊地民族全是無恥無狀的小人,難道沒有像堯...十四、對於夷狄入主中原,難道一定要誅戮討伐,而...十五、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十六、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十七、程顥提出的選拔人才方法在宋代已經證明行不...十八、雍正錢發行不久,不能普遍流通,你便造謠「...十九、為什麼山西百姓爭先恐後為國效力,忠誠愛戴...二十、有人誣蔑你的父親有盜竊的劣跡,母親有淫亂...二十一、自稱忠民義士的曾靜,你為什麼要甘願赴蹈...二十二、山西嘉祥兆瑞迭現,湖南連年水災,這些說...二十三、雲貴兩地民風淳厚,服教樂善,以至感召豐...二十四、孔廟失火和慶雲出現是禮樂制度遭受厄運的...一、皇上嗣位以來,是五穀豐登,人民樂業?還是四...二、雍正皇帝是勵精圖治,愛撫百姓,還是謠言所傳...三、皇上調撥糧食是平抑物價,還是倒賣糧食做生意...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五、雍正皇帝是霸嫂為妃,還是按照慣例讓她們居在...忠誠報國、公正無私的岳鍾琪與叛逆曾靜有鮮明的對...一、我曾靜這個文弱書生是怎樣成為彌天重犯的?二、我張熙久居僻壤窮鄉,怎麼會誤入歧途,隨師造...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二、雍正皇帝勤政愛民,與天理渾然一體,神功偉德...一、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於」字而謀取皇...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三、朕之「屠弟」,正是為了不負皇考付託之重,顧...呂留良怎麼得罪了聖祖皇帝在天之靈,而落致戮屍梟...一、我是怎樣受呂留良思想毒害,而成為彌天重犯的...二、亂臣賊子呂留良是怎樣把我們引入歧途的?一、本朝子民嚴鴻逵追隨呂留良效顰狂吠,謾罵誹謗...二、曾靜痛心疾首地說:「我這過去的禽獸,如今是...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二、假結同盟,這樣才誘出真情三、追根溯源,呂留良正是罪魁禍首急下詔書,各路兵馬展開大緝捕一、感泣悚惶,披肝瀝膽再上奏折二、謹慎行事,乞請皇上睿鑒三、追查謠言,務必要剷除禍根副都統海蘭等奏折天羅地網,長沙黨羽插翅難逃一、境內出逆匪,以致巡撫受牽連二、檢討失誤,湖南巡撫願立新功刑部侍郎杭奕祿等奏折曾靜等人為什麼要捕風捉影、...湖廣總督邁柱奏折曾靜等人在湖南被捕審的經過一、張熙堂叔張勘被追捕的經過二、繼續搜捕毛儀及其兩子的經過一、應將曾靜案及其主犯押送湖南對質二、曾靜等供詞及押解犯人進京安排雍正上諭沈在寬詩「陸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一、雍正收用密親王妃嬪的謠言二、臣下的確夙夜兢兢,稽察辦案三、風水先生搖唇鼓舌,禍從口出雍正上諭仁君何以要對彌天重犯網開一面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冒名王澍傳播謠言的犯人浙江總督李衛奏折在浙江繼續查訪逆黨情況陝西總督岳鍾琪奏折《大義覺迷錄》一書的確是覺世...浙江總督李衛奏折謊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虛驚鬧劇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湖南人為什麼非要將曾靜沉潭...雍正上諭對呂留良及家屬最後應如何判決安徽巡撫程元章奏張秀公等供詞南方幾省與王朝有關...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要繼續對張應星的會客日記上的...雍正上諭朱軾等編纂的駁呂留良之書應該頒發各地學...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曾靜已到湖南觀風整俗使衙門...一、對呂留良孫輩心有不忍,從寬免死,改判流放二、嚴鴻逵、沈在寬諸人應凌遲處死,戮屍梟首示眾一、將攻擊先王的曾靜、張熙緝拿進京二、將大逆不道的曾靜、張熙凌遲處死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